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一提起他的姓和名,大家都会以为就是姓蔡名和森。
其实,蔡和森并不姓蔡。据《湘乡永丰蔡林氏族谱》记载:他的始祖姓林,名舒国,是清朝的探花、翰林学士,世居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霞井乡江口镇北去五里的梅林地方。因为这里过去姓林的多,所以又有人叫梅林为林埔。林埔除了林姓居住以外,还有一个蔡姓也是旺族。林舒国的妻子就是蔡朝顺的女儿蔡琼英。由于蔡朝顺的长孙蔡开臣没有儿子,带表兄林子亦的小孩林清生,于康熙十年(1671),由福建迁居湖南浏阳,不久又迁居湖南湘乡永丰镇人寿总季家巷(今双峰县永丰镇人寿街),世世代代在这里经营辣酱、酱油等小本生意。闻名全国的土特产——永丰辣酱,就是蔡和森祖家的传统产品。迁湘的蔡开臣“无嗣,抚(林清生)若己子,为之教养婚娶,恩义备至”,在福建的林子亦“不忍忘,遂承其祀”,便亲临永丰与蔡家商定,将其儿子正式抚给蔡开臣,并将姓氏取为“蔡林”,表示既接迁湘蔡氏子嗣,又是福建林氏在湘的一支新派衍。这就是永丰蔡林姓氏的由来。蔡林清生就是这个姓氏的开派始祖,到蔡和森这一代尚只有九代。
蔡和森原来也不是名“和森”。他诞生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是帝国主义把侵略魔爪伸到了中国,使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蔡和森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虽然出生于六代的书香人家,能诗会文,但思想进步,胸怀壮志。当蔡和森在上海诞生后,她便将儿子取名泽膺,字润寰,号和仙。
蔡和森小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年满13岁就进了永丰蔡广祥店当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后,他不愿为自家发财去做生意,而立志“储学求能”。当他开始入永丰第二国民小学时,讨厌自己的名字“和仙”这两个字,第一次改为“和森”。意思是不希望自己像天上的神仙,而要如丛生繁茂的森林。1913年上期,他只在小学读过一年半书,便跳级考入长沙的湖南铁路学校。一期后因交不起学费,而求学的心情又非常迫切,他一心想成为一个“多文学之士”,便启用双姓“蔡林”,改为单名“彬”,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并以“和生”作为别名。至今在一师同学录上还可找到蔡林彬、别名和生的名字。从1918年夏至1921年底,他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与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的通信,全用的蔡林彬这个双姓单名。毛泽东等给他的信则习惯地称“和森”。直到1922年在国内参加中央工作后,才停止称双姓单名,沿用“和森”的名字。在发表文章时,为了工作方便,有时还偶尔用“和生”、“H•S•”等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