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大将”的粟裕,是一位在战争舞台上经常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活剧的杰出将领。在解放战争中,他在华东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歼灭战,表现出胸怀全局、运筹帷幄、气度恢宏、多谋善断的军事才能。对粟裕的军事才能,毛泽东赞扬是“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陈毅则称赞为“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一、统观全局,把战役放在战略的高度考虑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作为华东战略区的指挥员,每筹划一次战役或战略行动,都是从战争全局着眼,结合本作战地区域的客观实际,权衡利弊,既考虑到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又预见到作战行动的后果给战局带来的影响,使每个战役行动都有利于战争全局,有利于总的战略意图的实现。
1947年5月,国民党军以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粟裕与华野领导人决定进行孟良崮战役,选歼整编第七十四师这个强敌。粟裕认为,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可立即挫败敌军战略企图,迅速改变战场态势,获得最有利的作战效果。因为该师是蒋介石的王牌,全部美械装备,曾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把它消灭了,将给敌人实力上、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粟裕不受我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一贯作战思想的束缚,直接拿敌人最强的主力开刀。在打法上以中央突破反中央突破,出其不意,“猛虎掏心”,从敌人作战阵势的中央楔入,切断对我威胁最大的中路先锋整编第七十四师及其友邻的联系,经过三昼夜激战,把整编第七十四师全部歼灭。孟良崮战役在战略全局上的特殊意义在于:打击了当时国民党军最主要的进攻方向和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内部,有力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实现全面反攻的胜利信心。
1947年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已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全面防御体系,但在数量上国民党军队仍占优势。中央军委为了发展战略进攻,于1948年1月给粟裕发电报,要他率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长江作战,吸引敌军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粟裕接此指示后,一方面率3个纵队作渡江准备,一方面权衡渡江作战的利弊。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研究,他得出结论:大兵团背靠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作战,比渡江作战更有利于改变中原战局。于是,他将意见电告中央军委,建议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理由是:黄淮地区背靠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人力物力支援;黄淮地区党的工作和政权工作有初步基础,可以支援作战;3个纵队不渡江,可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如果3个纵队渡江,却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一是“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也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二是“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能攻克”。三是“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中央在听了粟裕的汇报后,批准了他的建议,对南线的作战方针作了调整。
二、缜密运筹,正确地选择打击目标和作战地区
选择作战目标,是指挥艺术的基本功。打强敌或打弱敌,是指挥员对敌我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情况和地理、气候条件分析的结果。在通常情况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一条重要原则。粟裕一方面遵循这一原则,一方面又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说:“选弱敌打,这是我军常用的一条原则。但有时为了迅速改变态势,扭转战局。我们也在有把握或既有一定把握又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先打强敌。”例如,在鲁南战役中,歼敌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就是这种战例。
整编第二十六师是国民党军中全部美械装备的主力师,第一快速纵队是美国与国民党合建,并在印缅战场对日军作战的部队。华东野战军先打这个强敌的依据,正如粟裕所说:首先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指示要在鲁南作战,如果鲁南打了一个大歼灭战,以后我军南下北上或西进,都会取得行动的自由。其次是战争正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歼灭该敌,就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使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汇合,实现华中、山东两个战区的统一作战,为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创造良好条件。再次是我军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更多,特别是战役一开始即可集中27个主力团打敌整编第二十六师和第一快速纵队6个团,是绝对优势。最后是该敌孤军突出,态势不利,而且与其他敌军有矛盾,受攻击时不大可能得到援兵。战役的结果,证实了粟裕的分析完全正确。
关于作战地区的选择,粟裕不论选在哪里,都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解放战争开始时的苏中战役,在强敌进攻面前,本来应实行诱敌深入,把歼敌战场选在解放区腹地,而粟裕却把战场选苏中解放区前部。他说,这“是从战争初期的作战任务出发,又是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条件”而作出的决策。首先,不打几个胜仗就放弃苏中,对广大军民不好交代,对士气民心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苏中解放区在总体上是有准备的,但和平麻痹思想也有所滋长,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各项转变,必须在根据地前部作战作为掩护。再次,苏中战役要起战略侦察作用,必须在根据地前部作战才能迫使敌人提早摆开阵势,暴露其战略意图。
粟裕分析在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必要性时,也分析了可能性。他指出:“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条件。我们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又是完全有取胜的条件的。”这些条件是: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的人民群众,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水运便捷,支前工作健全。第二,华中主力部队在这一地区打仗的时间较长,有丰富的水网、半水网地区作战经验,军政、军民关系密切,同地方武装和民兵相当协调。第三,敌人恃强,以为在其大军进攻时,我必不敢捋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他根据上述分析,定下了在苏中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决心,并实现了七战七捷。
三、审时度势,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
审时度势,是指挥艺术中的一个关键。粟裕既善于捕捉战机,更长于创造战机。他说,要打胜仗,很重要的是靠指挥艺术,靠指挥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战机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指挥得当,诱使敌人而创造出来的。所谓创造战机,就是制造敌人的混乱,制造敌人的疑虑和错觉,暴露敌人的缺点和弱点,使敌人犯错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指挥员充分了解和正确判断敌人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敌人的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士气,以及敌军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个性。所谓作战个性,就是说,他在作战时是猛打猛冲,敢于打硬仗的,还是巧于智谋,能够随机应变的,或者是懦弱胆怯,犹豫多疑的。要善于根据敌人指挥官作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打法。”
豫东战役,就是粟裕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毅然放弃原定作战方案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之前,预定的作战计划是南渡黄河,会同外线作战的部队在鲁西南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五军。此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尚未集中,阻援兵力不足;原定作战地区狭窄,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而且离黄河较近,处于背水作战的状态。粟裕又设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认为开封是当时的河南省会,我攻开封,敌人必援,便于在运动作战中创造战机;开封守敌孤立,我军有攻城经验,取胜较有把握。当即,粟裕放弃歼敌整编第五军的计划,迅速定下豫东作战的决心。战役第一阶段仅用5个昼夜即攻克开封,全歼守敌。战役第二阶段着重于寻歼援敌,为分离邱清泉和区寿年两兵团,粟裕将部队分为两路。待敌两个兵团拉开距离之后,诱邱兵团的一路突然改为阻敌,另一路则包围并歼灭了区兵团。
粟裕关于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思想,更是一个积极创造战机的典范。1948年4月,他提出的3个纵队暂不过长江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在长江以北打大歼灭战。济南战役前夕,他提出了打下济南,“就会使徐州完全置于我们包围之中,就会造成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更多有利条件”。淮海战役发起后,他又两次提出了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的陆上退路,争取在长江以北同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二天(11月7日),他给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华东局、中原局和山东兵团发电报:“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现在即请告豫皖苏对该段破击,淮南已告江淮破击)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中央军委马上复电,同意了这个部署。淮海战役发起的第三天,粟裕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向中央军委、中原野战军和华东局、中原局提出将徐州敌军就地歼灭的报告:“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中央军委也复电同意:“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在中央军委、总前委的部署下,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实现了歼敌主力于徐州周围的战略意图。
四、气度宏伟,在困难复杂的情况下扭转战局
粟裕善于洞察全局,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我方面发展。1947年9月,在沙土集战役之前,外线出击部队在鲁西南的处境相当困难。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刘邓大军发动战略进攻,以5个纵队分别向鲁南和泰安、兖州出击。由于出击部队从内线转到外线,离开了根据地,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都很困难。又逢连绵大雨,洪水遍地,桥梁倒塌,行动十分艰难。敌人多路围追堵截,空中有飞机轰炸,地面有敌军5个整编师和8个旅与我纠缠。部队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战斗减员严重。9月初,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提出作战方案,下达了歼敌整编第五十七师的命令。他说:“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只有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只有打,部队才能得到补充和休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在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之后,又周密地组织各部队的协同动作。9月7日,沙土集战役发起,两天就将整编第五十七师全歼。这一仗扭转了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被动局面,为向豫皖苏进军打开了道路,有力配合了刘邓大军和山东内线部队的战略行动。
粟裕在总结从被动中夺取主动的经验时说,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处理好走和打的关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对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高度概括。这个原则运用起来颇不容易,打得赢就打还比较好办一些,打不赢就走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有个走得了走不了的问题。一支游击队好办,一个大兵团却不好办。大部队天天被敌人咬住尾巴,被迫打掩护战、撤退战、遭遇战,不但供应困难,士气也受影响。这时要处理好走与打的矛盾,关键是打个好仗。如果打掉他一路,敌人就不那么轻进了,间隙就大了,就好走了,也可以从被动中夺取主动。
粟裕指挥作战的另一个特点,不管处在何种强敌面前,从来无所畏惧,敢于同强敌作战。豫东战役,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约20万人,而敌军兵力达25万,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五军和3个快速纵队。粟裕以其特有的坚强决心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率领外线兵团在河南东部的广阔战场上,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持续20昼夜的决战,其艰苦、紧张和激烈程度,超过华东野战军以往进行的历次战役。当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是否按原定计划进行第二阶段作战,存在两种意见。粟裕主张连续作战,在雎杞歼灭区寿年兵团。粟裕号召部队“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继续投入新的战斗。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共歼敌9万余人。在淮海战役中,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36万余人,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歼灭敌人4个兵团计44万余人,又一次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范例。粟裕不仅敢打大仗,而且善于组织指挥部队连续作战。如苏中战役连续打了七仗,历时一个半月;鲁南战役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18天;豫东战役又连续打了两个阶段,历时20天。
五、全力以赴,把指挥的重心放在战役转折点上
粟裕在指挥实践中体会到,每个战役都有一个转折点。指挥员应密切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利于我的战役转折点及早实现。他说:“这个转折点,就是在对战役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我们掌握了主动,打赢了敌人,从而使我军确有把握取得战役的全胜。”如豫东战役分为攻城和打援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攻克省会城市开封,是全战役的转折点。战役发起后,攻城部队连续突击,仅5个昼夜,即用了全战役四分之一的时间,攻克了敌筑有坚固阵地的开封,实现了全战役的转折。这时,攻城部队又可作为机动力量出现在战场上,为下一步歼灭援敌创造条件。全战役的两个阶段又有各自的转折点:突破开封城垣主阵地,是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雎杞歼灭援敌区寿年兵团和整编第七十五师,是第二阶段的转折点。关于转折点出现的时间,粟裕说:“在敌人有强大兵力增援的情况下,转折出现得越早越好,要力争在全战役预计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前,最好在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时候到来。这样,作战就主动了。如果转折在全战役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后到来,就会因时间紧迫而仓促作战,使部队伤亡增大,疲劳加重,士气受到影响,有时还会陷于被动,不得不撤出战斗,打成夹生仗。”因此,他要求指挥员“要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
打了硬仗、恶仗之后,大兵团能否顺利地撤离战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粟裕说:“它不仅关系到与下一步作战任务的衔接,而且直接影响战役本身的成果。战役打得很好,如果转移不当,也会转胜为败;反之,战役进行得不顺利,但转移得当,就可以减少损失,改变不利态势。”在豫东战役中,攻克开封和歼灭了大量援敌,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战役目的。这时,部队经过连续半个月的恶战,减员相当大,十分疲劳,下一步主要是怎样组织部队撤离战场。当时,黄百韬、邱清泉两兵团仍由东西两面对攻,胡琏兵团也正由南向北逼进。为了在三面之敌的夹攻之下,将大批伤员和军用物资运走,使敌人不敢尾追而来,粟裕决定先声夺人,在歼灭被围残敌的同时,给增援积极、战斗力软弱、而又立足未稳之东路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经3昼夜的激烈战斗,既歼灭了被围之区寿年兵团残部,又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的3个团。在与敌脱离接触时,惊魂未定的黄百韬兵团一直未敢动,邱清泉兵团在遭到回击后也未敢再进。华东野战军从容撤离战场休整一周后,又开始了进行济南战役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