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舒毅彪

一、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历史考察

第一次提出意识形态虚假性概念的是英国伟大哲学家培根,他认为社会存在“虚假的意识”和“错误观念”之类的假象,提出了四种假象的概念,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剧场假象和市场假象。这四种假象成为人们认知的障碍。只有破除这些假象才能建立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然。法兰克福学派把人类的一切精神、艺术活动都看成是代表一切阶级利益的虚假意识,说明意识形态曲解社会的一切现实存在,并代表某些特定阶级利益的根本特征。费洛姆把意识形态看成一个否定性、贬义性的概念,把它称为幻想,把其归于虚假意识的范畴。他认为意识形态以理性与道德掩盖了人的真实欲望,把自己的欲望、情感、思想、行为完美的合理化,合理化的冲动是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通过这种合理化人们为自己编织的幻想和美梦,让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合法性外衣。通过花言巧语达到欺人和自欺欺人的目的。曼海姆扩大了意识形态的视野,把意识形态分为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整体意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是个别人的观念,代表特定集团的私利。盖格尔认为,意识形态之所以成为意识形态,在于它的虚假性——它是虚假的理论,无法同现实保持一致。一切有益的谎言和无意识的谬论都是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指出意识形态在内容上虽然虚妄不实,但是在形式上却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马克思以前的许多经典作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离开社会实践和经济关系对意识形态进行考察,不能科学揭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本质。马克思等突破以往哲学家对意识形态的片面考察,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本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虚假性。作为一种理论,意识形态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以扭曲的、颠倒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意识形态的内容虚假性表现在对特定的阶级利益的掩饰,在公正、无私的外表下掩盖着特定的阶级利益,是掩饰人欲的天理。意识形态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极力把现实生活的真相掩盖起来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他指出,人们迄今终是为自己找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该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马克思认为虚假意识掩盖了资产阶级见不得人的私利,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的劳动关系和剥削关系。让人们陶醉在虚假观念中而不自知。虚假意识成为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独特发现成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家创造意识形态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意识的自觉过程,它不可能揭示历史真正深藏的动力,对大多数人具有迷惑性。他指出正是国家制度、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口。这些理论家同样受这种外表的蒙蔽,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蒙蔽别人。另一方面,有虚假意识,就意味着有真实意识,意识形态不论是歪曲真理。还是反映真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立场出发,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作用作了真实的历史考察,把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遮蔽中解救出来,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也具有相对性。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中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接受它的影响。在列宁那里,意识形态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变成一个褒义的概念,他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真理性,对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至关重要,尽管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包含着一定的、“必要的”虚假性因素。但不能把它归结为虚假的思想体系。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论被群众掌握就可以变为物质力量,成为革命不可缺少的理论武器。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决不是永恒的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建立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必然要被消除、被超越让意识形态成为真正的科学。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

(一)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利益抽象化、普遍化的虚假性。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重要表现是认知上的虚假性和利益形式上的虚假性。以抽象的理论掩饰原始的情感与价值判断。掩盖了统治阶级真实的利益需求。通过抽象的理论说教。赋予特定阶级的利益以普遍性、合法化的形式,达到实现和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他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毛泽东以阶级分析方法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超阶级功利主义思想的虚假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往往借助于超功利的宣传掩盖其真实的阶级统治目的,以获取群众的合法性认同这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本质特征。阿尔都塞以后的理论家则认为,认同本身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需要意识形态主体在心灵深处的相通,并在情感、意识上产生归属感。认同过程必然遭遇人们的反抗,为了让反抗更小化,资产阶级把阶级利益说成是超功利的利益。以减少人们的反抗。列宁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超阶级的功利主义具有虚伪性。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存在超阶级的功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超功利思想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他指出,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嗡嗍。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毫无掩饰地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立场,要求广大的革命者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始终为群众服务的革命立场。

其次,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人性思想的虚假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掩盖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宣扬抽象人性,以此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统治秩序。毛泽东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此虚假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指出抽象人性是对资本主义关系的歪曲。不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在西方。人道主义的口号虽然被宣传得很响。但是只不过带着假面具在跳舞。资本主义社会在很多地方都缺乏人道和人性。考察人性必须放人具体的历史中去考察,不是以纯粹形式去认识人性,抽象人性是掩盖资产阶级欺骗人民所做的歪曲宣传,具有普遍的社会虚伪。毛泽东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唧砷。毛泽东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复杂形势,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要求我们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抽象人性思想的欺骗性和虚假性,树立阶级人性观。

最后,批判了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全人类之爱”思想的虚假性。资产阶级宣扬一种超越阶级、超越血缘关系和地域束缚、一视同仁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对于资产阶级抽象人性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与系统化。博爱思想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种重要的平衡机制。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人们进行欺骗宣传的重要手段,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装饰品。正如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劬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和剥削现象的存在,根本不存在超越阶级之上的抽象的人类之爱。资产阶级的博爱思想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冷酷的利益关系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问除了赤裸裸的厉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没有别的任何关系。毛泽东指出。在阶级社会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抽象的爱。在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的人类之爱,自从分化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能实现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嘲∞”。他还教育广大的干部群众在革命过程中不能受这种思想的迷惑,必须分清敌我。指出在革命过程中分清敌我的重要性,知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

(二)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等统治手段极力美化。维护其正常统治秩序的虚假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重要表现是对现存的制度进行合法性和合理性辩护,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说成唯一合理的意识形态,对统治阶级的现存统治秩序进行宣扬和大力美化。总是把现存的统治秩序说成是永恒的、最美好的秩序把历史的、暂时的东西说成是永恒的东西,从而发挥意识形态在社会控制、社会动员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民主、自由的口号最符合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宣扬纯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虚假性。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成为资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一面旗帜。资产阶级往往通过民主、自由的虚假宣传掩盖其阶级统治的真实目的,把资产阶级民主标榜为“纯粹民主”与“全民民主”,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来维护自己的合法统治,构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标榜一时的“纯粹民主”事实上究竟是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民主愈发达,愈“纯粹”,阶级斗争也就愈明显99。毛泽东针对某些具有小资产阶级幻想的人对西方民主、自由的崇拜。认为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下自由太少,不如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自由多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他们标榜的纯粹民主的阶级本质,指出资产阶级民主是实现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有了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他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改造,建立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针对资产阶级思想家往往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曲解为无拘元束的自由、任性化的个人自由,崇尚无政府主义,他指出人类的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纯粹的自由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这个制度下,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必须用社会主义的纪律约束自己。

其次,批判了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自由普遍适用思想的虚假性。资产阶级思想家往往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说成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对其大力美化。同时把民主的标准绝对化、单一化,这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重要表现。其实不然,民主、自由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规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具有相对性与限制性,是建立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上的,作用是有限的,有其固定的边界与适用范围,超越其固定的边界与适用范围,就会出现民主失灵的现象。列宁指出,任何民主,和一般任何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生产关系决定的。毛泽东批判了资产阶级对民主、自由普适性的宣传,批判了某些人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迷恋。指出我们寻求的民主道路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必须把民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并探讨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模式。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原则贯穿我们的整个宪法中。反对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三权分立制度与议会制,要求在中国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正是在这种理解上,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设与改造,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等手段淡化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虚假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还在于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真实政治目的隐藏起来,让人们产生错觉,错误地认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可以略去的东西以便资产阶级更好地推行愚民政策,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因而导致有些缺乏阶级斗争思维的人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缺乏认识,完全放弃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取,犯右倾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错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打着“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终结”的旗帜让无产阶级忽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取。以便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把这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又发展了。

首先,批判了资产阶级淡化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终结思想的虚假性。黑格尔的历史终结论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想的开端,后经马克斯·韦伯、曼海姆等理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终结论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认为西方的社会思潮是普遍有效,唯一合理的社会思潮,主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两种意识形态的趋同,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代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经代表人物福山等理论家进一步系统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基础。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对于这种“和平演变”战略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装干涉共产主义行动失败后,改变了斗争策略,让新时期的阶级斗争更有隐蔽性和欺骗性。西方国家把战胜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受过西方教育的民主个人主义者身上,希望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腐蚀和渗透来影响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瓦解中国人民的斗志,让他们信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模式。接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动摇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斗争的形势变得非常复杂,毛泽东以敏锐的阶级斗争思维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要中国的年轻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要注意培育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为反“和平演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虽然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还有可能激化。断言作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还要在我国长期存在。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对的错误,就要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并根据新的历史情况,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阶级斗争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有充分认识,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虽然毛泽东在实践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瑕不掩瑜,他对阶级斗争的认识至今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

其次,批判了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宣传,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的思想。执政党在执政以后,阶级斗争的主战场转移到思想和文化领域,执政党面临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腐蚀的危险,如果麻痹大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面对新的执政考验,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树立赶考意识,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预见到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执政面临的主要危险,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对我们的思想腐蚀是新时期执政的重要任务。他指出,资产阶级的捧场会征服我们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同时,面对党的工作中心转移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在更为艰巨的任务面前,要求我们执政者在新时期必须树立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执政忧患意识,告知人民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并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乞讨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并要求共产党人坚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考试及格。

三、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有利于认清普世价值的本质。普世价值宣扬抽象人性和“全人类之爱”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重建,企图建立超越阶级性之上、不带功利色彩的全球伦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在新时期的发展,把其真实目的掩盖起来,对人民群众更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一方面,普世价值并不是真正“普世”的价值,而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与霸权性。普世价值无视价值冲突与多元化的事实企图建立一种超越一切、一切通吃的价值观念。是话语霸权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体现。另一方面,普世价值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说成人类文明的主流用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来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世界的影响,向全世界推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输出美国三权分立的自由民主模式,大搞颜色革命,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我们应以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为理论武器,认清普世价值的本质。

(二)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批判有利于防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颜色革命。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在新时期,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复杂形势,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向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通过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宣传,提升资产阶级的文化软实力,争夺文化领域里的主导权。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安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的根本。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认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伪善面具,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巩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AR,出版社,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 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 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