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一个光辉不朽的名字,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册中。30多年的烈火硝烟,铸就了他威武的身躯和非凡的胆略。他以纯朴真挚的情感,忘我的革命精神,刚毅不屈的个性和超人的才智,既赢得了我军全体官兵的尊敬和爱戴,也使日夜刀枪相见的对手闻之胆寒,望而敬畏。他领兵百万,东征西讨,无不游刃有余,指挥若定。这不仅反映了彭德怀作为一名现代军事家所具有的厚实的军事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战争指挥艺术,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治军方面的雄才大略和独特方法以及威震三军的魄力和胆识。笔者通过对彭德怀军事生平的学习和研讨,深为彭德怀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感悟。同时怀着一种敬佩和急迫的心情,想对彭德怀的一生,特别是对彭德怀治军之道的几个特点作些探讨。
一、治军重情感,这是彭德怀一生中最具人格魅力的治军方法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络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着面目威严、不苟言笑外表形象的彭德怀,其实是一位敢恨敢爱和极富情感的军事家。他生于混战不断、战火不息的乱世,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耳闻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苦难的童年,饱尝了生活艰辛之苦,使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和抗争的种子,形成了不屈和刚烈的个性,养成了敢恨和敢爱的性格。彭德怀愤而投入湘军,虽因生活所迫,但他在湘军从戎十二载,且从入湘军之初的二等兵起一步一个阶梯,到最后升任湘军团长,奠定了他成为一名职业军人的基础。特别是湘军从戎十二载,他练就了刚强的身躯,不屈的个性,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产生了伟大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实践,不断地摸索领兵之道,逐步形成了他最具人格魅力的治军特点,即治军重情感。这是缘于他对军队、对士兵深深地了解,对军队、对士兵深深的爱。特别是平江起义以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入了军队这个集体,把自己的爱给予士兵。在彭德怀军事生活中,可以看到他对基层干部,对士兵总是宽厚慈祥,关爱有加,无论是战时,或是平时,彭德怀都十分珍爱他们的生命,重视他们的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即使在他早期的军事生涯中,就对此十分重视,并立章成规。如彭德怀入湘军后秘密成立的救贫会会章中,就有“应当官兵平等,反对克扣军饷,废除对士兵的答责、体罚”等等。平江起义后的彭德怀,由于彻底地甩开了旧军队中受压抑和被剥削阶级利用的思想包袱,对军队、对士兵倾注的情感越发浓厚,以自己的情感入注人民军队,关爱士兵,并用情感投入作为他一种治军方法,因而使军队能够产生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使将士无不用心,一往无前。
在红军长征途中,彭德怀与其所率领的红三军团全体将士休戚相关,息息与共。在翻越雪山时,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部属;在穿越草地时,他把自己用作驮文件的骡子杀掉分送给红军将士以充饥活命。无论生活多么艰苦,环境多么险恶,战斗多么紧张,彭德怀总不忘把战士的冷暖饥饿挂在心上,他说:“知战士之饥饱,懂战士之冷暖。这是一个指挥员应当具备的起码条件。”战斗中他为牺牲的战友痛哭,他为抢救负伤的战友甘冒牺牲自己的风险。在他的手下绝对不允许有侵占或损害士兵利益的事情发生。他一有机会,总是深入到士兵群众之中,讲战法,叙家常,无所不谈。他无论职务多高,官位多大,和战士们相处,没有一点官架子。和他在一起,战士们总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特殊的人生经历,长期的领兵打仗,彭德怀那种“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部队指战员形成了一种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亲情关系。几十年来,战斗生活在彭德怀旁边的将士上百万,无一不感到实为终生难得的一大幸事,无一不自觉服从他的领导和指挥,且不畏艰难困苦。
几十年战斗生涯的磨砺,使彭德怀成为一名威震四海、战功赫赫的杰出将帅,这既是他几十年战场上生与死的搏杀、奋斗的收获,同时,也是他几十年对人民军队,对将士亲情、情感付出的回报。
二、治军重表率,这是彭德怀最直接、最有效的治军手段
彭德怀是一位硝烟炮火中铸就的杰出军事家,重实际、讲现实是他一贯的品质。领兵打仗本是他的本分,但无论何时,领兵打仗的方式从不停留在仅仅使用枯燥生硬的行政命令上,而总是以自己朴实的行动表率三军,治理三军。凡要求全军指战员做到的,他必须要求自己首先做到。
首先,在生活上数十年如一日,与士兵同甘共苦,堪称全军楷模,深受全军普遍称颂。
彭德怀出身贫苦,且饱经磨难,因而对劳动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中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无论身居何职,时刻按照劳动人民的生活标准规范自己。他廉洁奉公,克勤克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直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他常说:“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司令员和战士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搞特殊,特别是生活待遇方面,我彭德怀可不能抢先,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部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应该是自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经济条件极其艰苦。担任红军军长、军团长的彭德怀不仅和战士们同吃同穿,有时供给部按规定每月另津贴给他一点点生活费也不要。他还经常教育部队:“莫忘我们吃的穿的都是人民的血汗。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人民,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追求生活享受。”他不仅反对干部搞任何特殊,而且也不允许别人为他搞特殊。解放战争时间,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进军“三边”,发起了歼击青宁“二马”战役。彭德怀及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面临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司令部管理科的同志为改善一下司令员彭德怀的生活,就让炊事员到集市买了20条黄瓜。彭德怀得知此事后,不仅狠狠批评了管理科的同志,而且于第二天还在西北野战军团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事隔多年,彭德怀仍念念不忘此事,说:“黄瓜本是极普通的菜,黄瓜虽小,影响事大。在大家艰苦困难时,都吃苦没话说。可大家连顿饭都没得吃,你买几千元一条的黄瓜,事就大了。”彭德怀严于律己的风范,就像一面高悬的镜子,在干部和群众中生产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全军上下的凝聚力,始终激励着大家奋发向前。
其次,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
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军长、军团长,或是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还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任志愿军司令员,每遇战斗或是战斗的关键时刻,在战场的最前沿,甚至是战场上短兵相接处,部队指战员总能见到彭德怀威武的身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彭德怀。他不仅要求指挥员的指挥位置尽量靠近一线作战部队,而且总是将自己的指挥所位置尽量靠前设置。特别是每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他置生死于不顾,把自己的指挥所移到最有利于指挥的位置,有时甚至直接进入一线作战部队中指挥作战或带头冲锋。战士们一看到总指挥亲自冲锋陷阵,激起了旺盛的战斗士气,因而常常能以少胜多。彭德怀常讲:干部勇敢、不怕死,部队才能冲得上,攻得下。他自己正是勇敢和明智的模范。为了正确无误地实施指挥,他常常冒着战火硝烟,奋不顾身,亲临前线,实地查看地形敌情,力争做到“知己知彼”。他还常常告诫自己和部属:“光靠地图,是指挥不好战斗的,只有迈开双脚,走上第一线,真正观察敌我情势,才有指挥权。”
治理军队,说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对于彭德怀来说,除了说教,更直接地还是他那种敢为人先,经常以自己的行动表率三军,以致教育部队、治理军队作用更明显,成效更直接。抗日战争时期,在关家垴攻坚歼灭战中,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亲临距敌仅500米的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与敌人作战。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发起了攻打清涧城战斗。西北野战军一部在清涧城制高点展开了异常激烈的争夺,且久攻不下,而这时,敌人前来增援的5个半旅已进至距野战军仅20里的地方,虽有兄弟部队在顽强抗击,但形势十分严峻。在部队是打还是撤的紧要关头,司令员彭德怀来到了攻击部队的最前沿,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抗击敌增援部队,一面调整部署,组织部队,加强攻击。最后,在彭德怀影响和亲自指挥下,攻克了清涧城,全歼守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彭德怀的军事生涯中,像这样不顾个人安危,横刀立马疆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号令三军之例不胜枚举。
三、治军重政治,这是彭德怀治军之本
彭德怀早在湘军时,在认识了段德昌等共产党人,接触了马列主义等共产主义思想后,就深深地被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所感染,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理论所吸引,因而,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彭德怀来说,犹如茫茫黑夜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灯,看到了希望和胜利的曙光。从此,他在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照耀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汲取营养,并立志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由此,彭德怀在治军方面特别注重政治治军。
在党的直接影响下,彭德怀以救贫会为基础,在湘军中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修改制定了士兵委员会章程。这个章程包括:“拥护孙中山总理遗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打倒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逐步实行耕者有其田……”通过实行士兵自治,团结教育了更多的士兵自觉地投向革命。成立士兵委员会,不仅从组织、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采取了新的措施,而且使彭德怀领导的部队呈现出士气高昂、官兵团结的新气象。
随着政治上的不断成熟,思想上的不断进步,眼界上的不断开阔,彭德怀治军的经验也更加丰富。经过几十年不断努力学习和亲身实践,不仅使自己成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使自己所指挥领导的部队成了一支坚定的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战争年代,越是战斗频繁,彭德怀对部队的政治教育抓得越紧。在教育中,他极注重实际,从不脱离部队的实际情况进行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和战斗动员,达到调动部队战斗积极性,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他说:“一切政治工作方法要从实际出发,要从政策和策略出发,要从提高全体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出发,反对一切形式主义。”1947年冬,彭德怀组织领导西北野战军开展的“新式整军运动”,就是根据西北野战军经过一年的艰苦作战,兵员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改编的战士日益增多,同时由于战斗频繁,部队缺乏全面系统的政治与思想教育,不少解放过来的战士阶级界限模糊,在艰苦环境里情绪不稳,违反纪律,工作不负责任,有的在战斗中贪生怕死,表现畏缩,执行任务不坚决等实际情况,及时地在部队中采取诉苦和三查的方法进行的整训。由于方法得当,教育及时,通过整训,部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使广大指战员从根本上提高了阶级觉悟,坚定了革命斗志,而且使部队增强了内外团结,激发了练兵热情,提高了战斗力,加强了纪律。
“新式整军”是彭德怀革命军事生涯中政治治军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彭德怀政治治军方面的魄力和才干。“新式整军”不仅在西北野战军中得到了有效地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而且通过中央军委的提倡在全军中得以推广和运用。对彭德怀组织领导西北野战军进行的这次“新式整军运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1948年3月,毛泽东在宜川战役胜利后为新华社写的《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指出:“这次胜利,证明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周恩来也赞扬诉苦三查做得很好,是“壮大军队”的法宝。在彭德怀的革命军事生涯中,经常是兼军、政两职于一身而独当一面,在工作上军政兼施,紧密结合。在战场上,他总是把强有力的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个战役、每次战斗的全过程,他常说:“打仗要有高昂的士气。做政治工作的,就要提高部队觉悟,把士气鼓起来。”“政治思想搞不好,一切工作就失去有力的保证”。
四、治军重威严,这是彭德怀对军队、对士兵爱的最具体体现
彭德怀治军重威严,堪称我军之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对军队管理高标准、严要求是他一贯的品质和作风。诚如林伯渠所说:“彭德怀是有德可怀,有威可畏。”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中流传着“慈总”(指总司令朱德)“严副”(指副总司令彭德怀)的说法。但这种严,首先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他几十年的革命军事生涯中,他总是视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一切要求部队官兵做到的,他总是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彭德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还表现在他不争功,不诿过。有了成绩,他就记在广大指战员的账上;有了问题他主动承担责任,严格检查自己指挥上的责任,在部队指战员面前作开门见山的、深刻的自我批评。在朝鲜战场上,当他得知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将向他颁发国旗勋章后,说什么也不肯接受,最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不得不向他下达指令,命令他出席颁奖大会,接受勋章。之后,他不止一次地说:“我有什么功劳,接受这么高的荣誉。我是代表志愿军全体指战员接受的。”这就是我军杰出将帅彭德怀的作风和品质。
彭德怀治军重威严,主要是对部队高、中级干部的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强调令行禁止。战场上,绝对服从和坚决执行命令是彭德怀要求部队高、中级干部必须遵守的战场纪律和战斗作风。军令如山,这是彭德怀严格治军的标志。战役或战斗前,彭德怀充分发扬军事民主,允许各级干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一旦决心下定,就要求部队必须无条件地执行,而且功过分明,赏罚严明。他对贪生怕死,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对文过饰非耍两面派的人,批评严厉,毫不容情。特别是在战场上,对高级干部,因工作失职,贻误战机,导致被动,没有完成预定战斗任务或部队遭受挫折、损失的,不论是谁,彭德怀都将毫不客气给予严厉批评甚至处分。1948年,在西北战场上的西府战役中,由于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擅自撤离抗击阵地,使进攻之敌长驱直入,导致了我西北野战军主力全部处于敌人四面围攻之中的被动态势,在彭德怀亲自指挥下,虽经十数日的艰苦鏖战,主力终于突出重围,摆脱了被动局面,但西北野战军为此付出了伤亡近一万五千余人的沉重代价,而且还未能完成建立麟游山、陇山根据地及收复陇东的任务。为此,彭德怀在西府战役结束后,对部队进行了严肃的整顿,对四纵队指挥员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指挥员给予了纪律处分。1950年,在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中,因三十八军动作缓慢,没有按照预定部署穿插到位,延误了时间,贻误了战机,没有很好地完成志愿军司令部交给的作战任务,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的战绩。为此,彭德怀在第一次战役后的总结大会上,严厉斥责了三十八军指挥员,“这是违背军令,贻误战机,按律当斩。我身为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有权惩罚一切违反军令军纪的人,我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这一顿虎威,真有“叱咤则风云变色”之力,使到会的所有高级将领都受到很大震动和教育。彭德怀对干部的批评既严厉,又实事求是;既让人受到教育,又使人心说诚服。彭德怀对高级干部的这种严格要求,来自他对战士至深至诚的爱。他经常对部队指挥员说:“我一辈子打仗,没有什么高招儿,只懂得指挥千军万马,不是儿戏。指挥员多用一份心血,战士就少流一份鲜血。万万不能以战士的生命去冒险,要知道,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牺牲了时,那种痛苦和悲伤都是难以忍受的。”这就是彭德怀威严中流露的丰富精神内涵和崇高思想境界。
纵观彭德怀治军之道,是至情、至爱、至严、至尊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几十年领兵打仗、治理军队而付出的巨大心血,在革命胜利的战斗号角声中得到了一一的回报。彭德怀治军是威严的,但又是至诚至爱的,他严格治军是出于对军队、对官兵无私的爱,是出于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