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胡耀邦的家世和童年
钱江

  一个职业革命家,从湖南浏阳一个耕读世家走出来,在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的洪流中成长起来。

  一、故居几经修缮,去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驱车出浏阳市,向南转东行驶,进入一片丘陵地区,地势渐渐升高。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中和乡苍坊村,就是胡耀邦的故乡。在这个村子,“西岭胡氏”安身立命,世代农耕,已经有超过400年的历史了。

  “西岭胡氏”所居,为湘赣两省相交处的罗霄山余脉。山岭自罗霄山蜿蜒而来,复又耸起,为“云居山”。此山之南逐渐开阔,称“阳谷”。沿着阳谷南行五六华里,有一座小山岭,名叫“西岭”。耀邦故居,坐落山脚上,背靠山岭。房前有一条宽约数米的溪流,叫敏溪,终年不绝,叮叮咚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胡耀邦故居是典型的湖南农家建筑,坐北朝南,小青瓦,砖木结构,据说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算来已有140余年的历史了。此房自建造以来经过多次修缮,以1995的修缮最为精工细作。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及其哥哥胡名镜共有的,计19间房,面积约450平方米。中间的“泮公享堂”最高大,是当年名镜、名钟兄弟供奉其父亲胡中泮牌位的地方,为两家共有,做大客堂。经两代相传,属于胡耀邦父亲胡祖仑家的房子为7间半,约200平方米。

  胡耀邦在世的时候,这座祖居已破旧不堪,濒于倒塌。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去,告诉他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总之,胡耀邦坚决反对修复故居。

  1995年是胡耀邦诞生80周年,浏阳市决定修复故居。这项工作于2月开工,7月基本竣工,修复了胡耀邦童年时代的住房、父母与兄长的居室,以及正厅、横厅、客厅、厨房等。当年9月,胡耀邦夫人李昭回这里参观。12月,故居对外开放,到现在已接待10多万人。眼下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路虽然难行,我还是来了。”那是因为中和乡远离浏阳市区,靠近江西,道路等级低,从浏阳开车下来,需要两个小时。还有人留言:“胡耀邦,是您救了我。”看来,这位落笔者当年一定经历过冤假错案的煎熬。

  1998年,湖南省决定拨款20万元,在胡耀邦故居旁修建与故居连成一体的陈列室。这笔资金先到位了10万元,浏阳市文管所每个职工集资1万元,于当年完成了陈列馆建设。陈列馆由浏阳市设计院设计,当时的计划还要做得大些,要挖去故居后面的山。后来对设计做了修改,只建了3个房间的小小陈列馆。1999年春,为解决故居地面返潮的问题,继续对地面进行了技术处理。胡耀邦故居纪念馆馆长寻建农说,来这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二、悠远的耕读之家,家境越来越苦

  胡耀邦的先人,居于江西高安县龚坊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的晚期(16世纪末),一个出生于1569年、名字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携家眷来到湖南浏阳县中和乡定居,后人尊他为这一支“西岭胡氏”的先祖,在族谱上称“建十公”。以此算来,这一支的历史有400余年了。以世代计,胡耀邦是这位胡允钦的第12代孙。

  来到浏阳定居之后,这一支胡氏家族人丁渐盛,乃几修家谱,胡允钦的始祖地位也确定了下来。在清朝末年修的胡氏家谱中,载有“赏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钦命湖北巡抚”谭继洵所作的《一世建十公赞》,在20句赞语后有诗云:“哲人虽往名未终,典型就徵田舍翁。仰瞻遗像契我衷,愿肃冠裳拜下风。”这位谭继洵,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谭家算得上清代浏阳第一大家庭,谭氏故居“大夫第”至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能请出谭继洵为胡氏先祖写赞,可见胡氏在浏阳影响之一端了。

  胡允钦的子孙在清朝年间繁衍起来,有的人家世代祖居,有一支迁徙附近的攸县,也有一支迁到浏阳东部的小河,还有一些人搬到了文家市、山枣、岩前等地。而胡耀邦的祖上,则世代居住在西岭。其曾祖父胡名钟,字秀卿,号毓源,大约是清朝道光年间生,光绪中期卒。胡名钟最小的儿子胡成瀚,字海文,就是胡耀邦的祖父,生于1858年,卒于1896年,年仅38岁。胡成瀚幼年时好读书,因稼穑维艰,发蒙后不久即弃读归农了。1896年,胡成瀚的第三位妻子邱氏病故,胡成瀚忧伤不已,于同年秋去世。这一年,他的长子胡祖仑(即胡耀邦之父)才14岁。

  胡成瀚夫妇同年逝世,对剩下3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变。这时,胡祖仑的妹妹12岁,弟弟祖淮仅8岁。胡祖仑由叔父胡成槛收养,弟妹两人由伯父胡成杓抚养,总算长大成人。

  由于胡氏族中重视男童启蒙学习,对贫困家庭有予以资助的传统,胡祖仑得以上乡塾,识文断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没有继续深造的可能。那时三湘男子成婚很早,胡祖仑也不例外,在与文家市的农村姑娘刘明伦结婚后,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叔父,回到祖居立户了。成家以后,胡祖仑夫妇始终在贫困中生活。此时家中的田地已经很少,壮年的胡祖仑主要靠挑煤贩卖为生。胡祖仑在大革命时期即投身于农民革命运动,此后常年在家乡务农。1950年,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派秘书林成汉回乡,将胡祖仑夫妇接到四川南充一起生活,以后他们又随胡耀邦到了北京。1954年5月,胡祖仑在北京病逝。

  三、胡耀邦母亲的一个梦:出生与起名

  当时,胡祖仑夫妇的子女一个接一个来到人世,但在贫困的乡间,夭折者甚多。据族人回忆,胡祖仑夫妇生育了12个子女。长子胡耀芬早夭,次子胡耀襄于20岁时患骨髓炎病逝,三子胡耀馥(即胡耀福)、四子胡耀邦活了下来,五子胡耀杰、六子胡耀英也夭折了。

  胡祖仑夫妇还生了6个女儿:长女胡石英长大后与刘裔文成婚,在分娩后死去;次女胡菊华叫“三妹”,大概是胡祖仑的第三个孩子,成年后嫁曾令倩,后改嫁黎先钊;三女胡建中与王朝远结婚。还有3个女儿不可考,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死去了。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祖居中父母所住的大房间里一张挂帐的木床上。与中国传统古书中凡有大人物降生必有异兆的说法相似,胡耀邦成为“大人物”之后,苍坊村亦流传一件异事:说是其母刘明伦于分娩之日凌晨,梦见一位穿红袍的人走进了堂屋。这天中午,她生下了一个男孩。

  当地有生子“三朝”(即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请亲朋邻里吃饭的习俗。据乡邻传说,母亲将生子当天的梦告诉了孩子的三伯父胡祖仪,并请三伯父为新生儿起名字。胡祖仪是乡里出名的读书人,又是私塾先生,当下就说,此梦应兆“文曲星”临凡,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语云:“观国之光,首在君王。邦国安定,人民斯乐。”《诗经•大雅•文王篇》亦云:“周离旧邦,其命维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此,胡祖仪就为孩子起名胡耀邦,字国光。胡耀邦小时候父母叫他“九伢子”,由此可判断,他是家中第九个出生的孩子。

  四、二万五千里求学路:聪明与顽皮

  对胡耀邦的童年,故乡的人们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录。养育这孩子长大的苍坊村,只是个十多户人家散居的小村子。除了父母,那时也没有什么人会注意山村伢子胡耀邦。如今去访问,村民只能大概地说,胡耀邦自幼家贫,很小就跟着父兄上山拾柴,长大一点之后,曾经用树枝在门前的平地上写字。

  西岭胡氏家人,世代以农耕为业,无人读书做官。但是,重视男童的启蒙教育,却是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古训。大约在清朝时期,胡氏宗族就开始设立公益性质的祀田,由族长管理,将收入专用于族里的儿童教育。再穷的胡氏人家男孩,也能保证得到启蒙教育。

  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曾经在房前小山坡上建“种桃书屋”为学馆,被同治丁卯年的一场洪水冲毁。儿童教育不可中断,胡氏馆学遂迁入胡氏宗祠,距离胡耀邦的家不过一里地。延请馆学先生的钱和孩子们的学费,都是族中专款支出的。

  1921年,满5周岁的胡耀邦入胡氏私塾,在私塾中读书约两年,于1923年进入胡氏小学就读。1935年,9岁的他离开苍坊村,去20华里外的文家市上高小。因为设在胡氏宗祠中的兴仁小学是一座初小,而当地唯一的高小,就是文家市的里仁学校。里仁学校的校舍原为一座文庙,创建于1841年,后为文华书院,辛亥革命后改作里仁学校。

  文家市不是“市”,而是当地群山环抱中的一个集镇。胡耀邦渐渐懂事以后,家境越来越困难了,除了种地,父亲胡祖仑靠挑煤为生,一大早赶到文家市去挑出煤来到东乡去卖。胡耀邦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到学校去的20里山路,是对胡耀邦的最初锻炼。整整4年,至少1200个来回,坚于求学的胡耀邦默默地走了一天又一天。在投身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前,他已经在求学的山路上先走了一个二万五千里。

  五、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小学课程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新式科目。随着大革命高潮渐起,学校里又开出了“三民主义”课。里仁学校的校长陈世乔是当地知名的知识分子,此时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文家市党支部书记。里仁学校里还有一位教师甘恩藻也是中共党员。

  胡耀邦到文家市上学时,湖南农民运动渐渐高涨,各种革命活动在学校里公开进行。浏阳是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大的地区之一,中共湘区委员会于1924年先后派遣潘心元、田波扬、夏明翰等人到浏阳建党。1926年,浏阳建立了青年团组织。这年夏天,浏阳已经有300余名中共党员、200余名团员,各乡还出现了农民协会。到1927年,浏阳的团员已增至2300多名,其中有日后新中国的高级领导人王震、宋任穷、王首道、杨勇、张启龙、李志民、唐亮、张翼翔、李贞等人。1927年,北伐军进入浏阳。5月21日,国民党发动“马日事变”。下旬,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柳直荀组织农军围攻长沙,浏阳农民协会组织起了数万人的武装队伍,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后来虽然没有打下长沙,浏阳农民军力量之强也可见一斑。

  进了高小的胡耀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校长陈世乔指定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胡耀邦的表兄杨世俊(杨勇),也在同一个学校就读。杨勇的母亲杨世珍和胡耀邦的母亲是堂姐妹,胡耀邦和杨勇的关系也很亲密。杨勇比胡耀邦大两岁,于1927年4月在里仁学校加入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里仁学校一度被查封,校长陈世乔、教师吴千晋、尤清风受通缉,避难于江西九江,不久都被国民党当局探悉,均遭杀害。噩耗传来,胡耀邦曾约同学冒险去教师家中悼念。不久,里仁学校复课,胡耀邦回到了学校。

  当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共3个团,其中的第3团由毛泽东指挥,于9月11日从江西铜鼓来到湖南浏阳。9月19日,全师3个团都到了文家市,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有名的事件——“文家市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的教室里召开了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了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总指挥卢德铭、师长余洒度和各团营级以上干部。毛泽东建议放弃攻打长沙的原议,改而沿着罗霄山脉南下,开辟农村根据地。9月20日清晨,起义部队1500人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集合,听取毛泽东的动员报告。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有一句名言:“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时候,一群小学生趴在学校的围墙上,亲眼看到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胡耀邦就在其中,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讲完话以后,带队伍向江西进发。胡耀邦随着表哥杨世俊(杨勇)等同学,把红军一直送到高升岭。这时,胡耀邦才12岁。

  六、作文、英语、体育,从“九结巴”到演说家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县立中学。他在语文毕业考试时,写了一篇描述农民艰辛生活的作文,教师批为第一名。后来胡耀邦本人也感到遗憾的是,这篇作文没有保留下来。

  浏阳县立中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校长吴记猷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一天,他在学生作文栏中看到了胡耀邦的一篇文章,非常赞赏,亲自在全校师生中介绍。胡耀邦的各门功课都相当优秀,不仅数理化成绩突出,常令农村孩子感到为难的英文也没有难住他,英文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当时的英文老师喻科盈常在胡耀邦的英文作业上批写“Very Good”(很好)的字样。对这位老师,胡耀邦一直是记得的。1981年,后任冶金部安徽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理化室主任的喻科盈已经退休,胡耀邦亲笔致信,邀请他到北京旅游。次年7月,喻科盈如约而往,受到了胡耀邦的接待。

  胡耀邦生来好动,虽然个头矮小,却喜欢体育,常和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同学同场竞技。除了喜爱体育,胡耀邦还喜欢作鼓动演说。他从小有些口吃,父亲叫他“九结巴”。因刻苦地练习演说,胡耀邦渐渐矫正了口吃,成为一位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胡耀邦在浏阳中学的生活是短暂的,不到一年。

  七、一个少年,开始成为职业革命家

  浏阳农村被秋收起义的火种点燃了。1929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派王首道回浏阳秘密工作,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12月,夏明翰到浏阳恢复了县委,逐渐在全县建立了13个区委,有党员2400人。县委还组织了“浏东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胡耀邦的家乡,是中共活动的中心地带。红军走后,文家市恢复了中共组织,成立了雇农协会。胡耀邦的双亲和哥哥姐姐都参加了革命。胡祖仑是乡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委员,刘明伦当上了乡妇联主任,哥哥胡耀馥(福)是儿童团长,后任团支部书记。大姐也参加了苏区的妇联,还有许多亲属先后投身革命。亲人们的行动影响了胡耀邦,1929年12月,回家度寒假的胡耀邦由时任乡少共书记的杨国英介绍,在家乡秘密加入了青年团。胡耀邦的表哥杨勇,则先一步投奔红军去了。

  1930年4月,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经中共湘鄂特委部署,浏阳县的赤卫队武装在东乡组织暴动。此时,由军长黄公略率领的红6军由东而来。红军前锋将到,浏阳全城戒严,学校停课,浏阳中学的学生被强制疏散。胡耀邦随同学到了长沙,家乡人得知后把他接了回来,担任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胡耀邦从此告别学校,开始了自己作为职业革命家的一生。因离校时走得匆忙,胡耀邦还有一箱书放在学校没有带回家(这箱书始终留在他的印象中,很久以后还不断说起)。

  胡耀邦到时仁乡之前,乡少共组织已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如今迎回了组织能力特别强的胡耀邦,他们非常高兴,决定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课,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员。这个学校办得新鲜,引起了乡里农民的注意,因此得到浏阳少共儿童总局的表扬。

  在这段日子里,手提一个石灰桶走村串乡,在墙壁上书写大幅标语,是胡耀邦经常从事的工作。待到建国以后他当了团中央第一书记,还多次回忆起自己的这番经历。

  这年10月,胡耀邦被调到19区委做宣传工作。他刚到区委不久,就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浏阳挑选青年干部,胡耀邦入选,前往江西。他从此离开了自己家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胡氏祖居,走向一个辽阔的天地。

  告别的那天,母亲拖着小脚为儿子送行。这时,胡耀邦距自己的15岁生日还差一个月。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