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这么一个人,虽然他并不是毛泽东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毛泽东却发自内心而又不无感慨地说:“他是我真正的老师”!这个人,就是李大钊。
一、“赶考”路上毛泽东深情回忆李大钊
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1949年3月的一天。那一天,怀着即将迎来中国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巨大喜悦的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人员行进在从西柏坡赶往北平(北京)的路上。途中,毛泽东愉快地对周恩来讲:“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当队伍快到北平时,毛泽东远远地看到古都城垣,心中泛起了对3O年前往事的回忆,他说:“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可惜呀,他已经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在哪里呢!”
毛泽东此行一定是万千感慨,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为了这个胜利,党和人民付出了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就连毛泽东本人,也有5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这时的毛泽东想得更多的一定会是建立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因为流血牺牲为的就是这一天。可是,他为什么会在充盈心间的种种思绪里如此深情地想起李大钊?毛泽东与李大钊又是有着怎样的一段师生交往和情谊呢?这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二、第一次赴京毛泽东幸遇李大钊
1918年夏,走过多年坎坷求学之路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毕业两个多月后,为了解决继续求学的问题,他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组织了一批青年,准备赴法实行勤工俭学。随后,毛泽东和二十多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到达北平。
初来北平,年轻的毛泽东又平添了几分茫然。他自己后来曾回忆说:“北平的生活费用对我来说太高了。我是借朋友的钱来到首都的,到了以后,非马上找工作不行。”幸运的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曾从师的著名教授杨昌济,此时已经调到北平大学任教。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杨昌济先生的人品和学识都给了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被毛泽东称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毛泽东找到杨昌济,直截了当地和先生谈了自己的想法。在杨昌济先生的引荐下,毛泽东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李大钊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就感觉这位操着浓重地方口音的高个子青年言谈中充满民族情怀,知识很丰富,对当下时局也有很多独到见解。李大钊想,得帮帮这个爱学习、喜思考而生活没有着落的有为青年。于是,李大钊“利用职权”,安排毛泽东担任书记(即图书馆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这时的李大钊其实比毛泽东也就年长四岁,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同龄人,不过李大钊这时已经脱颖而出于学界,并被尊称为“守常先生”(李大钊字守常)。李大钊虽然很忙,但对毛泽东这个“出身卑微”、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表现出极大的热心,不仅有问必答,而且经常主动找到毛泽东,向他推荐新书、介绍一些在各个领域术有专攻的名师。
毛泽东首次来北平,停留了大约半年时间,其中和李大钊共事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毛泽东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了思想升华,对他成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勤奋敬业、谦虚好学,毛泽东深得李大钊器重。这一时期,李大钊倾心研究、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nevism的胜利》和《新纪元》等脍炙人口的文章,以饱满的热情把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于中国思想界。毛泽东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经常向李大钊请教,和李大钊一起分析、讨论问题,而这些问题,自然主要也是围绕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方面。这段经历,对毛泽东较为迅速地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起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毛泽东曾经这样说:“没有中国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怎么会有共产党呢?事实上,那时候李大钊他们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那时候的报纸、刊物、书籍都在……实实在在,有书为证。”这段话,正是毛泽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当时的北大图书馆和李大钊的实际工作情况的回忆和说明。
三、赴北平请愿毛泽东又见李大钊
1919年4月,操劳一生的母亲病重,毛泽东闻讯后急忙回到湖南。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一边安排好家里的事务,一边在湖南参加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毛泽东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此后,毛泽东还把他的主张付诸实践,作为领导者和领头人组织、发动了驱逐极端仇视革命运动的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l2月底,毛泽东组织请愿团到了北平。毛泽东到北平后,十分热切地去看望了仍在北京大学工作的李大钊,而李大钊也十分高兴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绍正在筹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许多共产主义文献和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希望毛泽东好好研读。李大钊还同毛泽东商谈了关于组织青年学生去俄国勤工俭学的有关事宜。随后的几天,李大钊还介绍毛泽东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在李大钊的热心引荐下,毛泽东有幸结交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刚刚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一些发起人如邓中夏、高君宇等。
“两次赴北平”,这段历史对毛泽东来讲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毛泽东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平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两次赴北平,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帮助和引导下,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在毛泽东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是极具关键意义的转折和飞跃。
对于已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迅即把自己融于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的毛泽东,李大钊还以极大的热情悉心指导与帮助。1920年4月,毛泽东离开北大回到湖南。8月,毛泽东在长沙发起成立留俄勤工俭学团,组成湖南“留俄运动之先锋队”,又与何叔衡等人组织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并在李大钊的鼎力援助下创办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文化书社。书社于8月2日在长沙成立,营业初期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大钊又一次向毛泽东伸出了援助之手。长沙文化书社所销售的书籍中,有北京大学丛书和新潮丛书,以及非丛书的书籍约五十多种,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部,而且是由李大钊出面“为信用介绍”,采取“免去押金”的办法。
四、李大钊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
在随后的岁月里,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曾和李大钊有过一段更加密切的交往和合作: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会议上,为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共同努力。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两人配合默契,使反对国共合作的提案被轻易否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1月,毛泽东出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李大钊对此极为赞赏,并在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实际上,毛泽东在建党初期由倾心二人运动而转向重点开展农民运动,应该说与李大钊对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毛泽东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李大钊就把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目光盯向了农村。他在1919年2月发表的《青年与农村》一文中,热切地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帮助农民求解放。李大钊在1925年发表的《土地与农民》一文,更是深刻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平均地权的运动、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耕地农有”的主张,指出了农民的要求以及如何在农村工作。这些文章对于毛泽东后来高度重视农民问题、倾心农民运动并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与道路,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应该说,毛泽东对“农民问题乃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个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和杰出贡献,与建党初期李大钊的引导和启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李大钊的思想和见地不仅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人生道路,而且对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深深的影响和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 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M].人民出版社,1979.
[4]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5] 李大钊[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6] 斯诺文集(二)[M].日.新华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