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郭国祥 巨龙

毛泽东是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2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命题。实际上,在提出这个命题之前和之后,毛泽东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认真研究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无疑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毛泽东认为了解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之处,只有了解宣传的受众,才能有的放矢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内化于群众,以增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那中国群众有什么特点呢?由于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老百姓文化知识水平很低,生活非常贫穷,朴素的通过革命翻身做主人的愿望很强烈。所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是要启发群众觉悟,激发民众的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并争取革命胜利。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求加强调查研究,切实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思想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满足群众的需要,加强传播的针对性。毛泽东要求党的文艺工作者深人党政机关,深入工厂、农村,深入部队,主动了解、熟悉大众,“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视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民主革命时期,为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号召共产党人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宣传载体来传播革命思想。不同形式、雅俗不一的报纸、书籍、图画、标语、石刻、雕塑、民歌、舞蹈、话剧等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具。毛泽东特别重视报刊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他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报刊是组织者和鼓动者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在抗战时期,他强调:“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做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中国工人》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读《中国工人》的人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人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视传播技巧、方式和方法的运用。用通俗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群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转变,这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首先他强调大众传播语言表达形式一定要通俗,如“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红军的《时事简报》,不会写本地的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对于面向工人群众的报纸,毛泽东要求“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许多道理给工人群众听”。其次,传播方式一定要生动有趣,“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毛泽东尤其反对那种语言乏味、脱离群众的干巴巴的文风,反对传播“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等现象,要求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向人民群众、外国、古人学习语言,“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再次,传播方法一定要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注重启发式。早在1929年,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十大教授法”,即:“1.启发式(废.20·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人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讨论式。”可以说“十大教授法”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论的高度升华。

4.争论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毛泽东认为“党内有争论问题发生是党的进步,不是退步”。他善于通过人民内部争论、党内斗争来推进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撰写文章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如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有人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能性和发展前途,这是以民主、说理的方式解决军内、党内的疑惑和分歧。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全党学习、讨论、辩论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如在延安整风运动阶段,毛泽东号召党内尤其是高层共同研究中共党史,通过学习、讨论和辩论,认真总结党内历史经验,来清除教条主义错误,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党内形成思想共识。第三种方式是以运动方式进行党内思想斗争,清除党内错误思想观念和作风,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如延安整风运动。在这类运动中,以中央号召,在全党中形成整风氛围,通过集中学习党中央下发的文章和材料,对比自己的言行,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思想斗争,形成政治和舆论压力氛围,使参与者自觉转变思想观念,进而推进正确思想观念的传播。

党外斗争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在大革命时期,一些反动文人和土豪劣绅污蔑农民运动为“痞子运动”并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调查研究所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驳斥了这种荒唐的论调,指出农民运动“好得很”,是“革命先锋”的正义的反封建的运动。当抗日战争爆发,“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之时,毛泽东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断言中国一定会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面对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图谋和国际权威人士“革命到此为止”的建议,毛泽东运用通俗的语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向人们解说“痛打落水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

5.“种牛痘”、增强群众对错误思想的免疫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毛泽东是卓越的辩证法大师。他认为真理只有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发展,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鉴别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一定要允许非马克思主义反面教员的存在,要让人民群众在大是大非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让大众“种牛痘”,增强免疫力。毛泽东认为要通过《参考消息》等刊登境外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包括一些骂我们的反动言论,并扩大发行,以“种牛痘”。1957年毛泽东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使党内外较大范围的群众都能看到。毛泽东指出“目的就是要把毒草,把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底细,摆在我们同志面前,摆在人民群众和民主人士面前,让他们受到锻炼”;“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一种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了免疫力。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思想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一定要从传播对象情况出发,按照各群体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传播。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初期,群众整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强调通俗化,把大众化等同于通俗化是没有问题的。实践也证明,只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生动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转变,才有可能把科学理论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但是在群众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传播载体日益丰富,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分层多样化的今天,把大众化等同于通俗化就不那么恰当了。毫无疑问,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形式之一,但大众化的内涵更宽广,普及是大众化,提高也是大众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要根据群体特点进行分众化、小众化传播。分众化、小众化不是否定大众化,它们是手段,是为了让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社会阶层都能够接受、掌握马克思主义,因此它们是更高意义上的大众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这些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就必须按照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地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让他们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从时代需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传播重点,其内容一定要与特定时代使命相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重点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唯物史观,二是社会主义,三是阶级斗争,这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使命紧密相关。唯物史观正确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使人们懂得了解决“问题”必须有科学“主义”指导的社会的根本改造。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让人们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南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畅想。阶级斗争理论则直接指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力量和革命的动力。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着意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凝聚各种力量同心同德共同推进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一定要重视“和谐”、“宽容”、民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念的灌输,一定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教育广大的干部群众。

3.通过答疑解惑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多变,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色彩斑斓的状态,思想文化领域充满了探索、试验、冲突、竞争,这既给中国文化开辟出一条多样化的发展之路,但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受到挑战。面对各种社会思潮,人们感到疑惑,渴望有科学的理论帮助他们认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样,答疑解惑就显得尤为重要。答疑解惑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理论阐释、宣传,实地参观、访问、考察,相互交流学习,群众与领导对话,报纸、电台的群众来信解答,评论员点评,新闻发布制度等等。理论阐释、宣传是答疑解惑的关键,它不单是一个理论普及的问题,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理论创新工作。从理论层面回答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消极地迎合群众,而是要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让人们透过现象,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掌握和引导群众的过程,同时又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途径。

4.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不是要人民群众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人民感同身受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形象化的电影、电视、戏曲、诗歌、歌曲、小说、散文等多种载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浅显化。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传媒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推进传播手段的创新。现代传媒手段特别是网络媒介,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数字网络载体,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立体互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代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