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是党史界、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党史界、理论界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形成于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这期间毛泽东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形成于30年代后期(即1935年以后),同样认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此外,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标志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二十年代后期三十年代前期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毛泽东本人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开始形成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国革命的道路、土地革命的路线和策略、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及战略战术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和统一战线工作原则等。尤其是初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统战的思想,提出并解决了这两个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迈出关键的一步,所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具体时间和主要标志,又各有不同认识。
1.一些同志认为,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理由是,从大革命后期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发表的这一时期里,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明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态度和作用,正确地论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批驳了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从理论上系统地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把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一伟大思想(包括与此有关的建党、建军的思想)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因此,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另一些同志认为,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理由是这篇文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从哲学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明确了党的思想路线原则,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重要原则。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原则,是在批判当时党内盛行的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提出的。这篇最早显示毛泽东思想特色的哲学论著,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
3.还有一些同志认为,不应把毛泽东的某一篇著作或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观点,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唯一标志。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形成,它不是以某一篇著作或中国革命的某一个具体理论作为标志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以多篇著作中所提出和阐述的理论原则为标志。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它就不是在某一篇著作的某个方面而是在多篇著作中的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1929年6月到1930年6月这一时期。这期间,毛泽东等人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为毛泽东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些同志集前种观点之大成并加以概括和发展,认为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即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下限延至1935年),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连同他在这前后提出的建党、建军、土地革命、经济建设等有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和策略,以及他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初步阐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具体地说,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提出了对民族资产阶级既团结争取又批评斗争的政策;解决了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初步阐明了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第二,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实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政权,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第四,提出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尤其是在农村的环境中,要时刻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始终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第五,提出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和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第六,提出纠正赏罚分明和军内存在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初步论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第七,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等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思想,完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形成于三十年代后期(1935—1938年)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只有在30年代后期,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才具备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是毛泽东等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时期,只能说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孕育期。
这些同志首先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形成的标志,做出了新的界定。他们认为,确定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应具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必须具备有关中国革命根本问题的完整的理论形态。第二,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南,这个理论体系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三,必须具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概括。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三个静态的标准,即质的规定性。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动态的条件,即经过能够反映量的积累的发展过程。首先,毛泽东思想既然是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包括成功与失败)的理论升华,它的形成一定是在实践探索之后,而不能超前产生,因此,必须有一个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其次,形成正确认识,进行科学概括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作斗争,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再次,必须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的原则,彻底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这些前提条件(量的积累)和三个标准(质的规定)。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当时正是党内“左”、右倾错误占统治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本人)正处在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只有在30年代后期,经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找出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同意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但是,他们认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在三十年代后期(1935—1938年)。
他们认为,这个理论认识来源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分析: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城市的工人阶级力量薄弱,相对来说反动势力极为强大,而中国农村的革命力量较强,农民要求革命的热情很高,是可以首先突破的薄弱环节,革命可以首先在农村爆发,而不是在城市。同时,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革命必须联合各阶层、各阶级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建党初期,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是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他们才逐步认识到。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及其经验,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开始怀疑并逐步跳出西方社会革命模式和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的框子。但是,当时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本人,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基本上主张一省、数省胜利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毛泽东当时的一些信件和攻打中心城市的行动,足以证明他的这种思想。同样,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包括毛泽东)也没有完全处理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尤其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他们曾正确地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又简单地把民族资产阶级划归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两大类。
显然,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包括毛泽东)还没有彻底解决中国革命中的两个最基本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束缚,因此,还不能说,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已经确立。当然,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道路与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初步探索,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初步总结,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已经不同于党在大革命前后的认识,毛泽东的一些科学思想已开始萌芽。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理论深化的发展过程,才能使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这些科学的思想萌芽逐渐发展和丰富。1935—1938年,毛泽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的规律,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在这个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他集中全党智慧,全面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土地革命路线等一系列中国革命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这些论著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三、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和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都与国内学者的研究大不相同,他们较多的是研究毛泽东本人的思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庞大理论体系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体系。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形成于1935年以后。1935年以前,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和其他领导人一样,都在探寻着中国革命的道路。1935年以后,毛泽东政治上的地位使他有可能从全局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对中国革命做出权威性的理论概括。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有些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1935年以前,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出一些基本原则。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国共产党掌握并发展军队的必要性。毛泽东通过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实践,形成和确立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识论、政治思想和政治风格,大部分重要政治观点已经萌芽。1935年以后,毛泽东居于最高领导者地位,深信自己在江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取得的经验和他前期形成的政治观点,于抗日战争时期,将这些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政治原则加以理论升华。30年代后期,毛泽东的一系列理论著作(《实践论》、《矛盾论》是其中著名的两篇),阐明了革命战略的策略和统一战线的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又论述了整党的作风和根据地政治经济建设等政权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开始从事大量的理论研究,他把前后形成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创立了一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征的特殊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日本有些学者从军事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思想,认为中国革命的最主要问题是军事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以关于军事战略战术原则为核心的一系列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想体系。1936年以前,毛泽东实际上担任战争的前线指挥员,在革命的实践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936年以后,他开始系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1936年末,《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以后写的有关军事论文,系统地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战略战术,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在战场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新岛谆良语)
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中国通、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大洲研究院教授斯图尔塔•施拉姆,1984年他在《三中全会以后(1978—1984年)的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一文中,批驳了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的观点,他说:虽然中国理论工作者非常坚定地认为,毛泽东思想构成了一个“体系”,但我则相当怀疑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和近年来对他的理论阐释,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足可称之为体系。这种倾向性观点可以说是国外学者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形成问题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分歧,大量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党史和理论工作者辛勤耕耘,以便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标志作出更加科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