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史料记载,在辛亥革命失败初期,中共受共产国际的影响颇深,一直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直到1927年的八七会议:“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缩小起义区域、集中革命力量的正确主张,决定在以长沙为中心,包括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安源、岳州等处的地区组织起义。”1927年9月9日,卢德铭作为起义军的总指挥,发动了秋收起义,在受到国民党军强力阻击下,毛泽东作为起义领导者,在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取消了原先的攻打计划,并于29号将军队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毛泽东的这一英明决策,保住了工农革命军,并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次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革命方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开始。
一、秋收起义前后确立的革命思想
1.农民问题的思考与促动。据考证,毛泽东早在秋收起义之前,对于农民问题就有了深刻的认识。1925年底,他发表了《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5、6月问给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期学员专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同年9月写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问题_直被毛泽东认为是中心问题,早在大革命时期,即还没有确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上山”的思想,在秋收起义时,军队改为工农革命军,把农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贫农是革命的中坚力量,受压榨最重,所以革命最高;中农也可以参加革命,反帝反封建观念最能够深入人心。在秋收起义军队损失重之时,毛泽东及时调整路线,改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有其必然性的。
2.土地问题的研究与深化。土地问题与农民问题紧密相连。毛泽东长期对农民问题保持关注,对农民的土地愿望有着深深的了解。土地问题是制定暴动纲领的中心议题。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四点意见:大、中地主标准一定要定,建议5O亩以上均没收;“小地主问题是土地问题的中心”,没收小地主土地,对其安置有一定办法;对自耕农的富农、中农的地权要确定一个方向;对会党土匪应当定出政策,应当视他们为自己的弟兄,不应看作客人。这是毛泽东在中央制定的秋暴大纲和《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之后,提出了自韵土地改革方案。但这个方案还是有部分人表示反对,比如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不过针对具体的没收和分配方案,中央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和分配,一切都还是要与农民商量,深入群众,这样才能解决好土地问题,为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3.农村与城市的转变与坚持。由城市为中心转向农村为中心,是秋收起义前后的思想路线转变。据考证,在秋收起义之前,中共中央包括毛泽东在内,都同意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路线,决定在群众基础好的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度任起义军师长。由于起义当天,起义军遭到敌军强烈阻击,受到重创,攻打长沙已不可能,在这样的危急关头,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作为首领,临时取消了攻打长沙的机会,向敌人薄弱地区转移,并进行了三湾改编,11月到达了井冈山茅坪,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思想的产生。
4.工农武装割据的推进与成功。毛泽东提出这一思想是在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把这三者分开,便是这一思想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解决了土地问题,就是建立群众基础的保障;有了群众基础,才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也要靠群众来支撑,这是战争的大后方和基地。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必然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之后,在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了长征之路。
二、秋收起义对毛泽东思想建立的重要性
1.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1)农村革命根据地。秋收起义之后,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力量,保存革命实力。根据史料记载,毛泽东的打仗说很有意思,他说:“打仗像做买卖一样,赚钱就干,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现在敌强我弱,不能用过去那套战法,不能硬拼,要根据敌我情况确定战略战术,来个战术思想的转变。”正因为有秋收起义的战略思想的转移,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才能够体现出来,秋收起义的思想转变不是偶然的,是毛泽东一直以来研究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和中国形势的结果。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工农革命军一枪未发,占领了遂川城。毛泽东总结了游击战的“16字诀”战略战术原则:敌来我去,敌驻我忧,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农村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抗日民主根据地。根据秋收起义时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抗日时期也坚定不移地采取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方针,据考证,这个战略方针是极为正确的,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主要内容便是制定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去敌人薄弱的农村发展工农力量,打游击战。平型关大捷就是在洛川I会议精神的指导之下,八路军一一五师打的大胜仗。事实证明,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一革命理论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一次验证了毛泽东于秋收起义时提出的这一思想。在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过程中,对于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在当时,东北地区是非常具有战略价值的土地,无论从地形、物产、交通、工业等方面,都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中共中央便集结力量挺进东北,在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又组成东北民主联军,命林彪为司令员。这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再一次被验证,在东北革命根据地建设上,对于土地革命和农民问题,毛泽东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部署,1945年,毛泽东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随后对土地改革,又颁布了《五四指示》,最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是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总战略的又一大杰作。
2.毛泽东军事思想。八七会议中,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工农革命军的主张,初步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就是团结工人阶级,联合农民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军。秋收起义前后,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16字诀”:敌来我去,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2)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3)八七会议上建立工农革命军。
三、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产生发展的必然性探寻
1.农民问题的解决。毛泽东从小就对农民生活的艰辛了如指掌,他的堂弟毛泽连一家就是穷苦农民,毛泽东每次回家,都去看望毛泽连一家,并送钱,他深知封建社会地主压榨农民的残酷剥削制度,暗下决心要带领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毛泽东还在家乡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杨开慧与李耿侯当教员教农民一些基本知识和革命道理。毛泽东对家乡穷苦农民大众的关心与照顾,使农民纷纷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农村革命就此点燃。毛泽东觉得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问题,群众基础、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等方面才能顺利进行,人心所向,最终一定会取得革命的胜利。秋收起义之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就提出要“上山”,与农民建立良好的关系,而秋收起义之后的路线转变,也是与农民|息息相关,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农民问题是毛泽东革命理论形成的必然性之一。
2.土地革命。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毛泽东的四次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是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土地革命的内容是:“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政策是减租减息;在解放战争时期,政策变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全国解放初期,政策又变更为:“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因时而异,这些具体的、可行的政策就是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的具体实施方案。
3.正确方针政策。所有的具体的方针和政策都是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秋收起义前后的都是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都为毛泽东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添了砖加了瓦,比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建立工农革命军;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等等,这阶段出现的毛泽东的政策不是偶然,而是毛泽东长期以来体恤民情,调查农民生活而得出的结论,只有亲民爱民,才能提出为农民着想的好点子,最终形成了系统抽象,但具有宝贵价值的革命道路理论,为世世代代的子孙造福。
参考文献:
[1]张可.秋收起义全纪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刘景泉,邵云瑞.毛泽东思想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萍乡市中共党史学会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