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落实“三个不吃亏”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李平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委认真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委关于“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的要求,把树立明确的用人导向摆在突出位置,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用明确的标准界定掌握“三种人”
    市委认为,“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虽然明确,但实践中“综合素质高的人、干事的人、老实人”(简称“三种人”)的标准仍然难以把握。为此,2008年,市委集中两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对全市269个处级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三种人”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并初步细化成了“四个重视”的标准。
    重视扎根农村基层的干部。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暂行意见》,明确提出,乡镇党委书记一般从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部中选拔。选拔任用乡镇党委书记不抠学历,不卡年龄。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突出成绩的乡镇干部,经上级组织部门批准可破格提拔为乡镇党委书记。区县(市)领导班子成员及其部门主要领导干部,一般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经过乡镇工作锻炼的优秀干部中选拔。
    重视职能弱化部门的干部。市委在考察中发现,有的单位职能偏弱、影响力小、待遇清贫,有16个单位三年未提拔一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为此,市委决定有意识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集中考察了解在这些部门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2008年以来,在市信访局、党史办、档案局、体育局、畜牧水产局等部门和单位,提拔使用了15名干部,
    重视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把重实干、出实绩作为干部的最大竞争力。坚持责任为重,用敢担当的干部,把能否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检验的政绩作为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把是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条件。对那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干部,尤其是对那些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一线的干部重点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提拔使用。
    重视各个年龄层次的干部。市委出台了《关于用好用活各年龄段干部的意见》,坚持在选人用人上不拘一格,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同时,注重提拔一些年龄偏大、工作实绩比较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把5名年龄偏大、但工作需要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
    用科学的办法选好用好“三种人”
    在调查中很多群众反映,一般来讲“三种人”往往埋头工作而不精于人际关系,不容易及时被组织发现、被群众认可。因此,市委坚持创新选任方法,把“三种人”选出来。
    考察工作经常化。市委建立组工干部分片联系区县(市)和市直单位制度,负责联系的组工干部采取参与联系单位重大活动、列席联系单位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经常和联系单位干部交心谈心等形式,考察了解联系单位干部的情况,并建立考察档案。通过建立经常性考察干部制度,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进入了组织视野。
    初始提名多元化。积极拓宽初始提名的方式途径,保证“三种人”能够被及早纳入视野。民主推荐提名,即根据人选条件和产生方向,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民主推荐时,增加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代表的比例,并单独计票,作为对民主推荐结果运用的参考依据。党组织直接提名,即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根据工作需要和平时组织考察了解的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三种人”经过党委常委会或组织部部务会研究直接提出初步人选。今年5月,在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环保局、商务局、民政局等单位主要领导职位空缺时,市委经充分酝酿后直接提名选用了一批长年在基层和清苦部门工作的干部。下级组织推荐提名,即由下级党组织根据干部的民意情况、年度考核、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情况,向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推荐提出初步人选建议。各单位在干部调整之前,一般都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党委组织部呈报推荐意见。个人推荐提名,由领导干部以个人名义参与初步人选的提名,具体方式或者是组织部门先听取个人意见,再综合分析提出初步人选;或者是组织部门差额提出初步人选,再在一定范围听取个人意见,进行选择性提名。对领导干部个人提名进行严格登记,强化推荐责任。个人自荐提名,市委组织部制订了《干部自荐表》,定期组织干部进行自我推荐,然后有针对性地考察了解。
    干部选拔差额化。实行全程差额竞争,在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设1至2名差额,对平时掌握的“三种人”进行重点了解,重点介绍。坚持定期公开选拔,2007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一批1980年后出生的副县长和一名团市委书记。市委常委会制定了《区县(市)党政正职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和《市管县(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市委组织部制订了初始提名、民主推荐、干部考察和讨论决定四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用科学的程序选好用好“三种人”。
    用有效的举措培养激励“三种人”
    为充分激发“三种人”的热情,市委采取有效措施,多途径加强培养,多渠道给予激励。
    交流轮岗培养。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交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长期扎根基层、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乡镇(街道)党委(工委)书记,交流到市直机关担任处级或科级领导职务;对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矛盾多的单位或岗位工作,且表现优秀的领导干部优先交流、提拔任用;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又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及时选派到乡镇任职,充实他们的基层工作经历。同时,对在市直机关同一职位任职时间较长的科长,特别是长期负责或分管具有审批权、收费权、执法权等重要职能工作的科级领导干部和班子成员,以单位内部为主进行轮岗交流或调整分工,让长期在清贫辛苦岗位工作的干部有到重要岗位锻炼的机会。
    集中重点培养。市委着眼增强全市干部队伍的竞争力,2007以来面向全市一类本科院校公开选拔了17名优秀毕业生和75名选调生来常德市工作,面向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选拔了107名党政战略年轻人才。为加强这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的培养,市委一方面着力强化学习培训。在市委党校举办党政战略年轻人才培训班,分两期将第一批党政战略年轻人才培训一遍,并采取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学费的办法,鼓励全市30岁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年轻干部进入高等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35岁以下战略年轻人才、县处级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教育。一方面,实施结对帮带。对17名大学毕业生和107名党政战略年轻人才明确由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实施一对一结对培养,定期与他们交心谈心,帮思想,教方法,促进他们尽快成长。
    强化实践锻炼。采取参与中心工作、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为“三种人”搭建实践平台。全市2007年以来,选派了62名有发展潜力的县处级后备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到中央和省直机关挂职跟班学习。选派了17名大学生、5名市直机关优秀干部、86名大学生村官到乡镇任职。
    实行政策激励。市委出台政策,对连续担任乡镇党政正职10年以上且任党委书记5年以上、所任职乡镇近三年被评过“五个好”乡镇党委的书记,解决副处级待遇。对在乡镇工作满30年现仍在乡镇工作、任副科级干部10年以上且未受党纪政纪处分、近5年年度考核均在称职以上等次的乡镇副科级干部,可以解决正科级待遇。对在乡镇工作满20年现仍在乡镇工作、未受党纪政纪处分、近5年年度考核均在称职以上等次的乡镇公务员,可以解决副科级待遇。对表现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定向招录为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获得过全省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以上荣誉的公务员、纳入市级以上层次“十百千”人才人选的,由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给予一定的补贴。对拥有一定专长的特殊技术人才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的方式获得较高收入。2007年以来,解决了19名乡镇党委书记的副处级待遇,面向村干部招录了33名公务员,每年由财政列支1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对优秀人才进行补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