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同志是我国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体育大军的总司令。他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和艰苦岁月,开辟了中国体育的新天地;他呕心沥血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他的一生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建立、发展、繁荣昌盛紧密相连,形成了比较全面、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贺龙体育思想的形成
1.1“为穷人打天下而锻炼体魄”的体育思想萌芽
贺龙原名贺文常,字云卿,乳名常伢,白族,湖南省桑植洪家关人。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城北l2.5公里洪家关的一个贫农家庭。该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区,丛山峻岭,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几个民族杂居,劳动人民苦难深重,民性强悍,有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传统,贺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贺龙一生与体育有着特殊的缘分,这与成长环境有一定关系,贺龙家族中曾祖父贺延壁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本领;祖父贺良仕是个武举人,能驰驽马、挽强弓,有一身好武艺;父亲贺士道继承家传武艺,爱打抱不平,敢与豪绅富户对抗。受长辈的影响,贺龙从小就热爱体育活动,家门口的玉泉河,是他儿时游泳嬉戏的场所。贺龙在家排行老四,他有3个姐姐,2个妹妹和1个弟弟,母亲体弱多病,一家l1口人靠3亩田和父亲做裁缝的微薄收人维持生活。生活虽然艰苦,但祖父仍坚持教贺龙练武、识字,贺龙对中华武术非常着迷。祖父去世后他又向父亲、堂叔学习武艺,还到宗家塔桥子湾等地拜高师学武,刀、枪、棍、剑以及各种拳术,样样拼命的苦练,不学会决不罢休,小小年纪能吃苦,不怕累,练就了一身健壮的体魄,学会了不少武艺。
贺龙9岁那年,全家陷人饥饿难挨的困境,父亲带他去县城买米,他亲眼看到官吏横行霸道,穷人挨打受骂、父亲不畏强暴,都在贺龙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受其长辈的熏陶,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他读了5年私塾并辍学务家,凭借一身武艺跟随马帮跑四川、人湖北,贩运盐、土产、桐油和药材。通过做这些生意不仅锻炼了体魄,也熟悉了祖国的山川河流和丰富了社会知识,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要反抗和斗争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由于长期的积累,受历史遗存、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辈们“淳朴重义、勇敢尚武、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的潜移默化,促使孩儿时的贺龙就产生了“为穷人打天下而锻炼体魄”的坚定信念,标志着贺龙在成长环境中产生体育思想的萌芽。
1.2“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体育思想的形成
贺龙于1914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1916年3月,贺龙在家乡组织了21名青壮年,带了1支火枪、2把菜刀、3把马刀,连夜赶往芭茅溪,打死头目,把财务和盐巴分给了群众,“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从此传扬开来。1923年,贺龙同志率部人川,任川军第九混成旅旅长;1925年,贺龙同志任川军第一师师长,后任澧州镇守史;1927年,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贺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武装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指挥。次年,贺龙听从上级的指示回到湘鄂西开辟了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从此他从事革命战争。贺龙把革命斗争和体育实践相结合,他认为体育工作是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部队的身体素质是战胜敌人的首要条件,并要大家明确练好身体与战胜敌人的关系,他说:“要教育战士努力锻炼身体,身体不好,打仗怎么行!”。并明确提出体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口号,士兵们除了要进行军事训练以外还要专门进行体育训练,总是组织官兵们广泛的开展体育活动,号召官兵们在行军打仗之余学习武术、木马、射击、骑马、游泳等体育活动,并教育战士“练好身子,战胜敌人”。在贺龙的领导下,在他的部队里不管环境多苦,一些跳木马、武术、人马、拔河、俯卧撑、长跑、拔河等比赛依然常见,还自制了一种练习拳击的木板器材“响板”,在开展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使战士们体质得到了增强、部队团队凝聚力和革命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等,从而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1933年,他指挥的驻防湖北鹤峰的贺英师团,充分应用武术的特点把突围的敌人打得不敢靠近,以及他率领的部队一夜急行军一百多公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匪军甘占元部。两次战争充分的体现了贺龙体育思想的正确性,证明了贺龙的体育思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贺龙还进一步提出“我们开展体育运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是为打败日本法西斯服务的”,并在1938年年初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战斗篮球队”。他认为体育运动、比赛能够联系军队和老百姓的关系,联系军队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同时是为“革命而打球,为锻炼身强体壮铁般硬的体质,使士兵们能更好的适应各种各样的艰苦战斗环境;也是为了培养积极主动、勇敢顽强、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和灵活机动的战斗作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更好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服务”。1940年,贺龙最早提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体育训令》中就提出:“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中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性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一二〇师举行了“五卅”运动会,贺龙师长还亲自在大会报告上阐述了部队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1942年毛主席还亲自接见一二〇师战斗篮球队,并夸奖“在贺师长领导下边打仗边生产,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能开展体育运劝,这很好”。在同年9月《延安日报》上发表的贺龙关于“体育运动军事化”的题词,使战士们掀起了冬泳的热潮。1945年,贺龙亲手创办和成立了贺龙中学,其教学的内容以军事体育为主,为革命战争服务。贺龙在找到共产党领导的正确道路之后,提出了“体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口号,初步形成了体育思想的目标性,从理论到形态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人民体育的巨大威力。
1.3“体育要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体育思想的升华
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体育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没有一支健全的运动队,也没有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得过一枚奖牌,中国人只有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对贺龙同志而言,和平时代的体育是一种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一种让所有中国人在世界上高高昂起头颅的民族精神。1952年,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党政军要职并兼任西南体育总会名誉会长的贺龙,主持召开了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并作了“开展人民的体育运动,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而服务”的题词,指出了要广泛的开展人民体育事业,使体育运动成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生产而服务的重要手段等,这也是他的体育思想的核心和实质。同时他还认为坚强的体魄和高深的思想觉悟是人民群众搞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前提。
1953年,贺龙正式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成为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同志上任后广纳贤才,点的第一个将是张之槐,并对他说:“过去洋人笑我们是‘东亚病夫’,现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顶帽子要摘掉!”。在国家体委初创时期,贺龙大胆而用心的选用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来创建新中国的体育队伍,队伍在他大胆的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的观念下很快的建立了起来,并在他上任期间体育运动水平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当年的国际青年友谊运动赛中,中国选手吴传玉就获得了100米仰泳金奖,又在次年的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得2个亚军,在1954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我国选手傅其芳获得了乒乓球男子单打第三名。贺龙出任体委后,对提高足球、篮球和排球这“三大球”的水平一直十分关注,期望尽快赶上世界水平。在几年中国家体委派人去国外学习经验,以及请一些高水平的体育代表队来华比赛。为了迅速提高体育运动水平,贺龙同志不拘一格的使用体育人才,在他的关怀下,傅其芳、容国团等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从海外归来。一大批精兵强将在贺龙同志的召唤下聚集起来,开始向振兴中国体育的目标进发。
1959年,容国团力克群雄夺得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打开了中国体育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门。同年,贺龙同志组织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在筹备会上,贺龙同志就说过:“我们要更快的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要让人家来破我们的纪录,不要老跟在人家后面跑”,第一届全运会不仅创造了106项全国纪录,还打破了四项世界纪录。1960年,我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等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第一高峰,在国际上引起巨大震动。中国现代登山运动从一开始就同科学考察联系在一起,这应当归功于贺龙。贺龙曾说过:“没有科学考察,登山就没有生命力。”因此,无论是攀登珠峰,还是公格尔九别峰,登山的科学家们都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标本。1961年他亲自接见了我国的登山运动员,鼓励登山运动员把自己培养成为探险家和科学家。1962年,贺龙说过:“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是死不瞑目的”这钢铁般的语言,深深感动了后人。1963年的第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男队蝉联冠军、庄则栋获男子单打冠军、孙梅英获女子单打第三的好成绩。同时,贺龙也提倡体育运动与国防建设的结合,将跳高、跳远、百米、马拉松等项目作为我国军事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再三指示体育要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
贺龙认为,任何体育项目的发展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体育运动要与经济、国防相结合也是体育发展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促进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是前提;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关键。“体育要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体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加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标志着贺龙体育思想的成熟。
2 贺龙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作用
2.1使优秀体育人才辈出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人才极其匮乏,贺龙同志从部队和共青团系统抽调一大批热爱体育事业,文化层次相对比较高的同志充实到体育战线,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教练员、运动员到苏联、东欧等国家学习,引进外国专家到中国工作,从而逐步建成了由体育管理人才、优秀教练人才、运动员人才组成的三支队伍。贺龙同志在人才选拔上特别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和成才,新中国成立后,破世界纪录的很多都是年轻人,著名田径运动员郑凤荣获女子跳高记录时只有十七岁。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上,他也摒弃帮派门户之见,广为吸纳人才。特别是容国团的海外归来,更是很好说明,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个海外归来的运动员受到如此重用,没有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思想和魄力是做不到的。正是用了容国团,实现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梦想,后来又创造了中国乒乓球队多届的辉煌,中国的田径、游泳、登山、举重屡破世界纪录。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第一的成绩。体育事业是特殊的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是向人类极限的挑战,更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选拔人才。贺龙元帅在专业知识上不是行家里手,但他以人为本,不拘一格选人才已引起国人关注。
2.2使体育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新中国体育的起步是从体育教育抓起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贺龙元帅领导下逐步建立起体育教育体系,建立了以钟师统将军为院长的北京体育学院等一批体育高校,全国各省市也都建立了中等体育专业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建立了业余体校,完备的体育教育体系和体教结合机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这个教育体系为新中国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体育爱好者、体育工作者、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我国的体育至今仍受益于这一体育教育体系。历届奥运会的冠军、世界大赛的冠军百分之九十来源于各级体育学校(院),教育是体育的基础,体育人才主要来源于教育。这些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忧,已引起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我国体育部门应继续借助贺龙体育思想的精髓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育体育改革,统筹教育体育资源,搞好体教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体育教育体系。
2.3使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工作方针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贺龙元帅领导下,全国广泛开展了广播体操,劳卫制等活动。在那个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体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健身和娱乐方式,群众的参与度、领导和社会重视程度都是空前的。那个时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处理得也比较好,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群众体育的开展又为竞技体育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社会的支撑,正如历届世乒赛的优异成绩激发了国人乒乓球热,国人乒乓球热又使这个项目昌盛不衰。受贺龙体育思想的影响,群众体育在法规、制度、场地、资金等方面得到有力的保障,各级体育行业协会的成立,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以后,各级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重心都转移到提高全民族和全民健身方面来了,使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推进,全民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并促进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都是对贺龙体育思想的“全民体育大家办”的体现和延续。
2.4使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以后,贺龙元帅领导下的体育工作部门领导很多是由部队转业的领导同志,他们把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的政治工作传统也带到了体育战线,形成了一整套政治思想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依靠这种体制和机制,依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没有金钱物质奖励的情况下,夺得了无数的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国际地位、声望的提升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国在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以来,由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金牌总数达到了5枚,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不再是“东亚病夫”;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以28枚金牌挺进三甲,让世人瞩目;特别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即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以51块金牌位居金牌首位,总奖牌数突破3位数,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使中国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竞技体育强国。贺龙认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高峰,为国争光是体育界的一项历史使命”。
3结语
贺龙体育思想代表着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贺龙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l4年间,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体育以由一张白纸到屡破世界纪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使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突飞猛进,不仅洗刷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而且使群众体育欣欣向荣,体育教育体系完善,竞技体育成就巨大。贺龙的体育思想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遵循贺龙体育思想的指导,继承和发展贺龙体育思想对今天以及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涛.毛泽东和贺龙的体育观[J].浙江体育科学,1998,20(5):6—12.
[2]李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对我国体育事业深远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2):6—1O.
[3]刘永祥,林雪峰.福建省气排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原因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12.2.102—105.
[4]刁国炎,王鹏.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互动机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18—22.
[5]编写组.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6]李烈主编.贺龙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桑植县体委.练好身子,战胜敌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