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是贺龙元帅的家乡。土地革命斗争时期,桑植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桑植是红二方面军的摇篮,是最初的星星之火闪亮的地方。其实,桑植除了有着其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之外。它也是红色歌谣的故乡。广大桑植县人民曾经积极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也用自己的真情谱写出至今依然照亮人们心灵的红色歌谣。笔者是生长于桑植县的“土著”。对自己的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此毕业论文写作之际,拟将对家乡流传8O多年的红色歌谣进行一番梳理,以缅怀家乡的先烈,展示家乡人民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
1.桑植红色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
所谓“红色歌谣”,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它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鼓励的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桑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桑植各族人民纷纷奋起抗争,向反动势力猛烈开战。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事迹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失败告终。党中央期望两湖(湖南、湖北)能发动新的武装起义,开创武装革命新局面,决定派贺龙、周逸群来到湖南,并于1928年1月成立湘西北特委。2月下旬,特委在湖北石首焦山河召开会议,提出上山(湘鄂边)、下湖(鄂西)的方针,拟打通醴州、常德交通,并与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联系,但因交通阻隔,一时难以实现。贺龙、周逸群同志辗转来到桑植,在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准备后.于1928年4月2日,发动了“桑植起义”,一举攻占了桑植县城,成立了中共桑植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桑植县革命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周逸群转往洪湖地区开展革命工作,贺龙、贺锦斋、王炳南、卢东生等率工农革命军坚持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桑植、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根据地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其中桑植县根据地面积l8o0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
1928年8月初,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改编为红四军,贺龙任军长。1930年6月,红四军与周逸群、段德昌等在湖北创建的红六军会师于湖北公安,组成由贺龙为军团长、周逸群为政委的红二军团,把湘鄂边和洪湖两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形成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其中桑植根据地面积为2800平方公里,人口l1万。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三军艰苦转战3年,开辟了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等的领导下,由湘赣革命根据地西征到达黔东地区,贺龙等率红三军接应,于10月24目两军胜利会师于贵州省印江的木黄。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并成立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挺进湘西,开辟了以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张子意等组成的中共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军区.以及各种群众组织。
从1934年10月1935年10月,红二、六军团取得了十万坪、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园等战斗的胜利,使根据地面积扩展为4800平方公里.人口扩展到50万人。红军战士数量最多时扩展到3万多人。此时,桑植革命根据地发展到14个区,辖75个乡,苏维埃区东起成池峪。西到上河溪,北至马合口,南达岩屋口,约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人口的85%。中央红军北上后,蒋介石陈兵30万,以10倍于红军的兵力,进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形势十分严峻。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桑植县有5万人参加红军、游击队和地方红色政权,其中为革命壮烈牺牲的达5000多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桑植县红色歌谣就是在这样的血与火的战斗中诞生并发展起来.它振奋着人民的斗志,宣泄着革命的激情,鼓舞着革命群众的精神,憧憬着革命的胜利,并一直唱到了2l世纪的今天。
2.桑植红色歌谣的内涵
由于时间的流逝以及革命斗争的艰难,许多桑植红色歌谣都静静地沉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了。据现存和笔者收集整理的桑植红色歌谣来看,大约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仍有100余首,本文将以这些红色歌谣为研究对象,对其歌谣中所隐含着的思想内涵进行一番分析。
我个人认为,桑植红色歌谣的思想内涵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批判旧社会
桑植地处湘西北边陲,与鄂、川、黔三省毗邻.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土家、苗、白和汉族人民,深受官、匪、军阀和土豪劣绅地主的剥削、压迫.对旧社会极度憎恨。这种对旧社会的仇恨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心灵深处,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红色歌谣之中。如《国民党是刮民党》就曾这样唱道:
国民党是刮民党,罪恶滔天说不完,屠杀工农兵,还要来清乡。
国民党是刮民党,升官发财丧天良,工农无饭吃,不死也逃荒。
国民党是刮民党,工农大众听我讲,建立苏维埃,革命心欢畅。
国民党是刮民党,穷苦百姓快拿枪,只有竖红旗,才能得解放!
在旧社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70%一80%的土地却被地主阶级占有。农民长期处于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苦不堪言。随着贺龙军的到来,桑植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展开,令农民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对摆脱旧社会束缚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一首歌曲正是通过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描绘来号召人们联合起来打倒土豪劣绅、进行土地革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又如《妇女歌》:“姐姐妹妹口把心儿问,男和女女和男本当是平等,为什么妇女脚,裹得紧又紧,三步难走一尺远,就喊脚疼。三尺裹脚用手来扯断,把封建的旧枷锁砸得稀巴烂.快穿上文明鞋。走上革命路,争平等求自由,大步向前。姐姐妹妹快加入妇女会,打土豪,分田地努力向前,反压迫反剥削。坚决革命,定将那共产主义,彻底实现。”日在旧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大部分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被看做男性的附属品。这首歌中反映的女性裹脚现象就是封建礼教思想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的结果。它违背了自然与健康、摧残和扭曲了妇女们的身体,也扭曲和摧残这妇女的心灵。革命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反抗意识,使她们极力想摆脱旧社会戴在她们身上的枷锁。争取自身的解放,同样具有对旧社会的批判意义。
除以上两首之外,其它歌曲如《地主恶霸怕贺龙》、《农民协会力量大》等同样表现出了桑植人民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情感。仅“打土豪劣绅”这一词就在桑植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中的近14首歌曲中出现过,可见桑植人民对旧社会的厌恶以及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
2.2拥护贺龙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桑植人民的解放乃至中国革命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至今,桑植人在说起自己的家乡时都不忘提起他的大名,骄傲之情溢于言表。革命时期的桑植人民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不仅用语言,而且用歌曲来表达对贺龙元帅的赞颂与拥护。
在桑植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中有《贺龙本是一条龙》、《桑植出贺龙》、《贺龙回到湘鄂西》、《湘鄂川黔蛟龙腾》、《山寨来了贺龙军》、《贺龙将军到》、《地主恶霸怕贺龙》、《贺龙将军颂》等这八首颂贺龙的歌曲。在这些红色歌谣中,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将贺龙视之为神,认为贺龙是龙,是有着特殊神通的神龙,因此,红军在他的领导下,百战百胜,反动军队遇上他除了失败之外就没有其它的选择。以流传于桑植县马合口乡的《贺龙将军颂》为例:
大泉深渊潜龙吟,龙潜深渊谁知音。菜刀飞舞斩妖魔,青龙抬头始逢春。
龙跃苍海翻巨浪,将军镇守澧州城。南昌起义闹革命,本是革命创始人。
匹马单枪回桑梓,兴起三干锄头兵。领导农民大起义,赛过吴广与陈胜。
农民队伍真英勇,赤溪大战献空城。匪军陷入空城内,四面八方喊杀声。
杀得匪军无处躲,扑江投河丧残生。消灭匪军一个旅,活捉匪首向子云。
将军点燃革命火,革命烈火燎黔川。东斩西杀含血泪,南征北战血染襟。
英勇奋战在湘鄂,再迈大步踏长征。北上抗日更骁勇。八路军威震乾坤。
将军用兵智谋广,游击战术赛孙膑。化整为零斗平原,化零为整战山顶。
刺刀穿心大刀砍,黑夜战斗鬼神惊。以一当十百当干.三个五个千万群。
杀得鬼子心胆战,风声鹤泪倒戈遁。鬼子缴枪投了降.战争贩子赶出境。
国内纵横大清扫,内贼外寇三扫平。英勇抗战八年半,三年鏖战统雄兵。
身经百战跨戎马,拾身忘死为人民。刀斧劈开干层浪,乘风破浪人玉京。
虎裘龙戎真豪杰,革命英雄传古今。忠于人民忠于党,鞠躬尽瘁到终身。人生自占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歌曲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唱出来,很质朴、也很真实,与历史书上的贺龙交相辉映,而且更加生动,并从民间的视角刻画了历史人物。又如《贺龙回到湘鄂西》:“贺龙回到欧湘鄂西哟,春风吹开也哎万家门哎。贺龙回到湘鄂西,春风吹开万家门哎,茅屋里哎面哎传真理,穷人挽手心贴心,穷人挽手心贴心,穷人挽手心贴心。”在这里,贺龙不仅是那个对待敌人英勇无比的英雄,还是对待劳动人民无比亲切的仁者,与人们心贴心,就像一缕春风。
其他颂贺龙的歌曲都表现了桑植人民对贺龙的拥护之情。除此之外,其他歌颂红军、表现军民鱼水情的歌曲同样表现了对贺龙的赞颂与拥护。因为革命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变这一切都离不开贺龙的领导。
2.3歌颂红军
在桑植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中,歌颂红军的曲目最多。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勇敢地与敌人作战,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红军战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苏维埃政权,也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因而,在桑植红色歌谣中。人们发自内心地歌颂着自己的子弟兵。
首先,在这些歌曲中,有表现了人们对红军的期盼之情的。如《天天只盼红军到》:“小哇公鸡呀,小哇公鸡,跳花台呀跳花台,天天只盼红啊军来。吃碗的安静饭,穿双的合脚鞋呀。小哇公鸡呀,小哇公鸡,喔喔叫哇喔喔叫,天天只盼红啊军到。说句的欢心话,睡个的太平觉哇。”其次,还有表现人们志愿参军的英勇气概的。如《要当红军不怕杀》:“要吃辣椒嘞,不怕辣呀,要当红军(哥哥儿啥)不哇怕杀(啦衣儿哟)。刀子架在嘞,颈项上啊,砍掉脑壳只有啥碗大个疤(啦衣儿哟)。”闷这从侧面表达了对红军不怕牺牲的赞颂之情。再次,还有描绘红军进了村,来到了人民身边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人民与红军深厚感情的。如《红军到了我的屋》:“红军同志好辛苦(哇)。半夜时候到我屋(哇),恶霸土豪吓跑了(哇),我们百姓才归屋(啊)。口叫一声红军哥(哇),抱柴热水你洗脚(啊),今晚就在我家歇(哇),明日再把土豪捉(啊)。红军同志到我家来(哇),煮饭烧了几捆柴(啊)天亮起来人不见(哇),柴钱放在水缸盖(啊)。”另外,红军打了胜仗,民歌中也有及时的表现。如《红军大战赤溪河》就是1929年7月初那场红四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的南岔、赤溪大捷的生动再现。《红军大战十万坪》、《水淹向子荣》等也属于此类歌曲。
除此之外,民歌中还有大量歌曲表现了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有《慰劳亲人贺龙军》、《姐姐妹妹做双鞋》、《做军鞋》、《马桑树儿搭灯台》、《不打胜仗不回乡》、《送夫小调》、《门口挂盏灯》、《十送红军》等等。如《十送红军》:
一送哪红军下南山,秋风啊细雨呀扑面寒,树树梧桐啊叶落完哪,红军几十再回山。二送啊红军哪大路旁,红漆啊桌子呀路边放,桌上摆着啊送行酒哪,祝愿红军打胜仗。三送啊红军上大道,锣儿呀无声呀鼓不敲。双双拉着啊长茧手哪,心藏黄连脸在笑。四送啊红军哪过高山,山山啊苞谷呀金灿灿,苞谷本是啊红军种哪,洒下种子红了天。五送啊红军哪澧水河,鸿雁啊阵阵呀空中过,鸿雁能捎啊书和信哪,捎信多把革命说。六送啊红军哪兔儿岩,两只啊兔儿呀哭哀哀,禽兽能知啊人心意哪,血肉深情分不开。七送啊红军哪七里湾,七里啊湾中呀一片田,凉风阵阵啊稻谷香哪,新来上市人走远。八送啊红军哪八角山,两只啊八哥儿吐人言,红军哥哥啊莫远走哪,财主回来要倒算。九送啊红军哪过大江,江水啊滔滔呀船儿忙,眼望江水啊肝肠断哪,穷苦百姓泪汪汪。十送啊红军哪转回来,武陵啊山巅呀搭高台,盼望红军啊打胜仗哪,盼望亲人早回来。
2.4发动群众参加红军
创建革命根据地,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给人民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优良的革命传统。当时,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在群众中流传着“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晚:扩红一万,只要一转”的民谣。但可以想见,光靠战士们的嘴皮子,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需要动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桑植人民喜爱唱歌,就连择偶的主要方式都是唱山歌。所以。红色歌谣在发动群众参加红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那么,红色歌谣的鼓舞发动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
首先,道出了农民的真实处境,令他们了解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所在,激起他们反抗的热情。如《农民协会歌》:“农民联合起来呵!黑地又昏天,压迫数千年,挨冷冻,受饥寒,农民苦无边,年年扶锄犁。天天不空闲,熬过荒月苦,盼来大谷关,四六三七租粮上齐,衣食不周全。农民联合起来呵!想起好伤悲,农民最吃亏,要吃饭,要穿衣。大家出主意,快快团结起,加入农协会,建立苏维埃,实行分土地,打倒土豪打倒劣绅,我们才安逸。”这首歌谣所表现的内容其实是农民切身能够体会的,几千年来,他们所过的都是这种缺衣少食、被压迫被剥削的日子。可悲的是,他们认为这样的境况是理所当然的,从未想过起来反抗,为自己争取应有的平等地位。这样才有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呼号。因而,要想令农民起来对抗这不公平的社会,首先要将他们身处的真实境况道明,从而引发他们的共鸣,进而激起斗争的勇气与决心。
其次。在激起群众反抗的热情后,红色歌谣还为他们指出一条正确可行的道路,邪就是参加红军,跟着红军闹革命。如《泥巴腿子坐江山》:“泥巴腿子坐江山,盘古开天头一回。土豪劣绅全打倒,一切权利归农会。穷人志气大不同,生死都要跟贺龙。跟着贺龙闹革命.就是死了心也红。”在认清导致自己悲惨命运原因之后,人们想要奋起反抗,但如何反抗这个问题却并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明了的。而红色歌谣是广大群众适应革命的需要创作出来的,也是中国共产鼓励与倡导的结果。在农民的指导思想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适时利用各种手段宣传革命.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其中,红色歌谣的鼓动作用非常巨大,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政治意图在。但事实上,红军用实践证明了他们与广大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他们的战斗是为着人民的解放。那么,人民又有什么理由不信任红军、信任中国共产党呢?因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些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参加革命的歌谣。既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展革命的手段,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真实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3.桑植红色歌谣传承的意义
3.1牢记历史,才能把握现在
经过干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的歌谣。红色歌谣为桑植民歌增添了新内容。而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价值观进入中国,这对于国人的思想是一次较大的冲击。正确引领国人的价值观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我们不是闭关锁国。我们尽可能的汲取一切有利于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文化成果。但开放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全盘接受。我们知道,今日中国能走上我们期待百年的复兴之路.与中国共产党的艰辛探索、英勇斗争密不可分,是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只有去学习、继承先烈们的这种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精神之后,才能深刻的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也才能够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3.2激发斗志、陶冶情操
在改革开放进程之中,还会不时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那么,传承红色歌谣在激发我们的斗志、陶冶我们的情操方面就起着良好的作用。在现实情境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过上理想的生活,但我们都能过有理想的生活。我们应该把一部分的爱和力量献给我们的理想。而理想应该立足高远,整天沉溺于吃喝享乐等生理与物质欲求中,只会变得意志消沉,从而失去精神养料,这样的生活又有何价值呢?当我们唱起红色歌谣时,脑中会自然的浮现先辈们打土豪劣绅、参军闹革命的英勇画面,心中会激荡出一股沸腾的热情,仿佛我们自己置身于当年的斗争之中,这样,高昂的斗志自然而然的就会被激发出来。“忆苦思甜”,我们又怎会继续消沉下去呢?另外,文学作品对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气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红色歌谣作为民间文学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我们哼唱起红色歌谣,除了会被其中的歌词所鼓舞,也会因它优美的旋律而沉醉。
3.3继承与弘扬红军精神
“红军精神”,包括为了人民的解放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与财产伤亡,许多同胞家破人亡。在这种紧要关头。许多人发扬了红军精神,主动参与到援救工作之中,一些人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香港人阿福就是其中之一,他做了许多年的慈善工作。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时,他不远千里来到灾区,希望能为同胞做点什么,最终,在抢救一所小学的学生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感人至深,是红军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一种深刻体现。我们向阿福致敬!
既然红军精神在当今仍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应该积极的加以继承与弘扬。继承与弘扬红军精神有着多样的方式,传唱红色歌谣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红军精神渗透在红色歌谣中,红色歌谣中歌颂红军的曲目也是最多的。当我们传唱时,口中念着红军,心中想着红军,红军的精神也会渗入我们的灵魂。
桑植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积极健康,催人向上,饱含着对旧社会的憎恨之情,以及对革命、红军、贺龙的深深赞颂之情。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并传承的优秀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