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对于建立、巩固和发展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根据“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的阶级这个问题先后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构成的思想。
一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虽然未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作出说明,但实际上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中占统治地位,他们坚持“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因此,没有提出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可能抗日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毛泽东对“左”倾路线领导者们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关门主义是持有不同意见的。1932年1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然引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变化。毛泽东的这个报告,遭到了中央代表团的指责,并被取消了会议主持人的资格。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毛泽东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起草的《对日战争宣言》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现在仍在继续发展”,国民党政府“对于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则尽其压迫之所能”,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工农红军和广大民众,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广大被压迫民众”,可以说是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因为他在1928年就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国民党统治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愿在三个条件下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抗日。这三个条件是: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给民众以民主权利、武装民众。这个宣言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使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统一战线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全民族意义。毛泽东对这个宣言是赞同的,在随后以他和朱德等联名发表的有关宣言中,多次重申了这三个条件。1934年6月19日,在毛泽东等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中指出:“全中国民众反日反帝的统一战线”,“全中国千千万万群众参加的民族革命战争”,“不但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且能够战胜一切帝国主义!”从前面的相关说明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里说的统一战线,同样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在内的。
二
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到1936年“五·五”通电之前,毛泽东明确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指出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某些部分参加抗日的可能性。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领导机关中的统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路线。同年1O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任务。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这个宣言指出:一切抗日反蒋的力量“都应该联合起来,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国民党而血战!一切斗争的方式,不论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军警罢岗,群众示威游行,游击战争,以至任何武装部队的反蒋战争,我们都应该用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这个宣言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改变了原中共中央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抗日反蒋的力量。
1935年12月中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毛泽东指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使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可见,毛泽东在这个报告中已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还指出,“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也不是完全统一的”,因为许多帝国主义在争夺中国,中国的地主买办阶级分为亲英美派和亲日派,所以“美国以至英国的走狗们是有可能遵照其主人的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这个分析指出了地主买办阶级的英美派走向抗日的可能性。地主买办阶级英美派的政治代表,就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即蒋介石集团。当然,地主买办阶级英美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当时尚未转向抗日,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不可能把他们包括在内。但可以说,一旦他们转向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会把他们包括在内的。
三
从1936年“五·五”通电到1937年3月初,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除汉奸之外的一切阶级。
1935年年底以后,蒋介石在继续进行反共内战的同时,也试图通过谈判的途径来解决中共问题。1936年2月以后,国共两党高层之间已通过相关人士有所接触。与此同时,蒋介石集团的抗日倾向日益明显。1936年5月5日,毛泽东和朱德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这个通电不再提“打倒卖国贼蒋介石”的口号,使用了“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蒋介石氏”的称呼,要求同国民党方面停战议和,一致抗日。这表明,中共中央实际上已开始把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及其代表的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之内。
1936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这封书信中提出:“我们愿意同你们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统一战线”,就像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两党结成的统一战线一样,“这是今日救亡图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示》指出“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同他们订立抗日的协定。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参加谈判。通过谈判斗争,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以促进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迫于全国人民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以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关于联共抗日的建议,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1937年3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统一战线是抗日的。因此,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而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正向中国侵略。“我们的统一战线是民族的。这就是说,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开汉奸在外。”毛泽东这里说的“一切阶级”,就是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因为当时全民族中是分为或包含着这些阶级的;这里所说的“只除开汉奸在外”,就是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仅不包括已经投降日寇、变为汉奸的人。毛泽东的这个谈话,进一步指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的阶级即阶级构成,从而形成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构成的思想。
可见,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构成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思想形成的过程,也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推动过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推动下,才在抗战爆发后正式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6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36.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O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1—432.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