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李富春的经济建设思想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曾长秋

  新中国成立后,李富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在他参加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以此来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中,他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

  (一)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提出的背景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富春等人对当时严重困难的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的背景下提出的。1958年以来,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工农业不平衡,农业落后于工业,而农业内部又有以粮食为中心挤掉农副产品的问题;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却下降22.8%,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其次是轻、重工业的不平衡,轻工业由于歉收而减产。再次是重工业内部不平衡,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采掘工业赶不上需要。在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也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如质量、品种和数量之间不平衡,以及劳动力的使用和分配不平衡。财贸方面,自1958年以来,由于体制改变,权力下放,一度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但是因为权力下放得过宽,县、社财贸工作制度紊乱;在经济建设“跃进”的同时,文教科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但国防科技和尖端科学却比较薄弱,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得不相适应。诸多问题的积压,很有必要对国民经济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

  从1960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连续召开了几次会议,决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的议题主要是讨论国际形势,同时也讨论了国内经济问题,落实和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李富春作了关于国内经济问题的报告,对国内的任务及其应该采取的方针和具体政策提出了5个方面的意见。第一,贯彻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第二,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中心,真正做到工农业并举。第三,以少数大型企业为骨干,而以中小为主,遍地开花;第四,坚决缩短基本建设的战线,保重点,保质量,质量和数量并举;第五,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中央、协作区和省市三级结合,共同制定全国统一的计划。

  这5个方面的意见,对扭转当时严峻局面最具实际意义的还是以农业为中心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两条。李富春指出,以农业为中心必然带动工业的发展。我们一个时期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农业还有点盲目乐观的思想,因此放松了对农业的注意。不抓农业,不支援农业,工业也上不去。所以,以农业为基础,工农业并举,确实要贯彻到实际工作中间去。他提出,首先要注意安排工业支援农业的问题,主要是钢铁、机械、化肥、运输,今后两年钢材的分配比例争取做到11%~12%。同时对农业本身,劳动力必须做全面的、全年的安排,保证一年四季有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副业生产也要有足够的劳动力。鉴于“大跃进”之初搞“两本账”的教训,李富春郑重建议:从明年起,年度计划只搞一本账,只搞一个计划,即把一本账搞好,按一本账搞计划。

  李富春的意见得到了中央工作会议的赞成,他和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联名提出的《1960年第三季度工业交通生产中的主要措施的报告》也经会议讨论通过。这个报告提出,为了扭转第二季度以来主要产品下降的局面,解决生产、组织不力、企业管理工作松懈和基本战线过长、物资使用分散的问题,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决削基建,保生产,集中力量把钢、铁、煤、运输的生产搞上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会议通过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和《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确定压缩基本建设,保证钢铁生产;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决定以后国民经济不再搞两本账,不搞计划外的东西,不留缺口。就在这次会议期间,李富春提出了整顿的建议。他是针对工业企业的现状提出这个想法的,提出应该对工业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这个宝贵的意见,就是不久后形成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雏形。

  (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正式提出

  从北戴河回到北京后,李富春把整顿工业交通生产的六字方针推及到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在同国家计委其他负责人研究之后,他认为1961年的“国民经济应着重进行整顿、巩固和提高”。经过了三年的“大跃进”,对国民经济采取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必须体现到计划安排上。他要求根据现有能力安排生产和基建,注意前后左右的衔接,指标的安排不一定着重于数量,要注重质量,扎扎实实,如不落实,宁肯指标低一些。8月下旬,国家计委按照这个精神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提出,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压缩重工业生产指标,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生产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8月底,国家计委在向国务院汇报工作时按照李富春的嘱咐,再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周恩来支持李富春的意见,并将报告提出的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增加了“充实”两个字,构成八字方针。这个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9月30日,由周恩来签发,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报告确定安排1961年计划的具体方针是: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第二,工业的发展,着重注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填平补齐、设备维修和产品配套。第三,基本建设以中小为主,继续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第四,在全面安排劳动力和人民生活的条件下,安排国家生产和建设,保证群众过好日子,保证灾区群众休养生息。第五,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并特别强调:在1961年,我们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这个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按照这个方针,李富春开始组织编制1961年经济计划。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八届九中全会,着重听取和讨论了李富春所作的《关于安排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意见》。李富春提出,国民经济经过了三年大跃进,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即调整各个部门之间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硕大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事业。全会通过了这个《意见》,并在会议公报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及其实施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即适当时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相互关系,生产和基本建设的相互关系,经济和文教事业、国防事业的相互关系,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财政、信贷和物资的相互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不但要调整各种相互关系,理顺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使之与农业相适应,把国民经济调整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

  为落实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在60年代前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指示信》指出: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至少七年不变;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恢复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农村经济。接着,又制订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规定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基本上解决了人民公社内部的“共产风”和平均主义的问题,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工业也随即开始调整。196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我国第一个《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它规定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实行厂长领导下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工业七十条为改变国营企业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调整和恢复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随后,商业工作开始调整。1961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改进商业工作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即商业四十条)。它规定社会主义商业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适当提高若干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建立健全商业工作的各种责任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商业四十条的制定,对克服商业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央还先后颁布了《高等教育六十条》、《中学教育五十条》、《小学教育四十条》、《科研十四条》、《文艺八条》、《手工业三十五条》等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具体政策,对纠正“左”倾错误,贯彻八字方针,战胜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政策正确,措施得力,到1962年,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1963年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开始提出:再用两三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加强现有工业生产能力的填平补齐,使它成龙配套,并搞好一批设备的更新;工业企业开始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进行改组,同时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到1965年,原定的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各个经济部门在新基础上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新的面貌。

  (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是积极的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针对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我国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主要是由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盲目地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造成的。因此,贯彻八字方针必须做到:降低指标,降低速度,压缩规模。也就是说,应该退的就坚决退,必须退够的就坚决退够。但是,我们不能把八字方针看成只是退却的消极方针。周恩来不止一次地强调:如果把调整的方针看成是消极的方针,认为调整就是简单地削减、后退,因而丧失了前进的信心,甚至在不该后退的地方也盲目地后退,在应该前进的地方也不敢前进,那就是错误的。

  周恩来认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积极的方针,执行时要求在该退的地方坚决退够,而在该进的地方奋勇前进。在八字方针形成的过程中,周恩来还在李富春“六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充实”二字,反映出这个方针是积极的。“充实”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新增我国急需而又没有的新工业部门。李富春进一步解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积极的方针,是保钢、保粮、保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事实也是这样,虽然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在三年经济困难还在克服的时期,我国仍然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工业、合成纤维工业、电子工业等。就整个工业而言,我们在某些方面既有巩固又有提高。例如,建设了大庆油田,制造了万吨级水压机,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等。历史事实证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积极的经济建设方针。

  三、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对今天的重要启示

  (一)要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在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过程中,李富春特别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生产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生产,首先是恢复农业生产。在农、轻、重的关系中,农业是基础。因此,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以农业可能提供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短途运输和购买力为前提。另一方面必须首先围绕农业的需要,积极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的需要,特别是重工业要为农业的需要服务。实践表明,不论农业生产形势怎样好,不论工业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在总结“大跃进”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形成的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

  目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不仅要为我国13亿人口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而且要为第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稳固,农村经济是否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它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发展还很不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相当薄弱,农业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切实地加强农业,全面地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业产品的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就成为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要重视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通过调整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总结了“大跃进”的教训。他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

  李富春这种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平衡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任何部门和任何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其他部门和企业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条件;任何部门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也要以其他部门和企业在各方面的发展为前提。因此,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它们与社会在各方面的发展之间,必须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和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前,我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够协调,仍是制约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当前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三)要重视勤俭建国,讲求经济效益

  八字方针还充分体现了李富春重视勤俭建国,讲求经济效果的思想。他在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指出,工业生产和建设必须贯彻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讲求经济效果,避免浪费。“大跃进”那几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就出在大手大脚、不讲经济效益、不讲经济核算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必须把多快好省结合起来,不能只求多快,不讲好省,并要把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统一起来,不能只求数量不讲其他。

  勤俭建国,讲究经济效果的实质,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应当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物质资源的节约,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扩大,归根结底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可以逐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还体现了李富春在分配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计划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思想,这些都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