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奠基石。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南。
一、阶级性——始终坚持新闻的无产阶级党性原理
“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191。
毛泽东关于新闻的阶级性原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报刊传播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在阶级社会,舆论总是反映一定阶级、政党、团体、阶层的利益意志的。资本主义如此,社会主义亦如此。因此,阶级性成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在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毛泽东都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新闻的阶级性问题。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25年12月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12月的《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强调:“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1931年3月,他还指出:举办《时事简报》是为了“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推动群众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40年2月的《中国工人发刊词》中要求“《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1945年8月,他针对延安《解放日报》当时的某种错误宣传,严肃指出要“扫除新闻报道中的资产阶级影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回答新闻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毛泽东在1957年3月的“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一文中明确指出:“在阶级消灭之前,不管通讯社或报纸的新闻,都有阶级性。”此后在党的整风运动中,他又严正批评了《文汇报》“替反动派做了几个月向无产阶级猖狂进攻的喉舌”,把报纸的方向改成“资产阶级的方向”。
(二)新闻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
列宁说过:“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反过来说,为了公开地广泛地进行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是在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发展无产阶级的严格党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理,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三)党性原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灵魂,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并以此为红线贯穿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始终。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实际,对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42年9月15日,他在给陈毅的电报中说:“苏北报纸刊物请你抓紧,务使它们的宣传服从于党的当前政策。”尔后在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的指示中又指出:“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党性原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并经实践证明它是牵动全局和起主动作用的。第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先锋组织——共产党领导的,是党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和党的关系至为重要。第二,无产阶级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表现,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喉舌,它必须以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第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必须正确地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并贯彻到群众中去,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坚决执行。第四,党报姓“党”,必须自觉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在政治上保证和党完全一致。第五,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也是党报的宗旨,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
可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我们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由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决定的;是由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地位以及它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决定的;是由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决定的。
二、服务性——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220。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宣传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然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基本原理,关系到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方向,也是毛泽东提出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人民根本利益所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是完全彻底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必须始终不渝坚持通过新闻传播,帮助、引导、教育人民为着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必须真诚地反映人民的呼声、要求和愿望,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地为他们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又是这个事业及全体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离开了党的这一根本宗旨,就会导致党性的丧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首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新闻还讲不讲服务性,还要不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方向?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然而,近几年来有一种观点较为流行,即新闻的交换性、有偿性和商品性。有人认为:“有偿新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也是商品,因此拿钱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新闻改革要深化,就要承认新闻具有商品属性。”这些观点都认为:新闻是商品,交换是有偿的。把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危害非浅,会使新闻改革走上误区,新闻活动进入逆区,新闻人员闯入禁区。报纸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商品属性,是限制在经营范围。新闻与商品则不能画上等号。简要讲:在本义上,是新闻性而不是经营性;在宗旨上,是服务性而不是交换性;在功能上,是效能性而不是功利性;在行为上,是规范性而不是随意性;在属性上,是阶级性而不是商品性。因此,有偿新闻的再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是与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格格不入的。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其一致性在于: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而我们的新闻事业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报纸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下去,又把人民的需求、愿望、建议、呼声反映上来,这就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因此,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尽职尽责为社会主义服好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好务,既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最高职责,又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三、导向性——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的导向
“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156。
新闻的阶级性、服务性,集中起来就是导向性,就是需要有一种对新闻舆论导向的及时制约和新闻舆论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引导的力量。
1958年9月,毛泽东对原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指出:“报纸一个时期要有一定的方向,把大家注意力集中起来。”许多正面反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关系到政治安定、人民团结、事业兴旺、社会全面进步。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就必须重视、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毛泽东历来重视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问题。他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重大工作”,“利用报纸作为自己组织和领导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报纸“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办好报纸“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中央、各级党委凡是出版报纸的地方,都要把办报看成大事”,等等。他还要求各级领导“懂得一点新闻学,即按新闻特性和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指示,提出了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原则。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的导向,就必须在政治上无条件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党的新闻舆论是党的宣传鼓动的工具,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要求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讲话,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毛泽东指出:“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他在《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一文中着重强调:务使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克服宣传人员闹独立性的倾向,经常注意掌握新闻政策和社论方针。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贯彻党的政治路线,保证坚定的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旗帜鲜明地、完整准确地传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动员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着共同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在实际新闻传播中,应善于把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路线、具体政策统一起来,应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和实际行动,不允许违反、抵制、曲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就必须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突出主旋律。新闻舆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不但要使领导干部懂得,而且要使广大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使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而生产建设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这个实践活动,我们就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他说:“通讯社和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就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最重要的是突出主旋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在演奏的社会主义乐曲中的主旋律。各种新媒介,各级新闻单位,都要努力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宣传艺术,讲究对新闻舆论导向“度”的掌握,敢于和善于回答广大群众中存在的焦点、热点、敏感问题,热情讴歌、宣传确有说服力的、有充分代表性的典型。在这个高扬的主旋律下,根据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搞好新闻舆论导向,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民思想行为以正确的导向。
四、民主性——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新闻的民主性,最重要的是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新闻主体的观点,是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理解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改革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人民群众既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又是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毛泽东新闻思想民主性原理的基本观点。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曾说:“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新闻是主观反映客观,影响客观的社会活动。新闻所反映、影响的主体也就是社会活动、经济基础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为实践主体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新闻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民群众又是新闻的体现检验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并直接参与这一事业,检验是否符合自己的创造,这就是新闻的社会本源与新闻反映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新闻事业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其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鼓与呼;反映他们的情况与问题,忧愁与欢乐;表达他们的要求与愿望,思想与感情。新闻事业是人民群众心声的表达者。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是毛泽东新闻思想民主性原理的实际体现。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中共中央提出改造党报,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任务,并批评了所谓“同人办报”、“记者办报”的错误倾向。毛泽东总结了实践的经验,1948年2月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贯彻毛泽东“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并作为优良传统代代相承,才能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从而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新闻思想民主性原理的重要原则。新闻的民主性也与阶级性有关。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强调要把新闻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实行绝对领导;强调新闻工作必须有铁的纪律,不得我行我素,闹独立性等;强调“令行禁止”。这就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并指出:“在这个制度下,人民有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也必须坚持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新闻活动要受国家宪法、党纪政纪、社会公德和职业准则等诸因素的制约,没有只要自由而不受纪律约束的新闻活动,也没有只要权利而不尽社会义务的那种新闻民主。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自由是有领导的自由,这个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而不是无政府状态。”
五、开放性——努力保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鲜明特色
“把地球管理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182。
“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毛泽东这句气盖山河,掷地有声的名言,是他1955年12月在针对当时新华社在发展国外工作方面思想保守、行动迟缓的情况所作指示时说的,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特征。过去学术界对此很少研究,误以为毛泽东生前奉行的是新闻封锁政策。因此,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这一基本原理,对于完整地科学地掌握毛泽东新闻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是马列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具体新闻工作实践的结合,是在我党新闻宣传处于根据地与敌占区、党与非党、中国与外国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经过毛泽东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概括,集中了全党新闻工作的智慧和经验。
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开放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显示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中外辉映、双向开放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有鲜明的特色。
特色之一:坚持用新闻的党性指导新闻的开放。
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原理,从未来世界的发展,重视新闻的社会性;从对现实世界的审视,重视新闻的阶级性。阶级性、党性是毛泽东思想开放性的一个根本原则。新闻的党性和开放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闻本身是思想性和开放性结合的精神产品。开放性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新闻的最终目的在于本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因此,丢掉党性,新闻就会失去开放的灵魂和方向;没有开放性,新闻就失去了自身快速传递新信息的天然功能。用党性指导开放性,就是要充分地有效地有目的地发挥其天然功能,宣传真理,传播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引导社会舆论朝着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毛泽东强调用新闻的党性指导新闻的开放,要求“党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加强领导,按照新闻的“特殊和内在规律”管方向,集中到一点,就是我党新闻宣传“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毛泽东洞察风云,及时捕捉住反映历史前进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事件进行宣传,使新闻舆论导向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写了《纪念白求恩》,号召中国人民学习这位外国朋友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加强了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际上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美国在日本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二是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时,延安《解放日报》等一些报纸对于原子弹的作用作了夸大的宣传。毛泽东针对这种错误宣传,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指出:“美国和蒋介石的宣传机关,想拿两颗原子弹把红军的政治影响扫掉。但是扫不掉,没有那么容易。”“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战争,原子弹是空的”,“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他严肃指出:要“扫除新闻报道中的资产阶级影响”。
特色之二:在新闻开放中弘扬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坚持全球意识和爱国意识的统一,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又一特色。毛泽东认为,新闻不仅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为全世界人民服务,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他主张学习外国,但又反对崇洋媚外。在新闻宣传中,毛泽东善于激发和弘扬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解放战争时期,在国际形势对我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在1946年8月6日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这个论点,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胜利信心,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借白皮书的形式,对中国历史和革命的起因、中美关系等作了歪曲,企图以此损伤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毛泽东利用这个反面教材,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连续为新华社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5篇评论,驳斥了白皮书对中国人民的诽谤和攻击,表现了中国人民决不屈服外来压力的浩然正气。
毛泽东针对美国自恃经济实力强大,以富压人,对中国施行封锁禁运的行径,在《别了,司徒雷登》的新闻评论中大义凛然地指出: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毛泽东把革命英雄主义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颂扬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穿透力。
特色之三:注意研究国际,重视宣传自己。
新闻宣传是要向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新闻要开放,必须参与国际事务,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新闻开放的参照系是外国,立足点应以我为主,以正面宣传自己为主,放大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认识自己需要研究别人,宣传中国,需要了解外国。毛泽东一贯重视对国际的了解和研究,他曾找原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说:“对国际问题应该有研究,有一定的看法,不要临时抱佛脚……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议论。”1955年12月,毛泽东要求新华社:“应该壮大发展,尽快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在毛泽东的重视下,新华社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个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新闻媒体,如今在世界各地都驻有分社,是世界著名的五大通讯社之一,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开放性的结果。
六、真实性——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讲实话,不偷,不装,不吹。”——《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125。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取得人民信任的基础。毛泽东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真话,坚持真理。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主张报喜也报忧。报喜不报忧,喜好报,忧难报,一直是我国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至今困扰着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有新闻工作者对正面宣传为主的片面理解,有一些领导同志爱听好话的客观压力,有新闻工作者鉴于历史教训产生的说好话保险的消极心理等等。1959年6月,广东东江流域暴雨成灾,损失严重。新华社不敢把这个消息发出来,只登在供领导同志看的《内部参考》上。毛泽东看了后,立即给当时主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及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写了批语:“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抗争,一点不要隐瞒。”还指示:“工业方面的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
毛泽东坚决反对虚假报道。毛泽东一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要求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实际如实反映,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浮夸吹牛。1941年9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条《鹿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纱声》,说什么鹿县“家家妇女都在摇着纺纱车”,“以前每人每天只能织布两丈三尺,现已能织布五丈”,而实际上,当时鹿县城内一架纺纱车都没有,这是一条纯属子虚乌有的假新闻。毛泽东知道了这事后,指示有关部门对这个报道进行严肃批评。1958年“大跃进”时期,浮夸新闻盛行,特别是经济新闻大放“卫星”,而且越放越多,越放越大,水稻亩产放到“13万多斤”。报纸还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唯心主义口号写社论,作标题。毛泽东对这种浮夸新闻非常反感,要求采取措施制止。这年11月,他对担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指示:“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首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北京的编辑要有,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要经过考虑,记者,特别是记者头子,头脑要清楚,要冷静。”他特地叫吴冷西从武昌专程飞向北京,向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记者传达他这个意见,让头脑发热的记者们降下温来。1959年庐山会议前,毛泽东还对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刮浮夸风的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保证其真实性呢?毛泽东认为,出现虚假报道的主要原因不是记者故意编造,而是由于采访不深入,头脑不冷静、缺少辩证法。他指示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新闻工作,尤其是记者下去采访时,脑子里要装着点辩证法。1958年11月,毛泽东在对吴冷西谈话时说:“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矛盾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能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的消极的一面”,“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毛泽东还认为,要实事求是报道新闻,记者编辑必须具有不畏强权、不受利诱、忠于事实、坚持真理的求是精神。吴冷西当年到人民日报走马上任时,毛泽东找他谈话,就严肃地指出做报纸工作要有“五不怕”精神,他说,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个“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对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他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大量新闻作品是极其丰富的宝贵遗产,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然而,我们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理论时,还应注意到它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毛泽东新闻思想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先进报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且主要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实践的理论概括。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应当肯定,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本原理,今天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