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之源,武陵山的腹地,总面积为9563km2。它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其气候湿润,四季宜人,享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等美誉。张家界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5世界自然遗产名录6。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旅游者,2006年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5%和23%。
然而长期以来,公众只知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秀美,却不知除了奇山秀水,张家界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张家界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悠久、丰厚的民俗资源,结合自然资源不断创新、开发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对促进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其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张家界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1.1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
1.1.1 承传性和独特性 每一种民俗都是历史遗传的结果,有一种自然的承传性。张家界现有土家族人口99.7万人,是全国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土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独立语言,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锦(西兰卡普)、社巴节、三月三、六月六、黑神会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土家族这种原汁原味、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的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能饱揽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又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异趣。
1.1.2 地域性和民族性 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张家界民俗的重要特征。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张家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0%。这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绚丽多彩的风情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婚嫁丧葬习俗、信仰习俗、岁日节令、歌舞曲艺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其中,以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龙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傩愿戏、花灯,以及大庸阳戏等最具代表性,这些民俗旅游资源正是一座价值无限的宝藏。
1.1.3 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张家界的土家族、白族等传统民俗文化,源自生活,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征决定了这种民俗文化能够极大的吸引观光旅游者的兴趣,进而调动旅游者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自娱自乐,增添旅游文化氛围,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2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而民俗是2个特色最为突出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产品是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可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张家界市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潜在价值。
(1)依托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绝美风光,通过恰当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张家界民俗文化,让山水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使游客进入张家界市境,随处可见土家吊脚楼、苗寨、石磨水碾、笕槽筒车、小桥清溪,让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双胜并美。
(2)张家界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实际效果已经表明张家界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诱人的魅力。如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均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赞誉。2006年“天门山旅游文化周”活动的举办,使张家界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张家界拥有肥沃的民俗资源土壤,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失传的文化在此得以完好保存,例如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传统傩面的制作、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苗族猴儿鼓、土家薅草锣鼓、茅古斯舞、八宝铜铃舞等。这些民间艺术精品的挖掘和开发给张家界秀丽的山水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为自然的山水增添了神奇的韵味,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2、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还未认识到民俗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长远的眼光,就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占一席之地。其次是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有的已经消失,如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古建筑、雕刻等,有的正在消失,如土家族语言、服饰等,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果不加大保护和专业的整理收藏将面临着消失。第三,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滞后。导致出现了把汉语方言当作土家族语言、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当作是土家族文化、把“社巴”等土家族词语阐释错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之,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对民俗旅游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再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恰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3、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张家界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在山水风景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提高旅游品位,深度开发民俗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民俗属性,通过民俗资源与旅游的嫁接、融合,促进张家界旅游的发展、腾飞。
3.1 深度挖掘民俗资源,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首先,对张家界民俗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指定专人,编撰出版《张家界民俗资源汇编》,以利于规范和保存张家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释义,促进对各民族民俗的深入了解。其次,对现存的或濒临失传的民俗资源即时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如对许多没有文字流传,仅凭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土家族文化古籍或事物、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抢救,整理成书出版或利用摄像等方式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电子文档、音像资料。第三,加强对民俗资源的研究,以便使有益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时,既要尽量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又要认识到迷信落后的一面,但决不能人为地因为其具有迷信活动而轻率的否定它。如梯玛活动,既有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又有法术治病的迷信内容,我们就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其积极的一面。
3.2 合理规划和布局,突出民俗旅游特色创品牌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有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多层次、多角度去打造出独具魅力和个性鲜明的民俗旅游品牌,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的青睐。首先,可有选择性的恢复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举办盛大的节日庆典。如将土家族的社巴节、四月八、六月六、女儿会等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特殊日子定为张家界市的庆典日,结合火塘文化、民族歌舞文化,采取跳摆手舞、对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节日庆典活动,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营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氛围。其次在城区和景区有策略地修复古建筑及民族特色建筑。如以张家界市城区老南门口为中心,在澧水两岸修建土家吊脚楼为主的仿古一条街和土家民族旅馆。对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和张家界公园的朝天观等古建筑进行修复重建,让庙观和名山相互辉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茅岗土司城、桑植土司城、慈利九溪卫城等古城遗址结合千年古镇苦竹寨修复经验进行重建,让游客入住土家吊脚楼,参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以增加旅游文化项目。促使张家界市建为独具民族文化风格的旅游胜地。第三,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家界地处湘西北,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物产资源,这些物产都是世界珍稀品种,具有垄断性。如张家界具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森林资源,同时又有许多民间传统工艺匠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秀华山馆就是张家界民族工艺品展中的一朵奇葩,又如土家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苗族腊染、刺绣等系列产品,都是特色旅游产品,在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可使其成为张家界旅游创汇中另一个经济增长点。
3.3 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成功的品牌对众多旅游者有较强吸引力,给其留下美好的印象,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让张家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强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宣传有张家界特色的民俗文化,不仅让旅游行业重视民俗文化的开发,而且让市民共同关注,积极参与,营造出广大旅游者“乐不思蜀”的民俗旅游氛围。具体措施除了通过编制各种光碟、画册的宣传材料,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宣传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总之,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与张家界绝美的山水风景相得益彰,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一定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