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七律·长征》蕴涵的红军革命精神解析
肖雪莲
    《七律·长征》乃毛泽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出八行而七字成句。句与句之间的末字要押平声韵,中间四句则要用对仗。这里的平仄讲究可说是对仗平整。借故长征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当时带领饱受国民党穷追猛打的中央红军主力转向山内,以转移城市到农村以及采取游击作战方针的战略目标。在面对敌人的围堵战役中一次次顽强地取得胜利。踏着严酷的大自然环境,发挥着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踏平九州,横穿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这首诗词不仅在选题上大气烘托长征之宏伟历程,而且在文笔上多显现红军战胜了自然环境和政治毁灭等多重困难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主张以深厚的艺术技巧来实现审美价值。长征精神在这八句56个字的诗词中显得高低起伏,深有气势磅礴的英雄感慨。笔端时而凝重,时而婉转,将1934年1O月的这次革命行动讲述得细致而煽情,仅靠人力便可行军二万五千里,并成功绕过国民党的围堵,于1936年10月顺利到达陕北的革命根据地,这里表达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志。一般旧体诗可能叙事而已,但毛泽东的长征七律却将当时的战斗形势与历史背景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好似困难就在眼前,压力如山,但革命思想却深入骨髓。这种高超的情感描述和文笔组织已将律诗的形式把握得淋漓尽致。刘勰云也曾说,言以文远,诚哉斯验。由此可见,毛泽东的长征七律简直就是中国革命的讴歌史诗。

一、结合艰难的长征历程抒发革命理想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本诗一路记载长征历程的艰难险阻,将现实背景下的中国革命斗争予以深刻再现。革命理想的实现以及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表达。不论革命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还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党内团结,都在这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开始发亮,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的便是这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万里长征耗时一年,穿过11个省的红军为日后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长征作为历时一年和历经万险终于成功拯救党的大事,毛泽东仅用了七律便将其中多少曲折予以抒发。它的包罗万象将整个长征过程予以亲身感受的自传述说。有人也以长征题材写过景色,便是以景抒情,不但没有曲折之意,而且心情的起伏偏多,与毛泽东的亲躬之感相比,简直是两个境界和两种情义。此笔一出便转景为题,两万五千里的历程一概遍论,将红军主力的坚忍不拔与干难万险作了巧妙的呼应。

红军经过11个省并在此完成了380余次对敌激战。熟悉红军长征系列之爬雪山、过草地等文章的读者都知道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红军身穿单衣和草鞋,又面临粮食短缺和腹背受敌等难题,还能带着部队走过两万五千里的恶劣路径,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尤其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的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崇山峻岭对于忍受饥寒的红军来说更是艰苦万分。红军顶着敌人侦察机的轰炸危险,冒着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只用两只脚便纵横11个省,不论是途中湍急的金沙江,还是积雪千里的岷山,都将红军将士的伟岸和顽强塑为神话。诗中毛泽东对于红军将士的处境予以了透彻的分析,政治因素对红军极为不利,红军战士的长征行动是为了拯救中国人民,为了解放那些被压制和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待到红军长征胜利,我国的工农红军已从30万人减到3万,毛泽东为此心情沉郁。虽然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以革命现实主义者的身份提倡以哲学角度来看到问题本质。他还以革命浪漫主义者的心态来蔑视国民党反动派。诗中的“不怕”“只等闲”“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乐观豪语,表现出红军面对“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的顽强生命。从而揭示出红军将士克服困难的英雄气概,也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享乐思想的破产。

二、诗中高度概括了长征精神

长征部队历经艰险突破敌围,就是为了将长征精神宣示给世界。或说长征胜利委婉地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破产。长征又向11个省的人民宣布,红军所走之路即为了解放中国人民。毛泽东将开头首联作为全诗的引入,道出红军的立场态度,不怕远征难的革命精神以及将自然困难与敌军威胁看做是小事一桩的英雄气概。整首诗词富含哲理和美感,结合当时的历史题材烘托出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借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周振甫之言,长征的胜利是共产党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毛泽东仅用56个字便将整个历史事件的缘由和发展以及整个过程的艰辛与态势讲述得明确而深远,也只有身临其境和乌瞰全局的政治学家和文学家才能写出如此伟大的诗篇巨作。毛泽东的艺术手法和人格魅力超越前人,利用关键词和情感点来表现红军的长征精神,对全诗予以精悍的概括。首句“红军”与“远征”的关键词点出了红军长征的缘由和精神,告诫世人长征是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全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将领导全国人民历经艰难困苦,获取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成果,将那些压制和剥削人民的敌人消灭殆尽。

长征一文并非典型的山水诗词,而是彰显于历史题材之下的精神意志。在《长征》诗中能使人感受到长征全程的同时充分领悟途中的艰苦。尤其在颔联与颈联位置更是将山水描述壮观呈现,以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岷山等地理的递进引起情绪的递进。艺术造诣和情感投入显得工整出奇。毛泽东认为文艺实践就是要将矛盾和斗争予以典型论证,并在其中融入个人魅力和先进思想,乐观地、积极地推动实践的成就化和现实化,从而创造属于人民的革命环境。这首诗词就是一部文艺作品,这部作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又是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红军长征对艰险和曲折的集中体现就是要构思革命之艺术。为了人民的胜利而不顾一切的牺牲精神,这也是最高级别的艺术。毛泽东用典型化手法将整个长征的艰险历程予以特殊意义,借助长征精神凸显出革命领导人的万分感慨和运筹帷幄。

三、多种艺术手法表达革命精神

《长征》产生于红军战略转移和抗日战场进军的历史背景下,集中表现了红军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毛泽东以革命乐观主义直白不畏艰险和勇往直前的红军长征精神,还以对抗之豪气来暗示来自国民党敌军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阻碍,红军长征的胜利预示这些困难的最终失败。诗中毛泽东利用多方技巧促使全诗精要且意深,借取典故来象征性地抒发现实看法,彰显红军军威以及坚不可摧的革命壮志,还利用古人之典故来抒发面对困难红军所展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诗句不畏任何困阻,这便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诗词必须拥有人的灵魂,否则就是简单的直观描述。譬如唐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正是借用了情感的抒发来烘托从军之难。还有李白的《战域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突出从军征战的千难万险。如今红军将士在困难面前不见愁容反而表露出希望将临的豪气,这种对困难的藐视以及对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一度渲染,尽情凸显出红军跨越延绵千里五岭的伟岸雄姿。

毛泽东在诗词文学色彩上更是技高一筹。他的文笔能力和概括能力非常到位,把控着《长征》的每句诗词。在情景建设中甚至听到了红军穿梭山群的跑步声或抢渡金沙江的潺潺水声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枪战声。这是何等激昂的情景艺术,又是何等的深邃意境。其中开篇点明题旨就总括了全篇,犹如高山流水之势,将全篇精神渲染得生动无比,而且气势恢弘,利用具象化的动态描述来烘托红军翻山越岭的英雄气魄,还有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胆略神威。最后为读者展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豪情壮志,给人一种归隐山河的大气景象。红军长征中“逶迤”之“五岭”和过“磅礴”之“乌蒙”也都是借助烘托法来发挥典型化描述手法,借助层层递进的情景发展,将红军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以及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表现得细致入微,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由衷写出了红军长征的彻底胜利。

四、结语

长征作为战略性和历史性的事件转折点,引导着中国革命无产阶级的出路,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拯救人民的政治立场。在这两万五千里的历程中,耗时一年之久,所经艰难险阻非同一般,然而即便是夹杂在恶劣环境和敌军围堵的双重苦难中,红军战士仍然保持着乐观而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中国红军的军魂所在,也是中国革命走向光明的前兆。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走向民主安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条件。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更没有如今社会主义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长征》一诗将红军的革命精神传扬了下来,在文与笔的交融中实现精神之艺术,再造中国山河的军魂和党魂。

 

[参考文献]

[1] 杨景春.毛泽东诗词艺术论[J].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1.

[2] 臧克家.人去诗情在——追忆我与毛主席谈诗及其他[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辑组.缅I~--L泽东[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 姚雪垠.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重读《七律·长征》(Aj.臧克彖毛泽东诗词鉴赏[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4] 徐四海,季世昌.毛泽东的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兼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格[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O6).

[5] 陈安吉.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M].中央文献出版社,南京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肖雪莲(1979一),女,四川成都人,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诗歌欣赏与朗诵研究。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