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李中并非高语罕
任武雄

  张钟同志在《党史研究》1981年第2期上《“李中”不是工人》一文及在《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11期上刊文说:李中是高语罕。其实李中并不是高语罕。其误盖出自《“一大”前后》一书中之误植。

  1954年2月23日李达给上海革命历史馆筹备处去信是:“中央直辖的上海的党组织,党员人数很少,常留上海的,当时只有沈雁冰、沈泽民、邵力子、李启汉、李中、高语罕(在平民女校教书,不久也离开上海)等人……”(指党的一大后)当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将李达的信印错,董锄平看到后,在1962年《江汉学报》第五期发表的《关于我国现代史中的几个事实》中,就误认为李中即高语罕。纪念馆同志曾去信告诉过董,董希望他们另行撰文更正。于是,1963年《江汉学报》第五期发表了笔名“悟僧”的《对中国现代史中一则资料的辨证》,否定了李中是高语罕的化名,指出李中另有其人。

  高语罕是安徽人,陈独秀的朋友,是安徽著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一。1920年不在上海,而在芜湖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学教书,1920年五月《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上发表了他的《芜湖劳动状况》一文。在党的一大后,高方来沪在李达任校长的平民女校教书。不久去德国,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约在1924年回国,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曾因反蒋,被迫离校。后在国民革命军中任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追随陈独秀,沦为托派。抗战胜利后,病故于南京。

  李中是湖南人,学生出身。1920年,因响应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来到上海,参加了沪滨工读互助团的活动,进上海江南造船厂做工,在党所举办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六号外国语学社学习,参加青年团,不久参加共产党。

  李中主要是负责上海机器工会。1920年10月,上海党组织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在渔阳里六号开发起会。该会“由电灯厂钳工陈文焕君与造船厂钳工李中君首倡发起”。

  李中是江南造船厂(即海军造船所)工人,他以“海军造船厂工人李中”的署名,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为工人阶级觉醒的例证而被史学界广泛引用。李中原为学生,后为工人,在当时工人群众极端缺乏文化的条件下,他代表工人撰文,喊出了工人阶级的心声和愿望。

  上海机器工会事务所设于西门路泰康里41号,李中任庶务理事。该处也是沪滨工读互助团所在地,也是李中的通信处。李中可能是该团成员,至少是关系密切的。上海《民国日报》报道:“沪滨工读互助团,自湖南几位学生发起后,在7月间已经正式成立。”据《民国日报》所载,沪滨工读互助团团员有罗觉(罗亦农)、袁笃实(袁达时)、卜士畸、袁曙、吴芳、袁支、李若虚、汪冠群、何骧、胡逢年等。他们有的在复旦大学旁听,有的“或在华法教育会夜校受课,或在外国语学社听课。该两校,一学法文,一学俄文。有兼学之者,均为留学外国之预备”。可见沪滨工读互助团的发起人和一些团员同李中一样,都是湖南人,都在外国语学社学习。

  一大后,李启汉负责沪西工运,李中则在沪东活动。李达讲:“上海方面工运,只有杨树浦的机器工会(李中主持)和小沙渡的工人夜校(李启汉主办)。”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李中曾与其他工会拟组织上海各业工会的总团体,但未成功。

  包惠僧回忆李中有无政府主义思想,李中在搞工运时受到过改良主义的合作主义思想的影响。1921年3月5日,他写信给提倡合作主义的复旦大学教务长薛仙舟等三人,建议合作举办铁工厂。他说:“三位先生是合作社中坚,劳心殚虑,发展合作主义于中国,我倾心已久!现在我们想采取‘生产合作主义’,和三位先生发起一个机器铁工厂,资本自己出,工作自己做,所得利益,除提几成办社会事业外,归社员均分。”“现在资本家凭借资本魔力得使劳工代劳,自己坐享;劳工痛苦,自己快乐。此乃人类最没有人格的事。我们工厂,应该大家工作,消灭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两阶级。但各个人以身体上境遇上关系,亦难于强迫。工头领班艺徒名目,一切除去,卫生教育设法讲求,工作时间减少,工钱凭营业状况增加,此则由讲合作而及于劳动解放。”可见,李中虽然抱着改造社会和使劳动人民不受剥削压迫的幸福生活的愿望,但是他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接受了改良主义的影响,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上述情况可知,不论从籍贯、身份、社会地位,以及在上海的工作时间和活动情况来看,李中和高语罕是两人,绝非一人。和高语罕、李中两人都认识的包惠僧特为此事说道:“根据我的记忆,高语罕没有参加过劳动运动,1920年在创党时期,他是安徽某中学的国文教员。”“日寇投降后,《新民报》回南京发行,高语罕也跟到南京,仍为《新民报》写文章,后来病死在南京,葬在距雨花台不远的中国公墓。”“再说李中,我在1921年至1922年在上海见过李中,他确实是个湖南学生,他也可能是想到法国勤工俭学没有去成,才在上海同我们搞在一起”,“他在上海是同李启汉等一起搞过工人运动”。他较具体地叙述了高语罕、李中两人的经历后说:“总之,李中不是高语罕,据我的记忆是不会错的。”“李中其人自1922年后我就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

  李中确为湖南学生。当年英帝国主义工部局的档案《警务报告》中曾多次记载密探汇报的李中的情况。如1920年10月26日《警务报告》记载:“机器工会最近由一湖南学生名李中者组成,临时会址在西门路泰康里41号,据说已约有一百多人参加了这个组织。”

  李中是湖南学生,但李中是谁呢?我认为可以肯定是李声懈的化名。毛泽东1920年5、6月在沪时,曾与陈独秀、李声懈等交往。毛泽东返湘后,1920年11月26日致罗学瓒信中说:“我现在很想做工,在上海,李声懈君劝我入工厂,我颇心动。”“李声懈君以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居然一两个月后,打铁的工作样样如意,由没有工钱以渐得到每月工钱12元。他现寓上海法界渔阳里二号,帮助陈仲甫先生等组织机器工会,你可以和他通信。”可见,发起机器工会的李中即李声懈。《劳动界》上曾详细介绍过机器工会成立经过,并未见有其他姓李的学生帮助陈独秀筹备该会。

  李声懈是长沙一师学生。毛泽东同志是八班学生,李是同年级7班学生。1917年11月毛泽东主持一师学友会,举办工人夜校,李声懈也积极参与教课。据《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学录》中刊:“李声懈号印霞,21岁,湘乡人,住处为永丰镇三角塘福履洞。”1976年李声懈的同乡与同班同学宁纯宦(已病故)曾说:李声懈早年曾在上海帮助陈独秀搞工会工作,后来在专向外国人出售的古董店里当店员(因懂英语),20年代末30年代曾回家乡教书和在长沙邮局工作,在长沙解放后病故。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