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刘少奇思想研究综述
王新元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在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刘少奇思想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中工会建设的理论

  刘少奇是早期工人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最近几年,有学者在刘少奇三本著作(《工会代表会》、《工会基本组织》、《工会经济问题》)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革命时期的工会建设思想。指出,大革命时期刘少奇的工会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会的性质。认为,工会是群众的、战斗的、民主集中的、为工人群众谋利益的组织。二是工会的组织原则。指出,工会能否真正成为工人群众的奋斗组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对其贯彻实施。民主集中制使工会组织既注意集中,又注意了民主,同时也克服了行会传统造成的宗派观念、分裂行为和各种错误倾向。三是工会的地位。认为,工会除了充分利用合法形式和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广泛的群众力量,实现党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的斗争目的外,还为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有助于党的建设。

  二、关于党在白区工作的理论

  一些研究者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在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与反对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刘少奇逐步提出了比较系统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白区工作的任务和斗争策略。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认为白区工作路线应该是防御的,目的在于保存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力量,斗争形式应该是分散的、合法的,组织形式应该是隐蔽的,以便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二是白区的工作方法和党群关系。刘少奇认为,白区工作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在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时,应把握好四个原则:要使群众自愿地接受党政治主张;尊重群众团体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与意见;在行动上要服从群众的多数,扩大民主。三是白区工作策略和组织原则。利于党的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的胜利开展。四是从理论上清算“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指出“左”倾关门主义实质上与右倾机会主义是同一根源。

  三、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刘少奇在领导华北、华中地区敌后抗战工作期间,丰富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近十年来对这一思想的研究要表现在:一是认识和理解统一战线的理论高度。刘少奇要求站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华北、华中这些比较复杂的地区贯彻新的政治路线。只有正确认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统一与独立,让步与斗争”的相互配合。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刘少奇认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掌握与否,是统一战线成败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抗日战争的成功,也关系到党的生存。三是统一战线的武装斗争性质。刘少奇通过对敌、我、友三方状况的深入分析,提出统一战线既要制止内部的武装斗争,又要进行外部的团结抗日。他强调要把抗日游击战争与开展反摩擦两种战术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建立与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必要。刘少奇全面肯定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伟大作用,把它看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和争取抗战彻底胜利的必要保证。

  四、关于武装斗争的理论

  刘少奇的武装斗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主要观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抗战初期,刘少奇通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全面分析指出,华北有全部沦陷的危险,游击战争将成为我党华北抗战的主要形式。刘少奇之所以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是因为他认识到当时条件下,游击战争的四个优点:可以极大地牵制日本兵力,配合正面作战;可以长期在敌后抗战,不断消耗日寇的力量;可以局部地围歼日寇;可以打击沦陷区的投降妥协企图;可以不失时机地转化为正规战争。此外,他指出把党的工作重心应及时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完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把山地游击战与平原游击战结合起来。二是三位一体的行动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刘少奇根据华中形势和敌、顽、我三方斗争情况,确定了向东发展,敢于反摩擦,创造根据地三位一体的行动方针,正确地解决华中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同时也强调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①正规战游击战。②发展抗日武装与建立根据地。③“扫荡”与反“摩擦”。④战略上统一指挥与战术上的独立自主。三是东北的战略地位。抗战胜利前夕,刘少奇就指出“东北是战略要地”,原因是“东北北靠苏联,东接朝鲜,西面是我们自己的抗日根据冀热辽地区。这里有山区,有平原,进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作为我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地”。四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抗战胜利后;国内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刘少奇通过对敌我形势的分析,认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不仅能使我军控制东北,打破敌人长期以来对我革命根据地的四面包围,同时也能抽调南方已处于国民党包围中的八个根据地兵力,既揭穿国民党簒夺胜利果实的阴谋,同时又配合了国共和谈。

  五、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刘少奇对党的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建树都很突出。他的党建学说,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近十年的研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概括以及要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和决心,个人利益论述。包括: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以及对毛泽东思想原则最基本的概括和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的评价。二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理论。强调从思想上建党,要求党员要服从集体利益,要在革命的实践和革命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地改造自己。三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刘少奇把群众路线看成党的根本路线,党的政策的实施一定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要树立四个观点:一切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只有实行高度的民主,才能达到高度的集中;只有以民主为基础的高度集中,才能有高度的民主。四是党内斗争的理论。正确开展党内斗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途径。强调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要认识到党内矛盾的本质是认识问题,因而党内斗争的基本性质是思想斗争,基本内容是以无产阶级思想批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强调党内斗争应注意三个特点:强调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批判;强调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强调坚持与人为善,和平促进的基本方针。

  六、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过渡时期是指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对于刘少奇过渡时期的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一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刘少奇认为,新民主主义的过渡性决定了经济的过渡性。面对多种成分的国民经济,党应实行发展国营经济为主,普遍建立合作社经济,一定范围内组织国家资本主义扶助引导个体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的经济建设方针。二是和平赎买民族资本主义。刘少奇指出,过渡时期,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双重任务要求党必须与民族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和平改造民族工商业,保证生产力发展。要认识到民族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新作用。三是正确认识土改后的农民积极性。刘少奇强调在全面完成土改任务,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同时,要正确认识土改后农民群众的两种积极性,既不能武断地认为自发的积极性,就是资本主义的自发势力,也不能把简单的搞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认为是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四是发展合作社思想。刘少奇的合作社思想是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掌握现代化工业这个国民经济主体后,在全国农村采取自愿集资入股的办法组织供销合作社商业,以便把个体经济纳入国营经济的轨道。供销合作社必须坚持集体经济的性质、互愿互助的原则,以求组织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将农民作为商品生产和消费者组织起来,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强调不能用单一的农业互助合作的办法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化要依靠中国工业化的进展为其提供机械装备,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同时也要批评农业社会主义空想。

  七、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就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他的卓越建树在于:特别强调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以及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张和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矛盾大量地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上,“而且人民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矛盾也应放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基点上加以考虑,才能思考如何去掉官僚主义”。要根除单纯地按照行政办法管理经济所带来的弊端,要用经济手段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二是社会主义流通体制的改革。刘少奇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改进我国的流通体制,打破国家统购统销以及忽视商业,重视农业的错误做法。要把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与流通,建立自由的市场。三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刘少奇针对我国劳动制度同教育制度脱节的弊端,第一次提出要通过教育、劳动这两种制度的紧密结合来改革传统教育,从制度上改变初等与中等教育只为科学服务的习惯作法,转到为工农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方向上来。与此相关,他还大力提倡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固定工和合同工并存的劳动制度。四是社会主义的商品形式。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着商品存在的长期性,所以劳动力也应作为商品的形式,有关企业可以多招季节工、临时工、合同工,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五是试办托拉斯,按经济管理的原则组织国民经济。大量研究证实60年代刘少奇为了克服按行政管理经济而提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特别是试办托拉斯,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和成功实践,对我们当前的改革具有许多有益的借鉴。

  八、关于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

  新中国成立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刘少奇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一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刘少奇把中国国情作为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和中国选择工业化道路的内在动因。中国是农业大国,走工业化无经验可借鉴,所以学会自己走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适合国情的方法。二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刘少奇看来,工农业并举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要贯彻这一方针,还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以发展重工业生产为基础;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的产业结构;坚持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三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刘少奇把发展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原则概括为八个字: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做到“沿海与内地的配合,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配合,中央国营企业与地方国营企业的配合”。这样才能促进全国工业的平衡发展,加快工业化建设。“恰当地安排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部门的比例关系”。四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刘少奇认为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但最为关键的是调整和改革同行。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的首要一步。改革调整工业管理体制,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方面,提出:国家放权于地方和企业,让其有更多的自由;压缩重工业,多为农业和轻工业让路;抓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要抓质量,求效益。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