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河南湖北四地贺氏同源考——兼论贺龙元帅祖籍问题
李峰

河南获嘉县贺氏为当地旺族,其家谱称其始祖“明洪武年间迁获嘉黄楝堤”,故迁获贺氏可称黄楝堤贺氏。据其后裔贺承炎称他们与博爱下水磨贺氏、商丘东南十里一贺氏、钟祥贺集贺氏等同出一源,并且给出了各支始祖的名讳。贺承炎是获嘉贺氏的20世孙,熟知宗族掌故,1944年师范毕业后从军,1947年冬曾驻军湖北省钟祥县冷水铺。据贺承炎讲,他当时曾去贺家集也就是今天的贺集拜访当地大族贺氏的长辈,当地贺姓老人将旧家谱找出,向他介绍说,据故老相传他们的祖先,“兄弟共四人,湖北贺家集是老大,名叫贺始宗,老二叫贺始祖,落户卫辉府获邑,老三贺始显落户归德府东南十里,地名不详,老四贺始应,落户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

根据贺承炎提供的信息,再以事实相核对,可知湖北钟祥贺集贺氏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确实相当高。首先,地址确切。因为今天的博爱县就是明清时的怀庆府河内县青化镇,该县下水磨村贺氏祖碑有“明初我祖迁自山西洪洞县”之语,而该县由洪洞迁来的贺姓后人皆出自下水磨贺氏。获嘉的洪洞迁民贺姓后裔皆出自黄楝堤贺氏,因枝叶繁茂,故有贺半县之称。而落户归德府即今商丘市东南十里的一支,也有踪迹可寻。距商丘市五六十里远的虞城县沙集镇贺老楼村家谱称其“始祖迁A山西洪洞县”,同时该姓又表示他们原来居住在商丘市东,后迁至虞城县。因此在商丘市东十里远的地方,现还有8O亩地的贺氏老祖坟。其次,皆系同时同地迁入。如博爱下水磨贺氏、获嘉黄楝堤贺氏、虞城贺老楼贺氏的家谱中都明确表示是明初迁自山西。再次,所传后代辈数相当。到2O世纪晚期时,钟祥贺集贺氏、博爱下水磨贺氏、获嘉黄楝堤贺氏、虞城贺老楼贺氏都传至2O余世。此外,据贺承炎称,博爱下水磨贺氏与获嘉黄楝堤贺氏解放前每年祭祖时,经常互相拜祭。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获嘉黄楝堤贺氏祭祖答时,博爱下水磨贺氏都要派代表来拜祭;正元月初九,博爱下水磨贺氏祭祖时,获嘉则派人去回拜,显见两支贺氏渊源甚深。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几乎可以断定此四支贺氏同出一源。但有文献在叙述贺龙元帅祖籍时,论及钟祥贺集贺氏的源起称,“据传承,早在明朝末年,现贺家湾的一世祖——贺慈中由江西迁来湖北”,并定居钟祥。若如此,则四支贺氏同出一源说就站不住脚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朝存在270余年,假定将后70余年视为明朝末年,则因钟祥贺集贺氏晚于另三支贺氏200年之久,故钟祥贺集贺氏世系传承应少于其他三支贺氏。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贺集贺氏与其他三支贺氏一样,都传承到了20余世,钟祥贺集贺氏在20世纪80年代传承的确切世系是“第二十四代子孙”。但有一个问题是,与贺龙元帅籍贯有关的文献称,迁往湖南的钟祥贺集贺氏是32字辈字中的第三代贺崇先与第四代贺应贵。“贺崇先由湖北安陆府钟祥县从军到慈利九溪”,其子贺应贵“再从九溪迁到桑植洪家关”。而据考证贺崇先迁往慈利的时间是康熙初年,由于钟祥贺集贺氏始祖就是贺崇先的爷爷,故其始祖只能是明末清初时迁入钟祥的。然而若果如此,单就钟祥贺集贺氏与桑植洪家关贺氏的世系发展看,由于只有两代的差距,故其世系传承的差距也应在两代左右。可是事实是钟祥贺集贺氏传至20世纪80年代时已传到24代,而与其仅差了两代的桑植洪家关贺氏却只有“十二代人”,相差何其悬殊。而且据叙述贺龙元帅祖籍的文献称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到了康熙年问,钟祥贺集贺氏已由“原来的一户发展到三百多户”。而洪家关的贺氏从清康熙年间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历时300来年,却只有72户,所谓:“居住洪家关的五十一户,迁到外地的二十一户。”所以说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由一户发展到三百多户的。另外,钟祥贺集贺氏的前四字辈字依次是嗣、安、应、崇。而迁入湖南的一世祖、二世祖却分别名叫贺崇先、贺应贵,显见是颠倒了辈序,这种错误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不会出现的。故而虽然贺龙元帅的桑植洪家关贺氏确实出自钟祥贺家集贺氏,但相关文献称钟祥贺集贺氏是明末由江西迁入,桑植洪家关贺氏的一世祖、二世祖为钟祥贺集贺氏32字的应字辈、崇字辈的叙述并不确切。因此关于钟祥贺集贺氏始祖迁入钟祥时间及迁出地的正确叙述,应该是明初时由山西迁入。

至于桑植洪家关贺氏始祖的辈字在钟祥贺集贺氏32字辈字中的位置,肯定不是第三、第四字辈。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钟祥民政人员就贺龙元帅祖籍问题对熟知贺氏掌故的贺集老人贺立宪进行访问时,贺立宪称,据他父亲贺学清讲,贺龙在钟祥贺集贺氏32字辈字“嗣安应崇,永贺文贺,宗光同承,士显家国,克明正学,立必兴启,维汝作相,天兆宏瑞”中,属“明字辈,叫贺学熙,官名贺龙”。而贺龙在桑植洪家关贺氏中属第八代传人,则其一世祖、二世祖应该分属钟祥贺集贺氏32字辈字中的第11、12辈字,即“同”字辈与“承”字辈。桑植洪家关贺氏自其一世祖起,到20世纪8O年代已发展到12世,若从钟祥贺集贺氏始祖算起,此时已有22世,世系传承上正与钟祥贺集贺氏相当。故而~些文献对贺龙始祖事迹的叙述是错误的。

在解决了四支贺氏同出一源的问题后,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四支贺氏始祖的名讳。据贺承炎讲,当年在记录贺氏老人提供的四位贺氏始祖的信息时,因以为“始”字就是四位始祖的辈字,故在没有向钟祥贺集贺氏老人求证的情况下,便一律将其辈字记作“始”,即贺始宗、贺始祖、贺始显、贺始应。然而根据20世纪80年代钟祥民政人员对贺龙祖籍的调查显示,钟祥贺集贺氏家谱自始祖起排出的32辈字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故此四支贺姓若果真同出一源,则钟祥贺集贺氏32辈字的第一字“嗣”应当视为四地始祖的共同辈字。而就四支贺氏对自己始祖的记忆看,博爱下水磨贺氏与获嘉黄楝堤贺氏已不知其始祖的名讳,钟祥贺集贺氏、虞城贺老楼贺氏虽对其始祖名讳有记忆,但是却与贺承炎从钟祥获得的信息有相当大的出入。就钟祥贺氏而言,当年钟祥民政人员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得知钟祥贺集贺氏的始祖名“贺慈中”,而虞城贺老楼贺氏家谱称其始祖名“贺继先”,对此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音近而误及以字为名所致。“贺慈中”的“慈”与“嗣”音近,而“中”与“宗”则属同音字,故非常容易致误。至于虞城贺老误也是正常现象。楼贺家称其始祖名“继先”,由于“继”与“嗣”同意,“显”与“先”同音,故而很有可能在传承过程中被后人将“嗣显”记为“继先”。另外“继先”二字也有可能是“嗣显”之字,在传承过程中,子孙误以字为名遂称其祖为“继先”。因为虞城贺老楼贺氏的辈字是从第七代开始续起的,二至六代断代,故而出现失误也是正常现象。

总之,通过考辨,可知钟祥、获嘉、虞城、博爱四支贺氏的始祖大致可以认定分别名贺嗣宗、贺嗣祖、贺嗣显、贺嗣应。又据获嘉黄楝堤贺氏家谱称其“原籍山西省太原府临县辘轳村”,由于明时的临县亦即今天的临县,故可知四支贺氏祖籍为今山西省临县辘轳村,洪武初年南迁。

 

参考文献:

[1] 王开科,昊启春.贺龙同志祖籍问题的调查U1.钟祥文史资料,1986(5).

[2] 钟早志办.贺龙同志祖籍问题再考卟钟祥文史资料,1986(5).

[3] 钟祥县志办贺龙N志祖籍问题初考钟祥方志简讯,1985(3).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