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曾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开创建立了不朽功勋。观其一生,胡耀邦同志始终高度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他曾多次长途跋涉,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调查访问,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共商脱贫致富大计,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对外开放。他还多次深入祖国边陲和海防前哨,亲切慰问人民子弟兵。他在处理党和国家重要事务的同时,亲自阅处了大量人民群众的来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我国的1600多个县中留下了他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足迹。他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其地域之广泛、时间之长久、内容之宏大、思想之深刻,令人赞叹,在党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胡耀邦通过直接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进行长期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同时,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这恰恰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一实事求是精神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初步萌芽
胡耀邦在少年时期就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引和影响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的解放的学说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胡耀邦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磨砺成长。可以说,初步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毛泽东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影响以及在苏区纷繁复杂的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的共同作用下,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初步萌芽。
胡耀邦自幼便接触到共产主义理论,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启迪。1926年,胡耀邦在读完初小后,到文家市的里仁学堂读高小。因为学堂校长陈世乔、教师甘思藻等都是共产党员,胡耀邦便幸运地在少年时期就接触学习到马克思主义。不久,胡耀邦又幸运地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胡德平曾写道:“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震撼了整个湘赣边区。父亲(胡耀邦)和同学杨勇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小学亲眼目睹了这样一支败而不垮、退而不倒的工农武装,如何又一次整顿行装,引兵井冈的壮举。这是父亲(胡耀邦)在他不满l2岁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也是父亲骑在学校的墙头上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的演讲”。从此,胡耀邦树立了更加坚定的革命志向,并在1929年秘密加人共青团,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胡耀邦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从事具体的革命工作事务中,已经开始逐渐注重调查研究。正是因为他注重调查研究,注意工作方法,所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受到上级的好评,逐步受到重用,先后担任湘赣省儿童局书记,反帝拥苏总同盟青年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少共中央局秘书长等职务。随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胡耀邦于1936年1月调到地方工作组,任石楼县工作队队长,通过广泛深人地接触当地群众,宣传红军及中共宗旨,为东征红军提供补给,并招募新兵一千余人,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不断发展
在整个延安时期,胡耀邦积极学习毛泽东著作、领会其调查研究思想,在工作、学习、战斗中,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抗日战争中,他曾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中,他曾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先后参加了保卫张家口,解放石家庄、太原和宝鸡等战役,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胡耀邦的调查研究思想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于1949年12月至1952年6月间主政川北。胡耀邦针对当时川北地区社会经济百废待兴的现状,调查研究后,立刻着手解决了一系列紧迫问题,如面对严峻的土匪暴乱事件。他在多次深入社会调查后,决定采取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农会和自卫队等一系列有效的行动和指挥,在1950年8月底,成功瓦解七万三千余匪情势力;随后又根据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将建立的农会和自卫队及时投入到垦荒和生产中去。此外,他还大胆采用党外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创建、扩建川北大学。这些措施使得川北地区的社会秩序很快得以巩固。
1952年7月,胡耀邦人京,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由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创建仅三年,各项工作、制度等都不如人意,胡耀邦只能进行探索,通过调查研究,找人谈话、多方求教,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关于青年与青年工作的相关论述等了解情况,加上自己的思考,对于如何发挥团组织的重要作用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提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团的工作的灵魂”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胡耀邦还先后在1955年、1958年、1960年,三次到河南视察。在调查中认真仔细并深入到青年群众中去,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倡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胡耀邦主动请求下放。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在任期间胡耀邦深入基层考察研究,因势利导,促进生产发展。1963年,胡耀邦主持陕西省工作,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兼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胡耀邦上任后,与各基层干部沟通并实地调查,他很快发现并及时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如经济非常落后、粮食短缺、文化教育、地方疾病、干部群众关系紧张等问题。胡耀邦的调查研究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1965年6月,胡耀邦返回北京养病。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迫害。
(三)走向成熟
“文革”结束后,胡耀邦再次出来工作,1977年3月,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胡耀邦组织审定、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久后,胡耀邦又接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立即在全国开始了以平反冤案和干部安置为核心的拨乱反正工作。胡耀邦在进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大无畏的精神。胡耀邦的调查研究思想正是在平凡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中走向成熟的。
上世纪80年代初,胡耀邦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四赴甘肃调研、四进藏区、八到河南……多次长途跋涉,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调查访问,同当地干部、群众促膝长谈,共商大计。他还多次深入祖国边陲和海防前哨,亲切慰问人民子弟兵。在处理党的重要工作的同时,他仍然亲自处理大量人民群众的来信,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胡耀邦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民主制度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也在这一阶段继续发展,在我党的调查研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胡耀邦通过调查研究工作、大量的实地调查活动,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体察人民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进行科学决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形成了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
(一)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的科学内涵
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是要正确掌握理论;二是要从实际出发,而调查研究成为联系二者的桥梁。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认为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基本方法。胡耀邦继承了这一基本思想,高度注重调查研究,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在主持青年团工作时,在没有直接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刚刚上任的胡耀邦,选择了通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对如何发挥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索。他深入基层组织调查“青年团如何工作”问题,发现并总结了青年团工作“战线长,配合多”的特点,经过慎重思考、对症下药,提出了青年团工作“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12字方针。这12字方针的提出,正是胡耀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并积极思考取得的成果。
2.调查研究要掌握正确方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要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我们正确调查的保证。调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了解情况、搜集信息这样的简单工作上,而是要在调查了解客观事实、掌握具体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总结,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必须要全面地了解主客观世界,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胡耀邦在多年的调查研究实践中,掌握并熟练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开展工作。胡耀邦所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包括亲自走访视察、召开各级会议、听取汇报等,或派身边工作人员下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听取其汇报。其中,既有直接调查法,也有间接调查法。直接调查如深入基层单位、工厂、农村、“老少边穷”等地区进行走访、考察或蹲点式调查;间接调查即通过召开省、地、县各级会议,听取基层干部汇报以了解情况及安排身边工作人员去基层调查等。这些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法成为了胡耀邦进行正确调研的可靠保证。
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更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的工作路线。毛泽东认为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研究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就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胡耀邦尤其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内容的真实性,杜绝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
胡耀邦一生“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胸怀坦荡,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正确的东西,敢于坚持;自己错了,勇于自我批评”,始终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1977年l2月,胡耀邦任中央组织部长后,立即与中组部的同志们一起,通过深入细致、详细真实的调查研究,冲破重重困难,为平反全国的冤假错案做出努力。作为这场平反运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先后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召开多次会议,下发文件,并亲自组织专案组深入调查研究。“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彭德怀反党集团等大批“文革”时期重大冤假错案陆续得以平反。他明确地说:“不管什么时候定的,不管什么条件下定的,不管什么人定的,只要是冤假错案都要平反”。
4.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基本的工作路线。毛泽东曾明确指出:“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党的生存之本、力量之源,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就会失败,就会一事无成。对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胡耀邦同样强调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发挥调查研究的实际作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我们学习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困扰。胡耀邦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特别注重边调查边解决问题,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虚心向群众学习,同群众交流。在历次调查研究工作中,胡耀邦从不摆官架子,不搞特殊化,始终坚持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衣食住行普普通通,与一般工作人员相同,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1963年春节,胡耀邦在下农村调查研究农业问题时,回到家乡浏阳县中和公社。由于当时雨雪转晴,山路泥泞难行,他哥哥胡耀福等人给他准备了一乘“二”字轿。胡耀邦冲着哥哥说:“我又不是旧社会的官老爷,怎能叫老百姓抬来抬96去?这不像话”,坚决不肯坐轿。他换上一双套鞋,夹一把油纸伞,拄一根拐杖踏上了山路,去了解集体经济的情况和社员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的主要特点
胡耀邦调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形成于不断地探索引领中国走向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之中,成熟于自身持续不断地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之中,并在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得到发展和升华。胡耀邦继承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精髓,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具有独到的特点。
1.注重实地调查,亲自掌握情况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我们党执政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领导者来说,没有调查既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作调查研究、走过场式的调查、靠少数人“拍脑袋”随意决策是导致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对此,胡耀邦特别注重实地调查,亲自掌握真实情况,以避免决策失误。实地调查是在周详严密的架构之下,由调查人员直接向被访问者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相互来往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才能更多地了解基层的现实情况,才能做到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才能密切联系群众,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作出科学的决策。胡耀邦经常去全国“老少边穷”地方,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进行调查研究。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有1600多个县留下了他的足迹。据胡耀邦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讲述,他的书房里挂有一幅全国大地图。胡耀邦在处理文件闲暇之余,经常站在地图前思考,然后在图上或是画个圈,或是插上一面小红旗。画了圈的,是他决定下一次要去的地方;插上小红旗的,则是他已经去过的地方。胡耀邦的女儿满妹说,父亲曾打算“有生之年把中国的两千多个县都跑一遍”,对全国进行一次实地调查。胡耀邦正是通过这种实地调查研究,从而达到了解国情、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
2.通过群众来信,发现潜在问题
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对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热情接待来访,及时处理来信,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交待,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是我们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据中央信访部门统计,胡耀邦自1979年担任中央秘书长至1985年这六年多的时间里,共批阅了人民来信2000多封。凡经他批处的人民来信,都指定专人负责,跟踪、了解处理结果,“查一个就解决一个,使官僚主义无法推托”。同时,他还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平均每天都要看一两封有典型意义的群众来信,首长的秘书不能借口爱护首长而任意扣压”。胡耀邦高度重视接待群众来信,以此来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采取措施,或是亲自前往调查,或是安排工作人员责查,以及时调整修订各项不完善的方针政策。胡耀邦正是通过批阅大量的群众来信,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了解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迫切问题。
3.善用明查暗访,直接交流沟通
为了进一步了解基层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检查党员干部工作情况,发现和解决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胡耀邦曾多次进行明查暗访。社会调查既要明察,更要暗访,注重内容,而不应该流于形式和浮夸,否则,不但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还可能被虚假的谎言、光鲜的外表所蒙蔽。为了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胡耀邦经常临时改变行程,要“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他向来主张轻车简从,特别反对出行时前呼后拥,戒备森严,声势浩大的车队,认为这样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极其危险的行为。1983年2月6日,胡耀邦一行24人悄然出京,抵达韶关。在为期8天的视察工作中,胡耀邦沿途听取了当地各级党委的工作汇报,认真听取地区领导意见,不时插话,并对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作了十分重要的谈话和指示。这次视察活动初步厘清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为广东进一步冲破禁锢、大胆探索、积极发展鼓了劲、定了调,从而加快了广东改革开放的步伐。
4.熟悉历史资料,关注时代问题
胡耀邦每到一个地方调查研究之前,总会事先查阅地方志、历史书等搜集阅读有关材料,对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状况做到充分的了解。如1983年7月18日~8月3日间,胡耀邦视察甘肃天水地区时,他说:“你们这里有两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折合三千八百万亩。三百六十多万人,每个人就是十亩多一些”。对天水地区的人口土地状况如数家珍。又如他到汕头视察时,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对汕头八十年代以来,以及古代、近代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在发言时很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胡耀邦在调查研究中特别关注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注意脱贫致富的迫切问题。如1982年8月18日,胡耀邦在大庆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大会上说:“同志们,我们每个党支部,还有工会的同志,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怎么使生活比较快的富裕起来。……同志们,不单单大庆,全国29个省市的党委,直到工厂、农村每一个基层党支部,都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办法,在今后5年、10年,依靠自己的劳动,更快富裕起来,劳动致富”。胡耀邦对调研地情况之熟悉,对时代问题把握之准确,充分体现在他每一次调研活动中,这也成为了其调查研究工作的一大特征。
三、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有很多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胡耀邦通过对大量亲自调研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继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之后,使马列主义调查研究学说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中国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对我党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诸多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2010年4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日报》上发文悼念胡耀邦,并表示铭记胡耀邦生前的教诲:“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弘扬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思路,拓宽调查研究的方法及途径,以提高我党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一)调查研究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调查研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能力也是领导干部整体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重视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问题:有的强调工作忙,“无暇”调研;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有的“白以为是”,凭经验办事;有的调研走过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凡此种种,都违背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违背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初衷,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损害了领导干部的形象。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尤其要学习胡耀邦深人群众、深人基层、深入实际,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调查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二)调查研究务必掌握正确方法
做好新形势下的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要立足国情、世情,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胡耀邦同志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继续运用我党传统有效方法的同时,更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新特点。不断拓展调研渠道,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网络调查、抽样调查等;不断丰富调研手段,随机抽查,明察暗访,“微服走访”等;不断创新调研方式,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同时,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放下架子、低下头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调查研究推进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次关键抉择,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然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如何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实现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在改革方式方法上特别要高度突出调查研究的作用。只有对问题的正确把握、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对社会民意的正确集合,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求,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进行。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成熟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深邃的思考。学习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改革创新中突破观念束缚、突破发展瓶颈、突破开放局限、突破利益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调查研究推动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民族、人民三者追求相统一的梦,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任重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新问题、新困难,更加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初期调查研究工作理论的系统总结和集大成者,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鲜活经验和方法支持。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胡耀邦调查研究思想,引导全国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汇聚成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耀邦同志悼词[N].人民日报,1989—04—22.
[2]张黎群,张定,严如平,李公天,唐非.胡耀邦传第一卷(1915—197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胡德平.少年胡耀邦的革命第一站[N].中国青年报.2015—03—29.
[4]盛平,王思彤.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第一卷)[M].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5]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何孚等.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j].纵横,1999(3).
[8]余振魁.胡耀邦回家乡[J].湘潮,2005(12).
[9]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忆父亲胡耀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O]王振琦.胡耀邦的两次龙江行[J].世纪桥,2011(12).
[1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
[12]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N].人民日报,2010—04—15.
[13]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N].人民13报,2013一o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