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贺龙元帅对武术运动的贡献
康倩 刘静

武术是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当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贺龙元帅对武术运动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曾担任过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在上任之初面对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的体育工作环境,从一开始便下大力气、制定相关政策规定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贺龙对武术如此热衷、对武术运动的贡献如此之大与其武术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继承家传武术精神、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贺龙可谓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他的曾祖父名叫贺廷壁,是一位极富反抗精神、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人。当太平天国将士在洪秀全的带领下攻人湖南常德之时,贺廷壁在洪家关率众响应,召集数千人协助太平天国一举拿下常德境内的桑植县城。受到极大鼓舞的贺廷壁利用自己的武艺和极高的群众号召力,会合大庸县起义的农民军,一起与清朝军队战斗了数年。后来贺廷壁被大举反击的清政府逮捕,很快被处以极刑。行刑当天,妻子刘氏为了不让贺廷壁英雄的头颅落地,跪在贺廷壁的面前,用衣襟接住被刽子手砍下的头颅。于是,洪家关至今还流传着“廷壁大义反清,贤妻哭跪兜头”的感人故事。贺廷壁的儿子,也就是贺龙的祖父名叫贺仕良,他继承了其父的武术传统,并考中了武举人。但他淡泊名利、热心公益、生活简朴,不愿与豪绅官府同流合污、欺压百姓,因而也与其父亲一样深受乡邻爱戴与尊敬。

在武术渊源深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下,贺龙从小便深受武术运动熏陶。他少年时代就酷爱游泳、武术等强身健体的运动。三岁时便能独自在家乡的玉泉河水中嬉水,四岁便能跟着祖父有模有样地舞枪弄棒,五岁在私塾读书时还经常练习射箭、骑马等活动。对武术如饥似渴而又活泼好斗的贺龙在洪家关一带远近闻名,曾经两次用小小的拳头教训了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少。1907年的一天,一位武师傅到洪家关招徒授艺,贺龙听说后兴奋地第一个跑去报名,但之前就听闻过贺龙“名号”的武师傅说什么也不肯收他,还跟其他人说:“他贺龙我是不会教的,教出来难保不会惹是生非。”在授艺的时候,武师傅特意将堂门关上,不让贺龙进来。但贺龙岂能善罢甘休,他爬到离地两三米高的排风El,偷看武师傅授艺,并在心中记下每一招每一式,回到家中自己勤加练习。他还自制了—个沙包,挂在家里天天打。白天在山里砍柴,间歇的时候要么就练习偷学来的武术套路,要么就将树干当沙包练拳头。

贺龙有一族兄,名叫贺文科。他秉承祖传,练就了一身非凡武艺。贺龙对他是敬仰有加,几次三番要拜这位族兄为师。而贺文科与之前那位武师傅一样,担心贺龙过于好斗而引来灾祸,婉言拒绝了贺龙的请求。但贺龙故技重施,每天凌晨起得比鸡还早,偷偷爬到贺文科家屋顶房梁上等着贺文科早起练武,然后记下他的招式,回去自己练习。有一次,贺文科练武时感觉房梁上有动静,侧颐手拿起柴木朝上面扔了过去,结果击中了贺龙,将他打翻下来。贺文科见状,哭笑不得,心想贺龙习武的决心实在难得,于是便答应正式收他为徒,开始系统而严格地传授贺龙武艺。此后,乡邻们在每日清晨都能看到小溪边贺文科与贺龙的身影。贺龙在师傅的教导下练习砍掌、挑掌、推拿、马步、蹲步、弓步、甩腰、踢腿、石担、石锁,还操练洪拳、武当拳等武术套路。两年过后,贺龙的武术水平精进神速,练就了一身武功。

20岁时,已经具有高强武艺的贺龙带着伙伴攻打桑植县盐局。这个盐局设在一个交通要道的关口,由12个手拿毛瑟枪的士兵把守,收取过路者的盐税,不交税就卡货扣人,甚至打人。当地的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远在100多里外洪家关的贺龙得知此事后,召集了二十多个一起练武的伙伴,趁夜色急行至盐局,还未天亮,他就带着三个伙伴闯了进去,一刀砍死了队长,还缴获了所有12支毛瑟枪。凭借此战的胜利和缴获来的毛瑟枪,贺龙从此拉起了农民革命的大旗,这也是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故事的由来。

二、引导军民勤学苦练、想方设法铸造神兵

走上革命道路的贺龙对武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此后数十年,无论有多,他总会抽时间来打拳、习武。他不仅自己练习,还提倡在军民中开展以武术为主的体育运动印。1918年8月,时任靖国军营长的贺龙驻守桑植县,他来到由龚修如修建的一所学校视察。期间,他挑了一个身体看上去最为强壮的学生出来,在他腰上系上绳子,然后轻而易举地将这名学生举起,还拎着绳子右手侧平举数次,仍然面不改色。很多学生见状纷纷上前也想试试,结果要么就举不起来,要么就是刚举起一点儿便累得气喘吁吁。贺龙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不仅要多读书,也要多吃饭,更要多锻炼身体,要不然读书就读成病包了。”在军中,贺龙多次教育官兵要明白锻炼好身体与打胜仗的密切关系。在湘鄂革命根据地打游击战的日子里,贺龙总喜欢在行军休息时带着战士们进行骑马、射击、游泳、武术等活动,不仅缓解了战士们行军打仗的紧张心态,而且强健了战士们的身体。

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和游击战的战法特点,武术功底深厚的贺龙还想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军队训练方法。平时训练时,他让战士们在小腿肚子上绑上自制的小沙袋,一旦到了需要急行军的时候,扔掉小沙袋的战士们便能步履如飞。以至于贺龙所带的这支红军部队被敌人和当地百姓都称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飞毛腿神兵”,贺龙的“飞将军”美称也由此得名。除了在行军速度上强调快以外,贺龙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地向战士们传授骑马、游泳、射击、武术等技能,提倡将快与巧结合起来。例如在练习骑马时,贺龙就身先士卒地向战士们展示了马匹奔跑时跳上马的技巧,让很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加以学习和练习。由于贺龙率领下的部队战士身体强壮,同时又擅长各种作战技艺,因此在长年艰苦的游击战中取得过无数次胜利,建立了卓越的革命功勋。

三、引用见闻畅谈思路、花拳绣腿不入法眼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全面主持国家体育工作。1953年年底,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贺龙在运动会开幕前夕特意接见了一批专门从事体育活动宣传的记者们。在接见之前,记者们就非常了解贺龙直率的性格,果然,一见面,还没等相互寒暄,贺龙就开门见山提出了关于此次运动会宣传报道准备工作以及运动会各个代表队准确情况等问题。在听取了记者们的简要介绍后,贺龙说:“这次运动会实际就是一个大比武。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过去一百多年战争不息,因此不少民族都有练功习武的习惯和方法,他们经过几代人的摸索总结,形成了各种武术套路并逐渐被推广,如此才有了今天我们各民族、各地区、各家武术的大发展啊。”哪紧接着,贺龙又回忆起了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拜师习武的经历:那时在湘西,公开招收徒弟教授武艺的武师傅就有数十个,其中的确有武艺超群的,但很多都是名不副实,这次运动会、大比武就是要比比真本事嘛。

在这次接见活动中,贺龙还提到: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湘西、黔东南地区崇山峻岭中的不少人都出来铤而走险、拉帮结派、充当绿林好汉,其中有些人真是身『不绝技。他曾亲见一个山里来的大汉赤手空拳地扳倒了一头大水牛。当时是在集市中,有个人牵着一头大水牛,向围观的路人声称谁能扳倒水牛就将水牛相送,如果尝试过后扳不倒就得付出一些钱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路人当中几个精壮的年轻人轮番上阵尝试,都未能成功,不仅白白付出了钱银,还惹怒了水牛,它鼻喷粗气、双眼泛红。就连原本想上前一试身手的贺龙也有些犹豫了。此时,从人群中又走出来一个壮汉,只见他一个箭步上前,两手紧握牛角突然往前拽,然后立即顺势侧身,将牛头往下压,水牛来不及将庞大的身躯随壮汉扭转过来,一个踉跄便被扳倒在地。壮汉赢得了喝彩,也成了这头大水牛的新主人。说完这个亲眼所见的奇人奇事,贺龙对记者们说:“显然这个壮汉不同于前面的人,他没有使用蛮劲,而是巧力,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四两拨千斤’,但要练成这样的功夫,没有三年五载的勤学苦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接见临近结束,贺龙再次将谈话的主题引到武术运动上来。他说:“与其他运动相比,武术根植于民间的历史与程度可谓非同一般,它在未来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中是可以大有所为的。现在我们刚刚解放不久,为何要搞这个民族运动会?说到底,就是要推动民族体育和武术运动的大发展嘛。”贺龙关于发展武术运动的思想意图十分明确,那就是:武术作为一项深受百姓熟悉和喜欢的运动必定会不胫而走;性别、年龄乃至地域环境都不会对武术运动的开展造成约束和限制;它可用器械、可用徒手,刚柔并济,且投入少、收益大,推广起来并不困难。贺龙对这一届民族运动会如此重视,其初衷就在于通过这一检阅形式来提高、整理、挖掘对武术运动发展有益的元素,让武术这一传统文化之花开遍祖国大江南北。

贺龙不仅能谈武术,而且作为武术高手也亲自推广武术。1954年,国家体委安排了一支武术队为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汇报表演。表演结束后,贺龙毫不客气地说:“这些花拳绣腿不是武术,你们回去后要好好反思,找到武术运动真正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对武术运动又精又专的贺龙为该项运动发展起到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永忠.贺龙的非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秉荣.贺龙全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徐源.开国元勋贺蓖谈武术[J].中华武术,1998(9).

[4] 张振河.贺龙与武术[J].少林与太极,2008(11)

[5] 刘晶.贺龙体育思想与中国现代体育[J].玉溪师专学报,1991(6).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