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是党组织与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纽带和桥梁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沟通是否顺畅;干部在带领、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模范先锋作用,这直接关系到对群众积极性的鼓舞。毛泽东一直十分重视干部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形成了其干部教育思想。当前,总结梳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梳理
萌芽时期(1921年~1927年)。1921年8月,毛泽东和何叔衡等在长沙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当时就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要求学员研习《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1924年7月开始,广州、武昌先后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曾担任所长或常务委员,亲自主持工作,其中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尤其突出。当时的课程主要包括革命理论、革命史、农民运动理论等。这一时期,毛泽东就开始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革命问题作为授课的中心内容之一,强调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调查研究的能力的培养。1926年2月,中共中央就开办最高党校问题召开了特别会议,决定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所长期党校。
形成时期(1927年~1937年)。1927年至1931年期间,毛泽东创办了宁岗军官学校、吉安富田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等。1931年中央根据地建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后改称中央党校)、苏维埃大学等纷纷成立,毛泽东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分析了党内存在几种主要的错误思想及原因,如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倾向、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等,并指出了整改措施。在这一决议中,毛泽东实际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党内教育的内容与措施,提出了十大教授法,干部教育的内容也蕴含其中。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干部班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篇目中都强调了干部的重要性。
成熟时期(1937年~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需要越来越壮大的革命队伍和越来越多的干部。毛泽东在《为争取干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干部问题”:干部要瞳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要做好党和普通党员以及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这实际上确定了培养干部的若干要求。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特别论述了“干部政策”几项原则:认识干部的重要性;要关心党和非党的干部:善于识别干部;善于使用、爱护干部。1940年1月,《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提出,“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各级党的组织必须把干部教育放在党的重要工作的地位上来,经常给以检查、指导和帮助。”同年2月15日,颁布了《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尤其指出,“为了培养更高级的干部,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有计划的尽可能的派送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干部送中央党校及马列学院学习。”
这一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三篇重要论著,指出了党内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风气,并提出要以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来整顿党的作风,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毛泽东强调干部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一时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是以整风运动为主要形式展开的,在这样一个全党学习和改造作风的过程中,干部学习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毛泽东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熟的。
发展时期(1945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必须使各级党的领导骨干都懂得,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以及“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确立了以三大作风为核心的干部教育思想。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面对全国胜利的取得,共产党即将成为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要转变工作重心,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同时面对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而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新形势下,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重视理论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一直强调要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要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一切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尤其是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尚不普遍、深入的时候,亟需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一再强调,不能把马列主义当作教条,而应将其视为行动指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来分析中国实情,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注重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号召干部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不仅正确政策的制定需要调查研究,其执行和贯彻也同样需要调查研究,否则党的政策就会因为主观主义作风而无法深入群众。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会造成工作中的机会主义或盲动主义,造成不必要的甚至是巨大的牺牲。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时时进行调查研究,随时了解实际情况,依时依地作出调整,从来就没有永保胜利的“本本”。毛泽东把调查研究同转变党的作风联系起来,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明确提出调查、掌握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
注重党性教育。首先,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立场的培养。毛泽东认为干部首先要学的就是政治方向,然后才谈得上完成这一政治方向所需要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他看来,干部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其次,党的干部还要具备应有的优良作风。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毛泽东提出了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发挥的模范作用:战争中英勇作战;工作中严格遵守纪律,执行命令;要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利益等。关于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发扬的作风,毛泽东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概括为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最后,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身体力行,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也是衡量一个干部党性的重要标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毛泽东大力提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法,并强调干部的模范作用。一方面,进行劳动生产可以应对根据地内部经济落后,外部敌军封锁的困难境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缓解粮食缺乏、经济困难的境况。另一方面,士兵、党员尤其是干部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一起参加生产,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增进了与群众的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干部的无产阶级思想。这实际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化,是切实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1943年10月1日为中共中央写给党内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指示中规定:“各级党政军机关学校一切领导人员都须学会领导群众生产的一全套本领。凡不注重研究生产者,不算好的领导者。”
综上所述,在全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毛泽东所强调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就要深入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困难艰苦地区,同普通群众打交道,才能真正了解问题之所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要求注重党性教育,端正党性。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所进行的党风、党性教育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后者对我们今天切实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