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领导经济工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刘少奇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工业化建设实际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刘少奇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实现并在1951年以后中断了,从而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一、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在《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耦斋讲话》等文献里,刘少奇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工业化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工业化的目的、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工业化的步骤以及工业化与民主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关于工业化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
建国伊始,刘少奇就在理论上深刻阐明了工业化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辩证关系。这就首先从工业化的根本目的这个层次上说明了工业化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刘少奇指出,提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要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任务”。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他指出,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使中国逐步地走向工业化和电气化。只有工业化和电气化,才能建立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才能使中国人民逐步地提高生活水平,……而如果不能做好这件事情,就决不能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又说:“为了保卫中国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这两段话表明,刘少奇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有清晰的认识,指出中国要想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能走工业化道路。同时,他也从国防建设方面进一步强调了中国走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这一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2.加快工业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刘少奇对中罔走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是明确的,思想具有前瞻性。但是,他的思考并没有脱离中国当时的国情。当时中国的国情就是百废待兴,缺乏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尤其缺乏工业化建设的初始资本,刘少奇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为了要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就需要由人民节省出大量的资金以投资于经济事业。而要人民节省出大量资金,就不能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是说,在最近一二十年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是说,在建设时期内,存在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由人民积累资金以加快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应使广大人民彻底了解这个矛盾,以便获得适当的解决”。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刘少奇的工业化思想是统筹兼顾的,既考虑工业化建设问题,又顾及人民生活的水平提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二)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步骤
在回答了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问题之后,刘少奇又进一步思考工业化建设怎样进行的问题。他根据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实际,在理论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工业化步骤,并突出强调了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地位。
1.最早明确提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工业化步骤。关于实现工业化的步骤,刘少奇在《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文中指出:“首先,我们必须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并使那些不能独立进行生产的已有的工厂尽可能独立地进行生产。其次,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再其次,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大体要循着这样的道路前进。”这实际上是党内首次明确提出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发展工业化的主张。在《三年准备,十年计划》一文中,他叉指出:“我们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呢?业农业都要发展。现在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其次是发展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开始还是要搞一些轻工业。”在《春耦斋讲话》中,他再次指出:“经济建设要有步骤,先搞什么,后搞什么,总要有个先后轻重。首先恢复农业以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力求使已有的一切工厂恢复起来。……这是第一步。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可能的重工业,如造点机器、汽车。然后发展重工业。”翻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刘少奇在中国工业化建设步骤上的认识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业化建设之路。
2.突出强调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地位。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为什么要采取“农、轻、重”的步骤时,刘少奇指出:“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心。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在《春耦斋讲话》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因为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农业,工业就没有基础。不发展农业就没有原料,……。农村也是工业品的市场,……要依靠农业来积累工业的资金。……农业是_丁业的基础,农村是工业的市场,依靠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所以我们要先发展农业。”这些论述清晰地表明了刘少奇对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地位的认识。
(三)关于中国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问题,刘少奇指出:“发展中国经济,使中国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但是从哪里并且怎样来筹集这些资金呢?”他认为,我们不能采取资本主义业化的方法,即除了无情地剥削本国人民以集中资本以外,依靠掠夺殖民地、军事赔款、奴役性借款和租让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与我们国家的立国原则根本相反。虽然我们在平等的条件下原则上可以向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借款和租让,但是不能取得很大的资金。在《春耦斋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帝国主义建立重:工业的办法我们都不能用,“我们没有别的办法筹钱,只有一个办法,靠人民节省,建立起重工业。现在人民生活很苦。筹集重丁业资金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基础上要求人民节省,再加少数向苏联等国家的借款”。
(四)对两条不同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刘少奇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即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他说:“一些资本主义周家,工业化过程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而且这些国家最后不能不变成帝酗主义,去侵略其他民族和国家,取得原料和市场来维持自己已经发展起来了的工业,并因此而要进行世界大战。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国家工业化的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或人民民主主义的同家工业化的道路。采用这条工业化的道路,就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相应地逐步地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避免失业、饥饿和破产的痛苦,并且不需要去侵略其他的民族和国家,更不需要进行战争”。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就只有这两条周家工业化的道路。除此以外,是没有第条路的。”可以看出,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主要是从工业化的目的以及是否实行对外侵略政策来区分的。
(五)工业化与民主化的关系
刘少奇高度重视民主化在中国I业化中的重要作用。1951年2月,他在北京市第五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民主化,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人民经济事业的发展,我们周家的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没有我们国家的民主化,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反过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又要大大地加强和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础。在我们这里,民主化与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与工业化!在我们这里,民主化与工业化是不能分离的。”刘少奇在这里非常明确地阐明了民主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民主化为工业化提供实现的前提条件;另一方而,工业化又为进一步加强民主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六)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关系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刘少奇提出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先实行工业国有化再进行农业集体化的思路。早在1949年6月《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中,他就指出:“只有在经过长期积累资金、建设国家工业的过程之后,在各方面有了准备之后,才能向城市资产阶级举行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进攻,把私人大企业及一部分中等企业收归国家经营。只有在重工业大大发展并能生产大批农业机器之后,才能在乡村中向富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攻,实行农业集体化。”在《三年准备,十年计划》一文中,刘少奇指出:“因为仅仅依靠农村的条件不能搞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要依靠工业。……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帮助,有了工业的有化和土地的国有化,然后农民才能集体化,才能供给农民大量的机器,这样农业才能普遍的集体化。”在《春耦斋讲话》中,他说:“搞集体化要有机器作后备条件。……进入社会主义主要是这两步: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又说:“农业集体化依靠什么?农业集体化要依靠城市工人阶级,……。这是农业集体化的路线,因为离开城市工人阶级、离开强大的国家工业,乡村农业集体化就不可能。……农业集体化不是逐步进行的,不是单纯依靠农村部门,而是依靠城市,依靠强大的。”他还指出:“合作社不能准备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重工业,拖拉机,没有这个条件,即使思想准备好了,大家要求集体化,也是不可能组织好的。”
至此,刘少奇对中周工业化建设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回答了中国]二业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初步形成了一套关于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想。
二、刘少奇对中国工业化独立思考的中断
(一)毛泽东和刘少奇争论的缘起
1951年4月17日,山西省委向中央、华北局写了一份《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的报告。这个报告针对土改后出现的农民自发力量使互助组织发生涣散现象的问题,提出扶植与增强互助组内“公共积累”和“按劳分配”两个新的因素,以逐步战胜农民的自发趋势,引导互助组走向更高一级的形式。报告并提出,对于私有基础,不应该是巩同的方针,而应当是逐步地动摇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刘少奇在收到山西省委的正式报告后明确表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他还在很多场合公开批评江西省委的观点。5月7日,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还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党内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志存有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要纠正”、“农业社会化要依靠工业”。7月3日,他对山西省委的报告加了批语,其中写到:“已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应该逐步地动摇、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础,把农业生产互助组提高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新因素,去‘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在随后的《春耦斋讲话》中,他再次批评了山西省委的观点,并指出:“农业集体化,要依靠城市工人阶级,乡村雇农、贫农,联合中农,反对富农。离开城市工人阶级,强大国有工业,不能有农业集体化。单纯依靠农民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思想是错误的,是幻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少奇的意见是与他前述关于农业集体化要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就在这时,毛泽东找到刘少奇等人,明确表示,他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见。毛泽东批评了互助组不能生长为合作社和现阶段不能动摇私有基础的观点。他说: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毛泽东的道理说服了刘少奇等人,刘少奇收回了《春耦斋讲话》等有关材料。这场争论结束了。
(二)毛泽东和刘少奇争论的实质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要不要工业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刘少奇并不存在意见分歧,这有历史的事实可以证明。关于中围的工业化问题,早在1944年5月,毛泽东和刘少奇几乎同时提出了这个任务。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刘少奇指出:“现在世界上凡是强大的国家,都是工业国。”“我们中国之所以弱,就是因为我们还只有很少的工业。要中国强盛起来,也必须使中国变成工业国。”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革命胜利以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任务。刘少奇对此也是完全赞成和坚决支持的。这从他在建国初期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积极探索中可以得到印证。毛泽东在这以前对于上述刘少奇的工业化思想也应该是知道的,并没有表示出什么不同意见。因此,这场争论的实质不是关于要不要工业化问题的争论。
按照薄一波的看法,这场争论的问题,在提法上,虽然只是说老区互助组织要不要提高一步,但实质是涉及到当时老区农村或者土改后的农村要不要开始起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对作为新中国立国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还要不要坚持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创立的,作为经济工作直接领导者的刘少奇,对这一理论一直是坚持的,建国初期他还提出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口号。刘少奇对山西省委报告的意见和批语也是与他的这一主张一脉相承的。但是争论的发生,明显地看出,毛泽东对他自己所制定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路线正在酝酿着变化。到毛泽东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答案就不证自明了:毛泽东是要在过渡时期实现工业化,是要把社会主义改造作为实现工业化的条件;而不是按照他原来提出的用新民主主义办法来实现工业化了。
(三)毛泽东与刘少奇争论的影响
1951年毛泽东和刘少奇的争论涉及到了对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关系问题的看法。从毛泽东说服刘少奇等人所列举的那些材料看,应该说,毛泽东的意见是有不妥之处的:一是他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性质上的认识是不够准确的。那是一个主要属于分工造成的生产力范畴内的问题。而争论中涉及的互助组问题则是一个主要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问题。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二是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看法存在着忽视生产力基础作用的倾向。而在这方面,刘少奇的主张显然更合理一些。刘少奇提出的农业集体化必须以国家工业化为条件的主张虽然没有考虑到即使没有大批农业机械,只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但从总体上看,他关于社会主义不能长期建立在落后的手工劳动的基础上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由于刘少奇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支持毛泽东的观点。这样,刘少奇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独特思考就中断了,他的很多适合实际的工业化思想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失去了实施的机会,造成了历史的遗憾。不仅如此,这场争论也使得党内离开工业化去谈农业集体化、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单纯改变生产关系的倾向日益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结论
(一)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从建国初期刘少奇形成的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来看,其中的很多认识已经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局限,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建国伊始,刘少奇就对工业化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做出了深刻揭示,并把能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区别。这实际上已经论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目的这个根本的问题,而长期不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是苏联模式的工业化存在的重大弊端。再如刘少奇关于中国工业化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步走以及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的主张,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问题,可以看作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后来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等思想的理论先导。而所有这些都是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主张(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存在重大区别的。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后来中国工业化的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的正确主张。因此,建国初期刘少奇的工业化思想可以看作是关于新中国工业化最早的系统理论成果,它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开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仍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建国初期刘少奇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启示
在经济极其落后的中国进行工业化是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艰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严酷和艰苦环境,对经济建设特别是中国工业化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建没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分析研究工业化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独立思考工业化理论问题的人是不多的,能称得上理论家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建国之初,像刘少奇这样对中国工业化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思考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但是正因为党内普遍缺少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此,当毛泽东和刘少奇发生争论的时候,也就不可能有充分展开对有关问题深入讨论的条件和氛围。
另一方面,正如刘少奇在探索工业化问题时所提到的,工业化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它却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工业化和民主化是决不能截然分开的。尽管建国初期,刘少奇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是在当时,从全党来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普遍不到位的。从毛泽东对刘少奇意见的否定来看,党内和毛泽东同志这时已经开始出现了忽视集体领导的倾向。由于包括刘少奇在内的许多同志都自觉地服从了毛泽东的意见,这就既使当时关于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成为不可能,也使得刘少奇关于工业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考没有能继续进行下去。
综上所述,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更好领导和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建设,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尤其要提高党驾驭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切实发挥全党的集体智慧。
参考文献:
[1]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