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第8期刊载了李致宁同志《邓中夏生平大事年表简介》(以下简称《年表》),较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邓中夏生平大事,实为研究邓中夏提供了可喜的资料。但是,文中有不少错漏之处,现就笔者发现的几处补正如下:
1.关于六大通过的邓中夏报告的名称问题。我认为《年表》记述的1928年7月10日,“大会通过了邓中夏作的‘苏维埃政治组织问题决议大纲’”与史实有出入。笔者查阅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和有关六大的史料,在六大通过的决议案中,没有“苏维埃政治组织问题决议大纲”,只有《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正是7月10日下午邓中夏报告后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事日志》曾这样记述:下午,因时间关系,大会执行主席提议,征求大会同意,“青年、宣传、军事、妇女、苏维埃诸决议案只宣读大纲”。邓中夏报告了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大纲。大会通过了《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这是对六大关于这一问题的实际反映。据此,大会通过的邓中夏的报告应该是《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
2.邓中夏在红二军团的党内职务问题。《年表》记述:1930年9月,“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书记。由于红军工作的急需,特委书记由周逸群代理,邓中夏任红二军团军委书记、军团政委”。我认为,邓中夏在红二军团的党内职务是前委书记,不是军委书记,军团也不一定有军委书记一职。根据是当时邓中夏和湘鄂西特委,以及在湘鄂西的主要工作人员的报告。笔者查阅过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初邓中夏给长江局并转中央的报告:1930年9月28日一件,9月31日一件(此件系当时抄存件,同刘鸣先10月16日的报告抄在一起,疑“31日”系误抄),10月15日一件,10月19日两件,1931年1月2日一件。目前查到的这六份报告里,都没有邓中夏任军委书记的记载,也没有提到军委,只提到前委的组成,并多处提及前委。从当时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在湘鄂西的主要工作人员的报告看,有关军团党的组织的内容,同样没有军委和邓中夏任军委书记的记载,也是多处提到前委。与军委有关的是1930年10月19日邓中夏的两份报告。在一份报告里,写到设立党委会时这样记述:“特委决议是在前委之下,设一组织委员会(我提议用党务委员会,不必隶属前委,但被推翻),专门管理党务。”在另一份报告里,邓中夏“请求派余笃三同志来当第二军团总政治部主任,并兼党书记”。这可以看出,军团党的最高领导是前委,不一定设有军委。没有军团军委,邓中夏任军委书记就没有可能。笔者阅到的有关湘鄂西的史书论著中,也没有发现邓中夏任军团军委一说。而史料和有关史书论著记述的则是:邓中夏到达洪湖苏区后,任湘鄂西特委书记(因随军团工作,由周逸群代理)、红二军团前委书记、政治委员。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后,邓中夏任红三军前委书记、政治委员,直到9月28日,在刘猴集同红九师会师后被撤销职务。由此,邓中夏在红二军团的党内职务是“前委书记”,而不是“军委书记”。
3.关于杨林市失利的时间问题。《年表》记述:“约12月初,杨林市失败后……”从这个记述的字面看,杨林市失利的最晚时间也应该是12月初。我认为这个时间有误。1931年1月2日《二、六军中夏报告》,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红二军团南征后的经过。1930年11月,红二军团转至石首。下旬,军团前委“在石门重新讨论,决定坚决再打津澧”,“12月1日进至澧城”,将澧城包围。“2日进攻津市”,当夜占领。“围攻澧城至8日晚”,“何键派李觉一师来援澧城”。9日,红二军团撤围澧城,“将伤兵运回石首后方”。10日,以红二军进攻公安,军团率六军退至杨林市、街河市一线休整。12、14两日,红二军团前委在杨林市举行会议,讨论部队行动方针,并决定军团主力以刘家场为中心,“选择阵地,以待敌至”。17日晨,敌向红二军团发起攻击。18日,“总指挥部是夜间改道向刘家场退却”。“19日清晨至刘家场”。接着经子良坪、泥沙、南北墩等地向走马坪转移。这个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杨林市失利的时间只能在12月中旬,不可能是12月初。
4.关于杨林市失利后,红二军团转入的地区问题。《年表》记述:“杨林市失败后,二军团前敌委员会决定红二军团进入湘鄂西苏区”。我认为这个记述是不妥的。杨林市失利后,红二军团转移到什么地区?在前述邓中夏的报告里,不仅有“退兵走马坪”的明确记载,可以判明红二军团进入的地区是走马坪地区。而且报告的文末签署“弟中夏1931年1月2日于走马坪”,可以进一步证明红二军团退到了走马坪地区。把红二军团从杨林市地区退到走马坪地区记为“进入湘鄂西苏区”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混淆了湘鄂西苏区同湘鄂边苏区的概念。湘鄂边苏区是以鹤峰、桑植为中心的苏区,它是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湘鄂西苏区包括洪湖苏区、湘鄂边苏区、巴兴归苏区、襄枣宜苏区、鄂西北苏区和洞庭特区。杨林市是松滋、公安间的一个镇,位洪湖苏区和湘鄂边苏区之间,紧靠洪湖苏区,属公安县管辖。走马坪位鹤峰县东北,属鹤峰县辖,在湘鄂边苏区之内。走马坪、杨林市都在湘鄂西苏区范围之内。如果离开条目背景,笼统地称走马坪地区或杨林市地区为湘鄂西苏区是无可非议的。但从条目本身看,从史实看,红二军团由杨林市地区转移到走马坪地区,《年表》的记述就让人费解。我认为,这一事实表述为进入湘鄂边苏区,或直书进入走马坪地区比较准确。
5.关于改编甘占元等部的时间问题。《年表》记述:“12月4日,改编甘占元匪军。”我认为这个时间是错的。如前所述,12月初,红二军团还在进攻津市、澧县;中旬,在杨林市失利;下旬,转到鹤峰走马坪地区。这就不可能在12月4日改编甘占元等部,只能在下旬或之后。还在邓中夏1月2日的报告里,也明确记载:“29日我们坚决将甘张秦(覃的误写——笔者注)三部完全包围缴械,其团长以上完全处决,营长以下则分别,如有政治意味则亦处决,否则遣散,兵士亦选择编团,其余给资遣散。”这段记载虽然没有点明将甘占元等部的部分士兵编入部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29日或29日之后。同时,这段记载距报告的时间(1931年1月2日)不到一周,一般是不会有误的。因此,29日将甘占元等部包围缴械是无疑的。笔者见有将甘占元等部缴械后带至走马坪收编之说,有1931年1月1日在走马坪收编之说。这两种说法,同邓中夏的报告是吻合的。据此,红二军团改编甘占元等部的时间不能记为12月上旬。
6.关于红二军团整编为红三军的地名问题。《年表》记述:1931年3月,红二军团“在五峰的技拓平休整”,“改编成红三军”。事实上,1931年初红二军团东进石门失利后,转至五峰、长阳、巴东、建始地区游击。3月,军团前委在枝柘坪休整期间,举行会议,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据查,枝柘坪位五峰县西北,距五峰较近,但无论当时或现在,都不属五峰县辖,而归长阳县管。同时,五峰县也没有“技拓平”这村镇或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很可能是“枝柘坪”误写而成。因此,红二军团整编为红三军是在长阳的“枝柘坪”。
另外,《年表》记述:1931年“4月3日,红三军进军巴东、林归……”文中的“林归”恐属疏误。从地理位置看,与巴东邻接的有一个秭归,并无“林归”之城镇或具有方位意义的地物;从当时红三军渡江后活动的地区看,从史料记载看,也只有秭归,并无“林归”。据此,应予订正,以免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