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寻找红色的记忆
何春平

  打开湖南地图,会发现一片延绵的大山,自北向南纵贯湘赣边界。那就是罗宵山脉。在中国革命史上,这条山脉是那样的不同寻常,它如一条扁担,一头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一头是湘南革命根据地,而中间,就是著名的井冈山。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用这条红色的扁担,撑起了中国革命的脊梁,挑起了共产党人的希望。

  岁月如川,不舍昼夜。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红土地上,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然而,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热的悄然兴起,人们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革命先辈们流过血、淌过汗的地方。在那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究竟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埋藏着多少惊天动地的秘密?

  八一前夕,笔者随“湖南发现之旅”走进了湘赣边界这条红色扁担的北端——浏阳。

  锦绶堂

  顺着浏阳河上游大溪河蜿蜒而上,过东门镇三公里,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古朴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锦绶堂。

  锦绶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清代庄园式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00多间。踏进锦绶堂的大门,立刻被它精美绝伦的艺术所震撼。在它几千平方的建筑中,柱头上、梁枋中、藻井里,满是令人眼花瞭乱的彩绘、雕刻,如同一个艺术的殿堂。

  然而,最令人抨然心动的,是锦绶堂西边阁楼墙壁上两幅不起眼的油印单。

  一幅是《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务表》,另一幅是《纪念“三一八”告白军士兵书》。           这两份特殊的印刷品,将我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1930年,中国大地风云激荡。敌人内部蒋、冯、阎、桂中原大战激战正酣,而红军队伍却在不断壮大,实力迅速增强。1930年6月,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先后成立。7月27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乘虚一举攻占长沙。

  首次占领省会城市,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扬眉吐气、激情满怀,当即于7月30日在长沙成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颁布了《暂时劳动法》、《暂行土地法》和苏维埃政纲等文件。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权。8月初,湖南军阀何健调集兵力大举反扑,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随红三军团撤出长沙,迁往浏阳东门镇锦绶堂。8月中旬又随军迁到平江,次年3月再次迁到锦绶堂,直到1931年9月底,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此领导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达半年之久。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遍稽史书,竟找不到关于锦绶堂这段历史的确切记载。

  两份油印单静静地存在于锦绶堂斑驳的墙上,穿过七十多年岁月风雨,向人们无声地证明,这里就是当年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这里曾是湖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枢。

  在阁楼楼梯口墙壁上的《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财务表》上,清晰地记载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4月份的财务收支帐目,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政务公开了。在这份财务表上的支出栏目中,有石印费、交通费、军事费、宣传费、办公费、医药费等。引人注目的是石印费和宣传费,可以想象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党仍不忘开展宣传斗争。多年后,我党在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时,其中一大法宝就是宣传工作。这一点,从这张财务表上到了生动的印证,还可以从印在阁楼二楼墙壁上的《纪念“三•一八”告白军士兵书》看出。在这幅落款为“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宣传委员会”的宣传单上,撰文者用“亲爱的”称呼敌方士兵们,并用平白的话指出白军士兵“买草鞋剃头吃烟的钱都没有,还要受上级长官的打骂”,而红军中“组织了士兵委员会,人人有发言权”,“官兵大小可以一样的平等”,希望白军士兵们“为自己的愿望而奋进”。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字对于受惯长官欺压的白军士兵们有着多么巨大的鼓动性。破军无声,杀敌无形,这就是红军宣传攻势的威力!

  在锦绶堂这个小阁楼的墙壁上,类似的油印宣传单和红军标语还有许多份,涉及的时间和内容大致为1931年3~9月,这与当地传说中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办公的时间正好吻合。

  这些宣传品为何印在墙壁上,是一个迷。也许是红军战士们刻好油印腊纸后,随手在墙壁上试印留下的印记。

  根据当地知情人的回忆,当年进驻锦绶堂的有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共青团湖南省委、省总工会、省妇联、省工农银行等。从这些完整的办公机构可以看出,共产党人即使是退到了这样的深山沟里,仍然是心怀天下,不忘治国之志。

  站在锦绶堂寂静的院子里,细品着一条条红军标语,仿佛穿过七十多年时空隧道,满眼是当年革命者穿梭忙碌的身影,令人唏嘘不已。

  高升岭

  高升岭是浏阳南部文家市镇一个不起眼的山头,山势险峻。站在山顶,能俯瞰整个文家市镇。在今年的文物普查中,在这里清理出了数百米战壕,从而揭开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0年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沿湘赣边界一路转战,到达江西万载县黄茅镇。在黄茅,毛泽东获悉了红三军团已退出长沙并受敌追击,其中敌戴斗垣旅进驻文家市的情况,决定配合红三军团行动,歼灭文家市之敌。战前,毛泽东就歼灭文家市之敌致党中央的信中写道:

  ……目前,何健有十团以上兵力集中浏阳,向我第三军团前进。右路兵力分散在文家市、孙家塅两点约十团左右,左路在平江、东门市一带。我们昨日到此——黄茅离万载一百里,离文家市三十里,决明日解决文家市、孙家塅之敌,再击敌人左路。要求第三军团在平江一面打来,以消灭敌人主力,直下长沙。此次敌人深入赤色区,我们赶至他们面前,他们还不知道,而敌人又在屡次失败之后,消灭此敌是可操胜卷的。

  8月18日晚,毛泽东、朱德发布了歼灭文家市敌军的命令。19日晚,红一军团一万多名战士悄然进入了待机阵地,20日清晨,向敌发起了突然的猛烈进攻。当敌旅长戴斗垣清醒过来时,他的部队已陷入重围。

  战况空前惨烈。红军不顾敌人机枪、迫击炮的火力,不顾一切地向前进攻,而陷入绝境的敌军如一头困兽试图作最后的挣扎,拼死顽抗。双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高升岭及其附近山头上。弹雨四射,血肉横飞,每一米战壕双方都反复争夺。在此关键时刻,担任主攻总指挥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坚定地命令,不惜一切牺牲,一定要把高升岭拿下来,即使剩下一个人也要冲上去。一纵队司令员柯武东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二百多人的突击队,带头向高升岭猛冲。当冲到半山腰时,柯武东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但他强忍伤痛,对前去救护他的同志说:“不要管我,继续冲锋”。终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在柯武东英勇顽强精神的鼓舞下,红军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一鼓作气拿下最后一个制高点。敌军全线崩溃,四散逃命。我军势如破竹,象赶鸭子一般,将敌军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戴斗垣见大势已去,开枪自杀。此次战役共计歼敌三个团、一个营、一个机枪连,毙伤俘敌4000余人,缴获机枪30余挺,步枪4000多支,子弹20余万发。

  如今,站在高升岭之巅,面对那一片空旷的战场,仍能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山风呼啸,扑面而来,惊天动地的撕杀声如在耳畔。而脚下那一段段纵横交错的战壕,如一张张裂开的大嘴,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在对高升岭战壕的初步清理中,还发掘出两颗子弹壳。那是两颗普通的步枪子弹壳,长不盈寸,锈迹斑斑,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

  这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让高升岭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史册。

  这次大战在军史上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史家众说纷纭。湖南省博物馆近现代史专家欧金林研究员认为:它是红一军团战史上第一次歼灭敌人近一个整旅的战役;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歼敌4000人以上的运动歼灭战;是红军历史上从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成功尝试。

  李家大屋

  红一军团文家市大捷,还有一个重要成果,那就是使红三军团摆脱了受敌追击的局面,并促成了红一、三军团的会合。

  红三军团撤出长沙后,何健部署了三路纵队到浏阳“进剿”。文家市大捷后,其它两路敌军得知戴斗垣旅全军覆灭的惨讯后,闻风丧胆,连夜逃回长沙。1930年8月22日,红一军团进驻浏阳东乡永和镇。驻守平浏边境的彭德怀、滕代远得知情况后,即率红三军团前来会合。23日,红一、三军团两大主力红军在永和胜利会师。一时永和小镇人喊马嘶,刀枪如林,铁流滚滚,军旗猎猎。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两军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共四万余人,三万多条枪,是当时党领导下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毛泽东亲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浏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及当地群众数千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文艺演出,并燃放焰火以示欢庆。

  据当地人回忆和有关资料记载,位于永和镇石江村的“李家大屋”就是当年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地。

  李家大屋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侧辅设厢房。内置天井10余处,有大小房屋百余间。清亮的大溪河从其门前不远处缓缓流过。

  李家大屋原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解放后,改作永和镇石江粮食仓库, 70年代拆除了中后栋大部分建筑,现仅存中栋部分建筑。

  据当地村民李自民回忆:其父亲原系红军战士,亲自参加并经历过红一方面军成立,清楚地记得当年毛泽东就住在该大屋西侧一间厢房里。当时部队有好几万人,分散驻扎在李家大屋等地。李家大屋戒备森严,大门外到处架设机枪,毛泽东脚穿草鞋,身背斗笠,坐在大屋第二进厅堂一块天然黄色大卵石上发表重要讲话。

  李家大屋墙面上原书有“打倒帝国主义”、“土地革命、活捉何健”、“打进长沙”等众多的红军标语,现已由文物部门科学揭取保存。其中一幅名为“何健的鬼坛”的漫画,将何健画成了一个似人似猪的怪物,令人忍俊不禁。看来画这幅画的红军战士天性活泼,大战之余,还不忘拿他们的对手幽上一默。

  红一方面军自成立后,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和旗帜。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这支英雄的队伍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包括反“围剿”和长征在内的历次对敌斗争中,驰骋沙场,屡立战功,所向无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诞生地李家大屋也将功彪史册,名垂千秋!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