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政治工作者和领导人。他一生品德高尚、怀着无比的爱国精神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党和国家信任的革命前辈。
一、坚定跟党走,抗敌立战功
1908年1月16日,陶铸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个革命家庭。其父陶铁铮毕业于衡阳第三师范学校,是一位具有深切革命思想的进步青年,1911年参加了武昌起义,后担任过汉冶萍公司下辖的运转局局长。存父亲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陶铸l6岁时即考入父亲的母校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并于在校期间加入了湘南学生联合会,直接接受了来自刘泰、蒋先云、夏明翰等联合会内革命领袖的革命思想教育。两年后,陶铸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培训班,其间光荣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由于蒋介石等人的倒行逆施导致大革命的失败,也让陶铸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毅然离开黄埔军校,跟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29年底,陶铸被中共巾央任命为福建省委书记、漳州特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等职。在职期问,他精心组织策划了厦门劫狱斗争,解救了大批革命同。他还建立起了闽东地区人民武装力量和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与旧民党反动派做坚决斗争。南于革命斗争能力极强,陶铸于1933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在上海的机关单位工作,但却因叛徒出卖于同年5月被捕入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囚禁于上海某监狱的陶铸被党组织成功解救出狱,并被立即送往湖北,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随着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陶铸逐渐从党的工作转向军队工作。1939年初,他到鄂中组织游击队抗日,开辟了鄂巾游击区。一年后,陶铸辗转来到延安,出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在中央核心机构指挥全国抗战。解放战争期间,陶铸先后担任过辽宁省委书记、辽两军区政委等职,为东北战场解放和东北地区土地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平津战役中,陶铸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的身份人北平与同民党傅作义部商议北平和平解放事宜,后又负责对傅作义部进行整编,为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经受了数十年革命战火洗礼的陶铸深得党和人民信任,先后担任过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广西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69年11月,由于遭受江青、陈伯达等人的打击陷害,陶铸在合肥含冤病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为陶铸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高标严律己,为官永无私
陶铸常年担任我党、我军和政府部门的高级领导人,但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一贯艰苦朴素的作风。在任广东省委书记期间,他无论到哪里视察工作都会事先约法三章,即不准送礼、不准迎送、不准请客。如果有人触犯了这三章约法,陶铸会毫不留情拉下脸面给予严厉批评。在视察工作时,他历来反对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带头下基层蹲点,并坚持在蹲点地与人民群众同住、同吃、同劳作。从1960年至1966年,陶铸担任主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全面工作的中南局第一书记,公务更为繁忙。但无论再再累,自己该做的工作、该履行的义务从来不落下。例如缴纳党费一事,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份标准,即每年1月到6月、8月到12月,他都自觉将工资收入的八分之一拿出来作为党费上缴。而党的生日所在的7月,他会将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拿出来作为党费上缴。他身边知情的同志曾对他说:“您这样缴纳党费已经大大超出了应缴规定的标准。”陶铸却笑着说:“我是按自己定的标准缴。”印每当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同志来陶铸主政下的中南五省视察,他总少不了经手一些迎来送往的事情,但他始终坚持不用公款送礼、请客的原则。如果实在是要请客吃饭,陶铸就自己掏钱,绝不动用公款一分。有一次,向来了解陶铸的彭德怀到广东视察,陶铸将自己腌制的一坛甜姜拿出来送给彭德怀。起初彭德怀不愿意收,后来在陶铸的盛情之下勉强收下,但提出要付钱。陶铸一脸严肃地说:“你彭老总来广东又不是来买姜的,我陶铸也不是卖姜的。即便你真是要来买,那我也不卖。”彭德怀一听这话,再看看陶铸脸上有些生气的表隋,只好把钱收回。
陶铸在生活方面一直强调党员干部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他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现在国家建设还是面临不少困难,生产没上去,咱们吃那么好的饭菜、住那么大的房子,心里总归有过意不去的地方,人民群众也坚决不答应。”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都在勒紧裤腰带搞建设。陶铸在领导班子里带头提出:自己家里吃的东西要和老百姓家吃的一样,绝不能接受特殊照顾。从1962年年底开始,全国经济形势逐渐转好,但陶铸在各种场合仍然讲究节俭。他说:“一碟辣椒、一碗青菜,对我来说就够了。吃饭讲究的只是填饱肚子。好东西这也耍吃、那也要吃,不好的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那还叫什么接近群众啊,不接近群众怎么为群众服务啊?”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陶铸勤俭为人民的作风更是如此。1947年春节,中央为像陶铸这样的高级领导干部每人发放了300元的过节费。但陶铸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东北战区的饥民。解放后他主政的广东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于经济形势比较好的省份,但陶铸一直居住在一所老房子里。房子年久失修,而南方大雨又多,屋内经常漏雨。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后多次提出要给陶铸换一所房子,陶铸始终都不同意。后来他们又提出对老房子进行翻修,他还是不同意。这样僵持着直到1965年,陶铸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严重,他才在医生建议下翻修老房子,以减轻屋内的潮气。待房子翻修完毕,陶铸立即到财务部门提出自己支付翻修房屋所用的经费。由于财务部门没有这样的先例,收钱入不了账,所以不肯收。陶铸说:“这样吧,这钱你们还是收下,就当我是捐给公家的。”实际上还是陶铸支付了这笔翻修经费。
陶铸是湖南人,虽然多年在外为国为民打拼,但他始终未改乡音。解放后湖南归中共中央中南局直接领导,作为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如果想要对老家亲属给予特殊关照是十分方便的,在外人看来也算是这位大领导对家人的一点儿补偿。但是,陶铸从来没有想、也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当有人向他提出这样的建议时,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代表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不是过去旧社会时的官府老爷,绝不能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陶铸的老母亲及一家亲属都在湖南永州老家务农,湖南省委好几次要把他们迁人城镇并落户,但陶铸每次都出面阻止。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严厉地对湖南省委的领导班子说:“农村还有那么多老人,你们如果真要将我母亲的户口迁出来落户城镇,就先将所有农村老人的城镇户口问题解决了再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陶铸此话不可能成真,湖南省委也就只好作罢了。的确,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陶铸一生从未乱用公款、滥用权力,为官清正廉洁、心底大公无私,展现了崇高的品德和事事为党和人民思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刚烈锻忠魂,柔情慰至亲
总结陶铸的崇高品德与爱国精神,可以借用世人对其“三个形象”的解读,即牛、大丈夫和诗人。而这三个形象给世人的确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就曾以牛脾气比喻陶铸的个性。1933年,陶铸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法庭上,陶铸根本无视国民党法庭的存在,将其变为宣讲革命的讲台,言语滔滔不绝、疾言厉色,声音远远大过法庭审判之音,令在场的国民党特务无计可施,只好面面相觑。当他“大闹”法庭的消息传到羁押他的监狱时,狱友们感到他很可能被判处死刑,于是想方设法准备了一碗肉汤面,准备给他送行。结果他被判无期徒刑,当他接过判决书,一眼都没看直接将判决书撕成两半,昂首挺胸走入监狱。在狱中,陶铸将监狱变成“学校”,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狱友们学习、与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直到四年后被组织成功营救出狱,陶铸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从未改变过对党的忠诚度,体现了他刚烈倔强、勇往直前、不计个人安危的政治品格,突出了他政治生涯中“牛”性的一面。
陶铸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男子汉气概十足的好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大丈夫的性格特征。他蒙冤含垢,在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月时间里,身心备受折磨,但“四人帮”的迫害没有吓倒他,唯一令他不安的只有自己的至亲骨肉。虽然不能和妻女在一起,但为了他们,他甘愿一人承担所有痛苦,独自撑着手杖踏上去往疏散地之路。
在文化大革命中,陶铸失去了自由,于是常常写字写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家里没有宣纸,他就用旧报纸来写。两年多时间里,家里的旧报纸都被陶铸写光了,堆积起来竟有两米多高。很多写在旧报纸上的诗句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含冤病逝后,家人整理这些旧报纸,才令陶铸的诗作重见天日。陶铸生前将内心感情的流露与对时局的真实看法都付诸诗歌予以表达,这些诗歌对于研究陶铸的崇高品德与爱国精神都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