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说:“台湾贝阳(音,应是柏杨—笔者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主要将大陆为斗争对象,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可是用这些东西来激发我们的斗志,有好处。”
看来,胡耀邦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是赞成台湾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他为什么赞成这本当时争议很大的书?这就有必要首先简要了解一下柏杨其人、其书《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市通许县,祖籍辉县。原名郭定生,曾用名郭立邦、郭衣洞。柏杨是他后来用的笔名,之前也曾用笔名邓克保。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高中二年级的柏杨考取河南省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被保送到武汉军属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战干团”是国民政府为阻截奔向陕北的青年潮,所设立的收容机构。在此期间,柏杨“集体宣誓加入国民党”,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时,兴奋过头,竟“忘了举枪”,第一个想到的是:“有一天回到辉县,可以向乡亲们夸口”。
其后,柏杨到了重庆国民党培养干部的基地“中央训练团”。当时柏杨“最感荣耀的一件事,是和蒋中正躲在同一个防空洞”。19岁的他甚至下定决心,“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
再其后,柏杨从重庆到东北大学。毕业后,曾任东北《青年日报》社社长、沈阳辽东学院教师。
1949年,柏杨跟随国民党败退的路线一路南下到上海,最终跟着“老长官”吴文义一路到台湾。
去台后,曾在蒋经国创建的”反共救国团”任职,被人认为是蒋经国的人。后在成功中学、省立成功大学、国立艺专等从事教育工作。
1960年,台湾横贯公路通车前,柏杨应邀前往参观并为沿途景致题名,最后一站“古柏杨”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后有感而发,从此用“柏杨”为笔名,沿用至终生。
1966年任平原出版社社长。妻子倪明华(诗人)主编《中华日报》家庭版。柏杨为补贴家用,负责该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13日,刊出一张漫画,内容是父子两人购买一个小岛,建立一个王国,由父子两人竞选总统。柏杨将漫画中的「fellows」译为“全国军民同胞们」”。这是蒋介石发言中常见的对民众的称呼,触怒了台湾当局,被调查局以“共产党间谍”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于3月4日逮捕入狱。这就是当时震惊台湾的“大力水手事件”。
柏杨身陷囹圄长达9年零26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我的新生从被投入监牢那一天起”,柏杨说。正是牢狱之灾,激励他从一个只写幽默杂文的专栏作家,成为潜心梳理中国历史,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批驳的大家。他在狱中坚持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三部书稿。他说:“我建立我自己最基本的史观,就是我为小民写史,而不是为帝王将相写家谱;我想突破两千年以来被视为正统的、以朝代为单元的体裁”。
1978 年出狱后,台湾当局对他约法三章:不准提往事,不许旧调重弹,不许暴露台湾社会的黑暗,才准他为《中国时报》写专栏。1979年,韩国邀请柏杨和夫人出席诗人大会,但台湾当局以政治犯不能出境为理由拒绝。
但是,柏杨最后一任夫人张香华解释道:“关心社会、国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柏杨属于社会关怀很强烈的人。”柏杨从自己人生的感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一天也不放松。早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他看到大喜若狂的东北大学同学们,面对广场燃起营火,只呆呆地站在那里,没有语言,没有声音……他心里怀疑起来:“这些大学生为什么没有一个人高歌?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跳舞?传统文化真是一个大酱缸,不要说不识字的小民,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一个个也被酱成干屎橛、酱萝卜。”
柏杨对“酱缸蛆”的自欺欺人忍无可忍,太想就“丑陋的中国人”这个话题进行一次发挥,但屡遭责难。1982年,台湾某报邀柏杨演讲,当听说这个题目后,断然拒绝。1983年台湾东海大学邀他演讲,柏杨再次报上这个题目,要求留一份录音以备书稿之用,结果收到一盘空带。
1984年9月24日,柏杨应约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讲演,根据记录稿整理成文,题为《丑陋的中国人》。柏杨多年愿望终于在美国实现。柏杨趁这次讲演的机会,给大陆的女儿写信。信写到河南息县台办,女儿拿到信已到1985年初。
1985年8月,台湾林白出版社出版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在书中,柏杨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痛批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劣根性,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柏杨形容自己好比童话《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出“国王没穿衣服”的小孩。学者陈晓明评价柏杨:“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爱之弥深,恨之愈切’,只有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切、对中国人怀有非常高的期望,他才会批判、揭示它的问题所在”。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正经历一场拨乱反正,思想大解放,反思“文革”。恰逢其时,《丑陋的中国人》也悄悄从香港传入内地。
1986年12月,大陆第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同时出自广州花城出版社,和湖南文艺出版社。不同的是,湖南版是根据当时国内报刊杂志转载散登这本书的内容整合而成,花城版则是将台湾的原版图书拿过来,稍作删改后出版的。
据 2008年5月8日《南方日报》《<丑陋的中国人>大陆出版内幕》一文,1985年前后,在深圳召开的一次东南亚作家座谈会上,一位朋友把从香港带回的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介绍给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曼。王曼看后很受触动,把书给副总编辑陈俊年,说:“这本书在海外挺有影响,你先看看怎么样。”
陈俊年回忆,当时社会上对“文革”、对“左”倾思想的反思,一般都是从政治路线、党内斗争上去认识问题。但是反过来想,“文化大革命”搞得那么热闹,难道只是“毛主席晚年犯了错误”?我们自己就没有责任吗?
而柏杨的书,恰好从文化、人性的角度去剖析中国人,文笔犀利、眼光独到,语气甚至有些刻薄,很有“鲁迅风骨”。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章“稳、准、狠”。比如书中“酱缸文化”这个提法既新颖又深刻,“中国历史文化就像是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但是时间久了,河里污秽肮脏的东西积淀得多了,就腐坏了,成了一个酱缸,发酸发臭”。同时,他还独到地指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把当年鲁迅所讲的国民劣根性放在当下来分析,现实针对性很强。另外,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都是一些杂文、随笔,看后马上能够反思自己,读者还会情不自禁地去“对号入座”。这一切让陈俊年觉得,这是一本读者十分需要的启蒙式、批判式的书。
陈俊年花了一天一夜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他“被打动了,吸引了,放不下手,看完后很震撼”。他对王曼说,这本书不仅应该出,还应该赶快出。
定下的出版时间是1986年10月。责任编辑叶曙明,用一个多星期时间就编定稿子:将原版中一篇直接针对“文革”和另一篇直接对大陆进行犀利评论的文章删掉;书中一些较为敏感的内容,像“中华民国××年”等直接去掉。10月交稿,12月书就出版上街了,距《丑陋的中国人》原版图书出版一年。
出书前,出版社先向全国新华书店征订。征订数量把陈俊年吓了一跳:第一版就征订了280万册!是当时花城出版社销量最大的一本书。鉴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为了避免麻烦,稳妥起见,出版社只印了210万册,并在正文前的“出版说明”中,明确说明本书“作为内部发行,仅供有关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参考之用”。在版权页上,,也加了4个小字:“内部发行”。
这本书出版后反响很大,花城第一次印刷后,紧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印刷,一个月内印了两次。书在新华印刷厂排版印刷的时候,很多工人边排版边偷偷拿出来看,说:“这本书好啊,我们都看了。”
1986年7月,经大陆有关方面“特批”,两个女儿及其两个孩子一起到香港,和父亲第一次见面。柏杨实现了多年家人团聚的愿望。
中国大陆一度出现“柏杨热”。但是不久,大陆学潮爆发,形势发生变化,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被全面查禁。1987年3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社论《中国人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点名地批判柏杨。花城出版社陈俊年被迫作检讨。检讨会主持人说:“这本书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完全是对中国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污蔑。花城出版社是一切向钱看才会出这样一本书。”不过,检讨后没有处理,这本书只是停发一段时间,两年后又重印一次。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988年秋,柏杨离乡近四十年后重返大陆,专门取道四十年前最后离开的城市上海。柏杨说,“大陆可恋,台湾可爱,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年底父亲到了西安,与女儿一家再次团聚。这一年,北京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柏杨妙语》。在他的故乡河南辉县,雕塑家李学还塑成一座柏杨的高大胸像。 陈俊年到西安,把《丑陋的中国人》的3200元稿费,交给柏杨。
此后柏杨每5年回一次大陆,第二次回大陆是1993年,第三次是1998年。
大陆对柏杨的批判,时断时续,时隐时现。1991年,《解放日报》发表文章批判柏杨。同年,他的故乡河南辉县,拆除了3年前为他树起的一座高大胸像。
2004年,《丑陋的中国人》开禁。2004年8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第一次以柏杨授权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大陆,仍然畅销。是年,上海《书城》杂志,票选《丑陋的中国人》为20世纪最后20年,影响中国最大的20本书之一。
2006年12月15日上午, 在位于台北新店半山柏杨家里,举行简朴隆重的捐赠仪式:柏杨夫妇将57箱手稿和物品捐赠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副馆长周明,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前来接受捐赠。柏杨说:“这件事是一种缘分,我是不动摇的。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人也多到大陆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慢慢地融合,了解了就好了。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回大陆呢。”
2007年2月7日,柏杨捐赠的11742件文献文物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宣布成立“柏杨研究中心”筹备小组,拟邀请大陆、台港澳及海外研究学者参加该中心的工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这批文献文物虽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但对所有研究柏杨的人都是开放的。”
2008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丑陋的中国人》,完全以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为底本,上辑为“沉痛出击”,内容包括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稿《丑陋的中国人》和另外两场演讲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与文学》,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二十几篇杂文;下辑为“怒涛拍岸”,内容包括二十几篇对《丑陋的中国人》的回应文章。此外,出版社还特别邀请著名漫画家方成为《丑陋的中国人》绘制了插图,著名作家冯骥才也特为本版《丑陋的中国人》写了一篇序言:《中国人丑陋吗?》他把柏杨与鲁迅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2008年4月29日凌晨,柏杨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年89岁。
柏杨在人生的最后30年,练就成包括海峡两岸的华人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名人之一。
现在我们看胡耀邦为什么赞成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就好理解了。
胡耀邦学历不高,中学没有毕业。但他一生突出的优点是爱好读书,而且博览群书。常年累月,知识积少成多,必然使他对书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从时间上来看,胡耀邦看的《丑陋的中国人》,肯定不是大陆出版社经过删减出版的版本,而是从香港传进来的台湾出版的原版。所以他说该书“主要将大陆为斗争对象”。即使如此,他仍然认为“可是用这些东西来激发我们的斗志,有好处。”
作为党的总书记,虽然只是对一本有争议的书的表态,却也表现出他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一贯品格。毫无疑问,他所以关注这本书,是与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有直接关系。更远说,也有利于改善海峡两岸关系。这就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当时他身处学潮的风口浪尖,但不为自己安危所虑。身后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符合党心民意。可惜的是,由于他此后不久就辞去总书记,他赞成《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的话,也不会传达贯彻落实。由此,该书在大陆的出版,经历了20多年的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