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若于思考
韩振峰

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讲到加强党的建设问题时,反复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始终坚持毛泽东为我们党概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弘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真正成为受广大群众真心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求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少数个人或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在对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问题上的根本区别。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毛泽东回答得十分干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是毛泽东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长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从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英雄豪杰创造历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则与之根本对立,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观点出发,科学地分析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显著特色。毛泽东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完全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就是由于坚持了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它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集中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的联系。

当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世界无产阶级就可能还在黑暗中徘徊;在我国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从危难中挽救中国革命,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也可能还在黑暗中徘徊更长时间。群众如果没有领袖,就会陷入自发、涣散和“群龙无首”的状态。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领袖和任何杰出人物也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并不是群众之外的超人,离开了人民群众,也就无所谓革命领袖。任何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作用都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真正的领袖都是在群众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涌现、成长和推举出来的,领袖只有代表群众利益和要求,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领袖为自己的政党所制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如果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这一点,那就一定会到处碰钉子。”任何杰出人物如果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就必然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如果没有亿万人民群众自觉的积极行动,再高明的领袖人物,再正确的思想、理论、纲领,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归根结底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立和提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一直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1929年9月由周恩来组织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红军开展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的要求。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更加趋于完备和成熟。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仅是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遇事同群众商量,向群众请教的过程,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领导者的头脑就如同一个加工厂,其思维好比从群众中来的原材料,没有从群众中得来的好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即制定不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计划等。领导者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集中群众的意见,经过分析、综合和加工创作,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从认识到实践,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即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和得到发展的过程。因为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正确的思想、理论,并用它去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从群众的实践中集中起来的认识,以及根据这种认识作出的决策,制定出来的方针、政策、计划要发挥实际效力,就必须再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并且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证明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同样永无止境。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正是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中,才能使领导和群众的智慧相互结合,共同提高,从而使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由此看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次比一次高级的无限循环,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先锋队只是整个工人阶级中的一小部分,而工人阶级又是全体人民群众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只有先锋队而没有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事业都不可能成功。

当年,革命导师列宁就曾明确地说过:“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929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念叨“争取群众”,保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革命精神。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进而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步步胜利。比如在抗战争中,我们党一开始就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结成抗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人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这是对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最精辟的论述。

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反复告诫我们:什么时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相反,什么时候脱离了人民群众、疏远了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就会发生曲折甚至被葬送。

四、执政党必须切实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由于长期处于艰苦险恶的环境之中,离开人民群众的保护和支持就寸步难行。但是,当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开始变得更加重要,能不能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成为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大问题。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谆谆告诫全党:“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1957年7月,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为什么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反而容易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上的党政职能不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官本位”意识的影响等等,都非常容易导致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实践证明,当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不迅速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很可能形成党与人民群众的对立,“为人民服务”的党就有可能失去人民的信任,甚至被人民所抛弃。前苏联共产党垮台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为此,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更加注重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下功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把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思想,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自觉地把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优良作风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摆正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

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正确的前提。要想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摆正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1955年7月,毛泽东指出,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首先是工农基本群众的多数,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必须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对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道理,只要在工作中牢记,注意在每个工作环节上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地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反之,就必然被群众所抛弃。

(二)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念,自觉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任何党和国家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对于党和人民群众的这种关系,我们党的广大党员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摆得正的,在开展对敌斗争中真正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也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了执政党,许多党员也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开始行使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由于形势和地位变了,个别同志的思想作风开始变了,有的人甚至丢掉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地位,损坏了党在群众中的光辉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损失。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三)必须牢固树立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点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虽然成为执政党了,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忠实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够赢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工作实践中,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正确地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密切的血肉联系,自觉做到不脱离群众。

(五)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

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根本对立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执政党更容易犯官僚主义毛病的实际情况,反复提出必须坚决克服和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他指出:“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他号召全党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要破除官气,要扫掉官气”。官僚主义作风虽然只反映在少数人身上,但其危害性是极大的,它严重地影响和破坏着我们党与群众的关系,降低了党的威信,消弱了党的战斗力。因此,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认清官僚主义的危害性,以实际行动与官僚主义作风划清界限,自觉抵制和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作风。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