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袖之一。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他十分重视中国革命理论探索与宣传教育,对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罗亦农对中国革命的理论探索
(一)国民革命非无产阶级去指导不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但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直到1925年1月中共四大的召开,才首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而这一正确决策并未真正贯彻到实践之中,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1924年,远在莫斯科的罗亦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还很幼稚的,无产阶级革命还不可能,所以非连[联]合国民党不可”,但“共产党的革命主要的力量是无产阶级”。1925年1月他继而提出,“殖民地的国民革命非无产阶级去指导不可”,在中国“担负国民革命的只有无产阶级,故中国共产党要积极指导国民党”。回国后,罗亦农继续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他在《“五一”纪念与农民》一文中指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在重重压迫之下,革命性要比当时所有一切阶级都要高,“所以,在资产阶级性的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尚站在指导的地位”,且“只有工人才能负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指挥责任”。1926年10月,以统治上海的直系军阀孙传芳在江西战事失利,原投靠孙传芳的浙江军阀夏超宣布独立为契机,中共上海区委联合国民党举行了一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希望推倒孙传芳在上海的残余势力而建立市民自治的政府,但因受到党内陈独秀放弃革命领导权思想的影响及其他多种原因而导致起义失败。为此,罗亦农在10月26日中共上海区委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指出,在暴动时,上海民众中的工人阶级是“最先主动暴动的主力军”,从中深切认识到上海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幼稚,更认识到资产阶级是不能做革命主力的,而国民党终是“卖[买]空卖空的”,所以,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同志们不要消极,在失败的经验中积极准备二次暴动。同年l1月,罗亦农在中共上海区委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中分析了全国政治军事现状,上海民众想要得到上海,就必须进行民众暴动,并指出:我们是工人的领导者,工人是广大民众的领导者,尤其是去年我们领导的五卅运动,确定了以后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也必须由工人来领导。1927年2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但还是因为没有夺取革命的领导权等多重原因而失败。罗亦农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积极总结,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同年3月,在周恩来、罗亦农等人的领导下,第三次起义最终取得胜利,并成立了上海临时市政府。总之,罗亦农对前两次起义失败的经验总结,鼓舞了上海工人的士气,奠定了第三次上海工人起义胜利的理论基础,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二)无产阶级完成历史使命必须组成工农联盟
1925年1月,中共四大确立了工农联盟。而l924年罗亦农便于“四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应组织工农,预备革命的基础。”罗亦农认为,“工农联合这个主张,本来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者当资本主义发生动摇时,具体的分析革命的力量应有的结果”。根据马列主义相关理论,又有俄国工农联盟的具体实践形式,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工农联盟也是中国革命成功和维持革命胜利的保障的重要思想。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农民遭受种种压迫,但因客观环境的限制,不能领导革命,“贫苦的农民群众要想解放自己”,只有与最革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忠实地辅助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得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而作为革命主要的力量与指导地位的无产阶级,“要完成他历史的使命,是非拉拢农民群众不可”。
(三)强调武装斗争,提出早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一文,主张国民党现时应放弃军事行动、放弃广州,致全力于宣传组织训练群众及肃清内部工作,接着党内许多同志均有类似文章发表。罗亦农代表中共旅莫支部给中共中央递交了意见报告,提出:我们应站在世界革命发展的观点上去分析现时国际的形势,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行动政策,客观看待国民党联合军阀夺取政权能否成功的问题,主张宣传与组织训练群众,利用军事行动局部取得政权的现实机会,去扩大宣传与组织训练的工作,组织自己的武装。1926年9月,北伐军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北伐战争的对象转向统治着上海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根据这一形势的变化发展,罗亦农向上海区委主席团提出:“上海地方非有一次民众暴动不可。”这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最初提议。在领导和组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实践中,罗亦农认识到起义的胜利需要有工人自己的武装力量,要保护起义的胜利果实,也必须依靠有力的工人武装力量,这样上海工人的政治地位与一切行动才有保障,而共产党也跟随有力。同时,他对武装暴动时机、准备、组织、宣传等各方面的工作认识都有了极大提高,深切认识到不能过高估量资产阶级的力量,要依靠上海无产阶级及广大群众的力量发动革命,为往后我党独立领导武装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海工人起义胜利果实被窃,革命走向低潮。罗亦农认识到:只有继续努力,实行准备武装暴动、发展及训练同志等策略,继续斗争,夺取政权,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罗亦农在1927年9月10日的《中共湖北省委政治报告》中提到,已派出几百人至乡下工作,为农运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鄂南、鄂西、鄂中、襄枣四区已成立特委,主要的工作是土地革命,实行杀土豪劣绅、抗租抗税、没收地主土地等。同年10月1日,罗亦农为中共中央起草文件《中共中央对于长江局的任务决议案》,指出长江局的第一个最大任务就是要坚决发展土地革命,若两湖的土地革命一时没有发展到最大限度,则实行游击战争的策略;第二大任务就是发展所辖范围内的职工运动,要发展经济斗争,建立秘密工会与工农革命夺取政权的宣传。同年10月,罗亦农为中共湖北省委起草的文件《中共湖北省委工作计划决议案》中又提出:党首先要发展农民运动,以完成土地革命。在这个前景下,省委可采用游击斗争方式,实行杀土豪劣绅、抗租抗税等,大力进行土地革命的宣传与鼓动。但在可以攻城或占据数县的地方,省委要坚决领导广大农民攻城或占据某几个县作为农民革命的根据地,发展各地的运动。而依据当时的形势,罗亦农还提醒省委要特别注意公安一带的农民暴动,要创造一个独立割据的局面。10月29日,罗亦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起草的文件《长江局最近政治决议案》强调:目前不是总暴动的时期,要积极发展土地革命,实行与扩大游击战争。同年12月,共青团长江局书记刘昌群与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韩光汉联名向党中央控告罗亦农和中共湖北省委犯了极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罗亦农被停职。围绕湖北党内武汉暴动问题的争论,中共中央组织中央湖北特别委员会主持召开了湖北省委扩大会议,罗亦农递交了书面报告,重申了他的观点:根据当前的客观形势,不能马上举行总的暴动,要大力发展游击战争,发展农民暴动的局面,建立工农革命军,建立群众组织的新形式的政权机关,在这之后,才能举行总的夺取政权的暴动。
(四)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争取革命力量
由于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这需要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争取革命胜利。对于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罗亦农有其见解。1924年在莫斯科学习时,罗亦农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必须联合国民党,尤其是国民党左派。1926年7月,罗亦农在中共上海区委特别扩大会议上作了《目前政治现状及民族革命运动的前途》的报告,他指出:上海五卅运动之后,有不少中小商人起来革命,反对捐税,我们要认清这只是他们无组织的革命表现。另外,大学教授中也有部分人表示革命,我们要抓住这部分力量。但切勿将小资产阶级作为领导革命的主力。而中小资产阶级容易接近大资产阶级,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民主要求,去影响、夺取中小资产阶级力量,不然就会危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对于国民党的政策应该由混合到联合,“一方面C.P.要独立自己政治主张,要确立在工人阶级的势力,二方面要组织小资产阶级,夺取小资产阶级,形成左派,影响改良派,就是积极形成左派,联络中派,打到右派”。
二、罗亦农关于中国革命的宣传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罗亦农在莫斯科留学时曾担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1923年他还留校当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授。他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关注国内动态,不断加强支部成员与学员的教育工作,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924年7月,罗亦农邀请林伟民为支部成员介绍了中国海员罢工的情况。同年8月,他在中共旅莫支部第二次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留学俄国的目的是“要学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换言之,即学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非把这种方法应用起来,实行起来不可”。他还强调,“团员个个均须注意时事问题,尤其是中国的”。10月30日,罗亦农邀请李大钊给支部成员作了《中国的事变和本团的训练》的报告,自己就国内形势作了报告,号召反对消极、不活动,整天手拿书本的不良倾向。12月,在中共旅莫支部召开的第八次大会上,罗亦农再次强调研究工作要注重事实,特别要注重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具体事实的分析和处置。回国后,罗亦农也经常深入实地调查,做演讲,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组织工农运动,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行动策略。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旅俄期间,罗亦农通过作报告、谈话等方式,帮助学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革命信念。1924年8月,罗亦农在中共旅莫支部第二次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留学俄国的目的,“是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经验)及训练自己成为忠实死干、以革命为职业的共产主义者”。为此,“个个团员均须积极的参加团体的工作,努力自觉的训练自己,诚诚实实的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最近的将来引导和训练未来的新同志,在比较远的将来去担负革命的责任”。1925年12月,罗亦农任上海区委书记后,在当时的区委机关内先后办了五、六期各基层党团组织及工会负责人训练班,每期参加训练的约二十余人,时间一个月,每周利用下午或晚间集中两到三次,由罗亦农亲自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当前的局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此外,罗亦农还经常到上海总工会及下属工会、上海大学、上海学联等单位讲演,为这些单位的党团员解决思想问题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1926年10月9日,罗亦农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同志座谈,要求此去的同志要好好用功学习,回来做好革命实际工作。
(三)重视党校工作,培养革命人才
1925年5月,罗亦农在广州主持粤区党校工作。同年10月在北京主持北方区委党校工作,与李大钊等共同拟定了党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并为学员讲授了政治经济学常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革命史等课程,虽然办校时间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不少重要人才。1926年,罗亦农提出在上海要通过出版宣传大纲、各级办党校、出版党报等方式来提高党员的文化程度,以培养革命需要的人才。
(四)注重深入群众开展革命宣传工作
罗亦农十分注重群众力量,认为革命宣传工作一定要深入群众。如1925年4—5月,罗亦农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系列工作,在此期间,他撰写发表了《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五一”纪念与农民》《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始末》等文章,广泛宣传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和工农联盟的思想。1926年5月30日,上海举行了五卅周年纪念活动,6月2日,罗亦农在中共上海区委全体会议上对纪念活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了问题。他提出:要重视联合战线,提出市民运动的纲领,促进所有上海市民参与革命斗争;要在工人运动中吸收人才,发展组织,并整顿组织;要深入上海群众,推销中央出版物(如《向导》),随时发不定期的小册子及传单,不断提高党员文化程度;要将工会群众化;要重视发展学生运动,发展青年团体,要注意学生运动分裂,又要群众化;要督促国民党左派积极工作。同年9月25日,罗亦农在上海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关于全国政治状况和今后党的责任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今后党做市民运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一切运动,都要深入群众,否则一切工作无从做起。1927年10月,罗亦农在(长江局最近政治决议案》中总结两湖秋收暴动与广东的失败原因,是“因为本党土地革命的策略未能深入群众,下级党部未坚决的执行以至未能唤起广大的(广东与湖北有几处不在此例)群众的行动”。因此,在长江局所辖范围内,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和宣传内容的全面性,为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亦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金再及.罗亦农年谱(附录)[A]//罗亦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刘一矛,刘景春.罗亦农[A]//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 聂琼.罗亦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D].湘潭大学,2013.
[5] 曹建英,弘华.论罗亦农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作用与地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O1).
[6] 曹建英,胡立卫.试论罗亦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O4).
[7] 黄琴.罗亦农对农民问题的理论探索[J].湖南社会科学,2014,(02).
[8] 曹建英.罗亦农对我党农村武装暴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