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1895—1931),湖南双峰县人,出生于上海,小时候家境贫寒,因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大众之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促使他后来积极投身于革命,以挽救国之危亡。作为共产党早期主要的领导人之一,蔡和森对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直以来,史学界对于蔡和森的研究多是从其对革命的贡献出发,而对于其在建党方面的贡献,却鲜有提及。所以梳理蔡和森的整个革命历程,对其建党思想即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有一个正确认知,这是党史研究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蔡和森建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难以实现中国的复兴,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势在必行。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新的福音,让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_T人运动的高涨,对专门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渴望13益强烈。由此,一批先进的共产主义者深刻认识到:“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列宁、斯大林式的革命党。”[11于是,当时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陈独秀、李达、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开始着手开展创建共产党的工作,以寻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之组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蔡和森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之实践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建党思想与理论,对共产党的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蔡和森对创建共产党的理论贡献
1.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阶级基础。蔡和森认为,西方国家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容易“与资本主义狼狈相倚”。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工业无产阶级在当时遭受本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不仅仅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在经济上也受到严重剥削。由此,中国的无产阶级天然有着反压迫和剥削的意识,虽然人数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少,但有着较高的阶级觉悟,这决定了巾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潜力上是无穷的。在致陈独秀的一封信中,蔡和森说道:“我们无产阶级早已痛不堪痛,忍不堪忍了。”据此,他提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具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即无产阶级无论从现实处境上还是从革命潜力上,都具备参与政党进行革命的可能性,其必然会为生存权和劳动权参与革命斗争。
2.建立共产党的理由和名称。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尼召开的新民学会讨论会议上,蔡和森明确提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走俄国革命之道路。作为在法新民学会成员的一次重要聚会,蔡和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观点标志着他从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转变。同年8月13日,蔡和森从法国致信毛泽东,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进程和状况,分析了第三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与条件,提出要向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学习,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指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不仅如此,蔡和森还进一步指出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革命的发动者、宣传者、作战部。因此,必须先组织共产党,然后再联合工团、合作社,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成功。由此可以判断,在诸多先进马克思主义分子中,蔡和森是第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建党理由之人。同年9月16日.蔡和森通过书信与毛泽东进行“共产党之重要讨论”,在信里,他再次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称我国无产阶级政党为“中国共产党”。这充分证明,蔡和森是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建党名称之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蔡和森对于共产党组织成立的渴求。
3.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指导思想和革命方法。立足于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蔡和森系统地提出了巾国共产党组织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革命方法。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蔡和森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指导思想,基于此,他向毛泽东建议:“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很明显,这里的主义就是指的马克思主义。后来在致陈独秀的信中,他更是明确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另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之方法。蔡和森认为,在当前中国形势之下,改良主义实难拯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发动工农群众推翻封建军阀之统治,打破旧的国家统治,才能保卫革命之果实。由此,他向毛泽东写信说道:“工人要得到完全解放,非先得政权不可。”蔡和森指出剥削阶级不会自动放弃政权,只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获取政权,这充分体现了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方法。
4.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建步骤。蔡和森从列宁关于共产党建设组织原则出发,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党的组织为极集权的组织,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因此,国家范围内的议院、团体、报纸都应受中央委员会的统一指挥,特别是工人运动大规模开展之形势下,要杜绝单独行动,以保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由此可见,对党的纪律和组织原则进行阐述,亦是蔡和森早期建党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仅如此,蔡和森还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步骤:一是要成立研究和宣传团体,并拥有自己的刊物,作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阵地;二是要联合各界开展要求结社、出版自由的运动,打破被禁锢的思想氛围;三是从各个职业、阶层吸收党员,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蔡和森认为党员的来源应分散到工厂、农场、机关、学校等各个地方,以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者,以至于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建议道:“要邀一些同志跑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跑到全国的职业机关去。”他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指出在俄国二月革命之后,布党于全国各机关,列宁亦入了克伦斯基政府,广泛的群众基础保证了俄国十月革命之成功;四是选择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的刊物,正式公布成立共产党组织。他进一步指出,这四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完成这四步,共产党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立足。在远离祖国的情况下,加之没有任何共产国际组织的指引和帮助,蔡和森仅仅凭着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就提出了如此明确的建党方案,在当时历史条件之下,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时间跨度上分析,蔡和森阐述党的建党理论是在1920年7月至9月之间,主要体现在与毛泽东两次通信过程之中。在这之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等虽然已经着手建党工作,也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演说以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但在建党思想与理论的阐述方面,他在1920年11月才在《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地提及“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共产党宣言是陈独秀阐述建党思想的核心阵地,而从时间上讲,它正式提出建党理论也在蔡和森之后。与蔡和森相比,陈独秀所提出的建党原则远远不及蔡和森详细和具体。
三、蔡和森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的影响
蔡和森一系列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出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共第一个纲领十五条之中,对蔡和森的建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体现,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论证了蔡和森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理论贡献之大。在纲领的第一条,党一大明确党的组织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这与蔡和森对党组织的命名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明确提出“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这与蔡和森提出的革命方法也基本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还对党员的来源进行了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I生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这体现一大后,共产党非常注重吸取不同阶层的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而这正与蔡和森所提倡的建党步骤中的第三点思想保持一致。由此可见,蔡和森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影响之大,毛泽东对蔡和森建党思想曾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在第一封信中的回复中,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在第二封信的回复中,表示:“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随后不久,毛泽东又把蔡和森的“两封信”作为建党重要问题编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从毛泽东后来一系列的革命实践中不难看出,其主要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由此可以判断,蔡和森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1年,蔡和森为我国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其所提出的建党理论、描绘的建党蓝图,永远激励着革命者不断向前,在我国革命历史上抒写了灿烂的一页。我们应继承他的革命精神和态度,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战后国际形势[M].华北新华书店,1948.
[2]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一)[M].人民出版社,198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M].人民出版社,198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五四运动文选[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
[6] 毛泽东.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