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是一座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名校,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张国基等求学过的母校,也是朱意、张试、何绍基、徐特立、杨昌济、谢觉载、田汉、李达等从教过的地方,曾国藩、左宗棠、黄兴、陈天华曾藏修于此。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此求学、工作长达八年,毛泽东珍贵的学习档案在湖南第一师范。
一、毛泽东其人
一代伟人毛泽东(1893-1976),母亲为了好养这个孩子,把他“寄”给后山的石头,所以,又名“石山伢子”。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军事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1913年春至1918年夏,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1920年春至1922年冬任湖南一师附小主事兼师范部国文教员。
二、毛泽东的求学过程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个搞商业的,家境比较富有。所以,毛顺生希望儿子毛泽东多读书,以经商为业。于是,父亲让毛泽东读过六年的私塾。毛泽东懂事后,自己先后报考过多所学校,如:报考过制造肥皂的学校,想做一个肥皂制造家,毛泽东认为这样可以利国利民;其后毛泽东又报考政法学堂,想做一名法官;再后来报考过商业学校,准备做一个能够建设国家的经济学家;之后还报考过高级商业学校,想做一个商业专家(只呆了三个月);报考过湖南高等中学校(省立一中),在校学习了六个月,自己觉得该校课程有限,且校规也使人反感,自己提出退学。在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要不是因为学校的课程简单而退学,要不是因为课程有限而另外择校。最终,毛泽东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3年春,那年毛泽东20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2月,第四师范与第一师范学校合并),编在预科第三班,后转入本科第一部第八班学习(一年级共有第6、7、8、9、10,五个班级),当时的师范教育是五年制,第一师范是秋季始业。直到1918年6月毕业12。毛泽东在这所学校一共渎了5年半书。在这些学习经历中,学习最长的就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以,毛泽东在学习期间的档案数在湖南第一师范最多。
三、在一师范学习期间的毛泽东
毛泽东在第一次离家求学时,就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的内容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年少时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有了远大理想做支撑的毛泽东,在学习中十分刻苦。在一师范学习当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课程上,且养成了做笔记、写心得的读书习惯,就1913年10—12月,毛泽东听课时记下了万余字的《讲堂录》,涉及的科目有哲学、史地、古诗文、教理等,特别是对名人治学及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行记录较多。最可惜的是这些最珍贵的《讲堂录》,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其族人害怕受到牵连而销毁了,只剩下唯一的一本《讲堂录》了。毛泽东的学习档案在第一师范保存最多,也是比较详细的,但早在2O世纪初期被中央历史档案馆征收了。
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与同学有个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间问题,不谈家庭琐事,关心和谈论的应该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目。毛泽东认为要改造国家社会,必须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也就是探索真理,为实现真理而斗争。他说青年人必须“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生活节俭,生活的费用有三分之二用在订报纸、买杂志上。他的衣服穿得褪了色,破了洞,也舍不得扔掉,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他的土布套被棉花又旧又硬。毛泽东在他的《讲堂录》中记录云:“乐利者也,人所其也,惟圣人不喜躯壳之乐利(即世俗之乐利),而喜精神之乐利,故日饭蔬食饮水,曲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良师栽培
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得到了老师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德高望重的教育与培养,对他影响较大。从毛泽东作的《讲堂录》的内容,就知道了,讲堂录的内容与先生杨昌济有著述内容大体相同,应是听“修身课”的笔记。《讲堂录》广博深邃,它包含了毛泽东世界观方面、人生观方面、思想作风和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先生们言传身教,使毛泽东具备了综合的能力,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更坚定的目标。在对斯诺的回忆中说:“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他鼓励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可以说,学师范的五年半时间,是毛泽东一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不仅使毛泽东的文化科学知识得到长足的进步,政治思想得到了相当的提高。”同时,也使毛泽东在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师的五年学习期间,毛泽东对自己严格要求,发奋学习、坚持锻炼、追求革命真理,立志为改造国家与社会,从各个方面做好了献身革命的准备。
一师是毛泽东学习、工作、早年生活最长的地方,为一师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毛泽东在一师这所学校里获得了许多知识,得到很好的锻炼,早在1936年毛泽东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当时如是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时获得了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1950年毛泽东在与周世钊的谈话中如是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所好学校”。
从毛泽东的学习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学习态度,以及做事做人的风格。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的珍贵档案,对我们全面地学习研究毛泽东的伟大一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新世纪的今灭,无论我们做什么,学习也好、工作也罢,生活等,毛泽东足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永远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孙海林,葛毒诚.湖南第一师范名人谱[M].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3.
[2] 章旺.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3]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
[5] 孙海林,等.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 高菊村.青年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 孙海林,等.教育家的摇篮——湖南第一师范[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