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学者们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现状作大致梳理与评议,同时还就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的学术生长点。
一、研究的整体概况
毛泽东思想研究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相关各类文章著述一向纷繁浩渺,难以胜计。学者们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艺思想、教育思想、军事思想和外交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之比较的是,毛泽东的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和沉寂。此种局面,直至2O世纪8O年代中期才逐渐改观。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功过及历史地位。在此种时代背景之下,学术界开始关注毛泽东与历史学这一课题,陆陆续续出版的相关著作有十多部,主要有: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合著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张贻玖的《毛泽东读史》、李锐的《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黄丽镛的《毛泽东读古书实录》、陈晋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王子今的《毛泽东与中国史学》、赵以武的《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冷成金的《毛泽东读史有学问》以及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注集》、《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不过,在这些著作中大部分都是侧重从某一方面,如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评点历史等方面来探讨毛泽东的史学思想,并没有作立体式扫描与系统研究。
至于公开发表的论文,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目前能搜集到的是七八十篇,这些论文全面涉及了毛泽东史学理论的问题,对毛泽东的历史论、史学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大部分仍属于个案研究。
学位论文也有所突破,主要有:赵晖的博士论文《毛泽东史学思想》、李罩的硕士论文《基于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看其历史观》、胡瑞霞的硕士论文《毛泽东对白皮书的评论及其中国近代史观》、马永梅的硕士论文《论文献资料与毛泽东研究》,等等。
出版的部分通史性或断代史性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对毛泽东史学思想也作了论述。比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贾东海和郭卿友主编的《史学概论》、杨翼骧的《中国史学史讲义》、吴怀祺主编的《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汪征鲁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程》都对毛泽东的史学思想以及他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予以了总结。
二、研究的学术回顾
关于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历程,我们大致可分三个历史时期作一回顾性的系统梳理。大体上,从2O世纪8O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2O世纪9O时代,21世纪以来至今,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三个阶段。尽管这三个阶段脉络各有不同,起支配作用的力量相异,且各有中心话题,但“思想淡出、学术凸显”则构成了近三十年来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演变的总体趋势。
第一时期,2O世纪80年代中期至8O年代末,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第二次科学概括,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做出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为此后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开拓了道路。自此,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步人开拓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大量有关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材料的披露,为学者认识评价毛泽东史学思想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特别是198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选集》(第1~4卷),这些成为学者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基点。较早对毛泽东史学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的著作是1986年出版的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合著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该书虽然主要介绍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但里面包含着许多关于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思想,触及到了毛泽东史学思想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而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不多,仅有的几篇论文主要是对毛泽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由于是研究的起步阶段,自然会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主要的问题是在历史的分析和叙述上,学术视野偏窄,研究方法单一,重复研究较多,且意识形态较浓,这也就决定了这些研究基本上属于总论性的研究,专题性的细化研究非常少。
第二时期,2O世纪90时代,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勃兴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实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发展向着更为深入、更为全面、更为专门化的方向迈进,学者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研究也日趋细化和深化,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不仅是论文的成倍增多,而且出版了十余部著作。第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不断推进,学术界不仅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的历史根源、现实基础、演进历程、基本内涵等做了深入的剖析,而且还从其历史影响、学术地位、方法价值、缺憾不足等方面做了广泛的探讨。第三,研究阵地不断扩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全国性和各省市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加上一些科研机构创办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论坛》等刊物,因而研究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甚至研究人员逐渐由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学者,扩展到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学者。这样,使得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研究多了个视角,多了个层面,进而扩大了研究范围,深化了研究内容。第四,有关毛泽东生平、思想的文献史料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毛泽东文集》8卷本、《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以及《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编辑纪实》等文献史料的出版,为进一步研究毛泽东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走出过去过分单一的革命化,开始显现学术性,这也表明在历史研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减弱,而学术话语逐渐成为本位。
第三时期,21世纪以来至今,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成熟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史学思潮的更替、史学观念的变迁和史学方法的创新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领域,学术界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尤其是在方法论上秉持多元取向,既着力于范式的构建,又注意研究方法系统的总结,并在某些方面特别注重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进行单方面或综合性的研究,为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变革动力,开辟了研究的新路向,无疑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日趋成熟,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引进了更多新颖多样的研究方法。学者们力求引进计量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使研究获得新的突破。比如,苏芸、司徒杰的论文《论毛泽东战事诗词的史学价值和艺术特色》,采用了计量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分析了毛泽东战事诗词的史学价值。第二,出现了对毛泽东史学思想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对毛泽东史学思想某个部分和某个侧面的研究,总体上显得零散而不完整,细碎而不系统。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将毛泽东史学思想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形成整体性的研究。应该说,赵晖的博士论文《毛泽东史学思想》从整体上,多层次、多角度、全景式地研究了毛泽东史学思想,代表了当前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较高水平。第三,推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硕士、博士的论文选择以毛泽东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这一方面固然显示出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强大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硕士、博士论文以个案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推进了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向纵深发展。
由此可见,史学研究的变迁与社会历史本身的变迁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人们怎样创造历史,一般来说,人们就会怎样叙述和研究历史。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也同样如此。
三、研究的重要成果
(一)关于毛泽东史学思想渊源的探析
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根源是探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理应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大部分学者认为毛泽东史学思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毛泽东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倾毕生心血关注中国传统史学的学人,读古史,考遗迹,是他自幼养成的习惯。毛泽东涉猎广泛,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都是他阅读的对象。尤其是对中国古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难看出,毛泽东通过四种途径吸收了传统史学的精华:第一,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史学启蒙;第二:,韶山当地史学文化的熏染;第三,得益于古迹野史、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的实地考察;第四,对传统史书的酷爱。所以,毛泽东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扬弃。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之前的历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他勇于与时俱进,做自我反省,又加上他对马克思的学说发生浓厚的兴趣,先后阅读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促进了他的思想迅速向唯物史观转变。1920年底,他在致蔡和森的信中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至此,毛泽东在思想中正式认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从这以后,唯物史观成为了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他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许多科学的论断,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除前面两个主要的来源外,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史学思想还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启迪,特别是新文化思潮中科学与民主的激励,以及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他的影响。还有学者强调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和创造了史学思想。也就是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实践基础。
(二)关于毛泽东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史学关系的梳理
既然中国传统史学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那么,学者们进一步厘清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史学的态度,以及毛泽东从中国传统史学中继承或者批判了什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这样会深化人们对毛泽东史学思想的内涵和他某些政治选择的内在原因的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史学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即: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总的理论原则指导下,批判地承继和总结。毛泽东说:“学习我们的文化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又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该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些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阅读卷帙浩瀚的中国古史所得出来的基本经验。有学者则具体分析了毛泽东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总结出“充分利用、分类整理、科学观点,是提出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要求;这三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而最终的目的还是充分利用。充分利用,不仅着眼于现在,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前途。”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毛泽东对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空前的。有学者指出,毛泽东主要兼收并蓄了“通古今之变”的贯通思想、“以古为镜”的史鉴思想、“读史必重近世”的厚今薄古思想和“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思想。也有学者从晚年的毛泽东着手,研究了晚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关系,认为他吸收了古人居安思危的思想、古人施仁政的主张以及古人的一些优良作风。
毛泽东说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毛泽东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落后的传统意识的彻底摒弃,有学者归纳了毛泽东历史批判精神有批判中国古代及近代传统意义的“大同”社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忠君”作为“爱国”的思想意识形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君王造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强烈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关于毛泽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贡献的评价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与毛泽东在政治、思想上的指导分不开的,毛泽东丰富精湛的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毛泽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壮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贡献。
一是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向来重视史学工作,具体表现为:重视史学工作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重视史学工作对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作用,重视史学工作和端正学风的关系问题,重视史学工作的重点和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亲自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使他们明白史学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一些学者考察了毛泽东与何干之、范文澜、吕振羽、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吴晗、周谷城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交往,认为毛泽东在政治、思想上的指导,对他们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二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有学者认为其内容涵盖了关于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关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关于对待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及其历史理论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如刘少奇在中共七大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所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社会与中国革命的理论与政策”;是“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全部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毛泽东“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四、研究的发展趋势
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尽管取得不少的成果,但当我们回溯、检讨它的发展历程时,还是会发现有一些问题被忽视,或者是研究力度还不够,没有挖掘出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仍有进一步加强、深化、拓展的空间。
第一,大胆吸收国外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进一步发掘毛泽东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继续发挥的东西。尤其是要突破原有的以唯物史观的几大原理来研究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模式,按照史学理论学科固有的学理来研究毛泽东的史学思想。
第二,系统反思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缺陷。虽然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毛泽东史学思想的不足,有些还做了较深层次的反思,但总体上看反思不够。实际上,毛泽东史学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些时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吸取这些教训促进新时期历史的繁荣并为现实服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三,积极开展毛泽东与同一时代的革命家、思想家的史学思想的横向比较,可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瞿秋白、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的史学思想作比较,亦可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史学思想作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共性与特性,有利于把握他们之间的思想发展脉络和精神实质,从而侧面地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所以,这种横向的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四,开拓研究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史学思想。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史学思想研究相当欠缺。如能对其研究,一方面能看出毛泽东史学思想演进的路径;另一方面,也能让毛泽东的史学思想更加丰满,更加完整。
第五,大力加强对当代毛泽东研究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进一步推进当代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升华和深化毛泽东的史学思想研究离不开对第一手文本资料的占有,今后的毛泽东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将为深化和拓展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
总之,毛泽东史学思想研究历经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在学术界仍然具有较强的学术魅力和学术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晖:《毛泽东史学思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李翬:《基于毛泽东点评历史人物看其历史观》,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胡瑞霞:《毛泽东对白皮书的评论及其中国近代史观》,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4]马永梅:《论文献资料与毛泽东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5]苏芸、司徒杰:《论毛泽东战事诗词的史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学理论》2010年第18期。
[6]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7]谢俊、欧阳康;《毛泽东史学思想渊源探析》,《社科纵横》2008年第2期。
[8]赵晖:《毛泽东史学思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99页。
[1O]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66页。
[11]毛佩琦:《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12]李帆:《晚年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史学》,《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
[13]李景国、颜珂:《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理论》2008年第1期。
[14]白寿彝:《史学概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33—236页。
[15]洪认清:《中国史学思想史》(近代后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53—256页。
[16]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228页。
[17]李新达:《毛泽东与史学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18]洪认清:《中国史学思想史》(近代后卷),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64—272页。
[19]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