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但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实践开拓者和推动者,而且注重理论总结。他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把调查研究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科学地统一起来,结为一体,形成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调查研究理论。因此,从群众路线视角进一步审视和把握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践行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
“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周恩来的话阐明了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本质。毛泽东始终认为,调查研究既是认识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又是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向人民群众负责的最基本的方式。1941年,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他倡导“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要求领导干部“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向群众寻求真理”。这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
毛泽东还把调查研究称为与群众做朋友的过程。他认为,在调查中,“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194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中曾谈了他自己的经历:“我在兴国调查中,请了几个农民来谈话。开始时,他们很疑惧,不知我究竟要把他们怎么样。所以,第一天只是谈点家常事,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我们简直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毛泽东进行调查研究从来都是轻装简从,置身于基层民众之中。1961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又说道:“大家做官了,不做调查研究了。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但大多也是浮在上面看报告。现在,我要搞几个点,几个调查的基地,下去交一些朋友。”
调查研究需要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联系的群众更具有广泛性。开调查会是毛泽东经常用的一种方法。他认为,开调查会时,各种人都要,经验多的人要,经验少但思想进步的人也要。“以年龄说,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中国监狱全部腐败情形的,是在湖南衡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
毛泽东把调查研究与联系群众联系起来,是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基础上的。理论上,毛泽东立论的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认识的来源,既是调查研究的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的工作对象,向社会作调查,就是向群众作调查,只有联系群众,才能获取真理。为此,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就严肃指出:“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坚信,“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他告诫党员,不要坐在房子里不出去,要到群众斗争的大风雨、大世面中去。实践上,来自对中国共产党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党的历史上,一段时间曾饱受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浸染,给党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1961年,毛泽东谈到《调查工作》的写作背景时曾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些知识分子倒退了,蜕化了,变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他们专从书本里讨生活,不到工人、农民、社会中去调查,不到群众中去调查,不在斗争中逐步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在文章中深刻批评了“安于现状,不求甚解,空洞乐观”,“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种种现象,还批评了形式主义、“清谈主义的调查研究”。他说:“很多人的调查方法是错误的。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账,像乡下人上街听到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这种调查用处不大,不能达到我们的主要目的”。1949年,毛泽东针对城市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说:“我们在接收石家庄的工厂时就有教训。我们派去的干部不能在业务上给予帮助,又不作具体调查研究,只是大讲了三天反帝反国民党的大道理,讲完了又没有新的,人家就不愿意听,不赞成你。他们后来重新当学生,和工人一起学习、劳动,调查研究,开展对敌斗争,业务上成为内行,才成了工人的贴心人,谈话别人也爱听了。我们有许多同志,对新情况、新事物不作调查研究,自己又不懂得,就在那里办事,不懂货就不识货,这怎么能办好事情呢?”1961年,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再次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毛泽东把调查研究与联系群众结为一体的思想和做法,对于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不无裨益,可收到在调查研究中联系群众,在联系群众中做好调查研究双重实效。
二、调查研究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调查研究本身就包括了调查和研究互相联系的环节。一般而言,调查带有感性色彩,重在搜集材料为研究做准备;研究带有理性色彩,重在对通过调查得来的孤立的零碎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毛泽东非常重视调查与研究的结合。他多次说,中央领导机关是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就没有原料,没有半成品,就不能制造出来产品。而这些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通过深入群众的调查才能得来。所以,毛泽东强调,要做认真、细致、耐心、深入的调查,以求尽可能详细地占有各种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但是,在毛泽东看来,占有材料不是目的,对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为解决问题、作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才是真正的目的。他说:“大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还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所以,他特别重视在详细占有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的分析和综合,强调收集和整理材料,“都必须自己亲身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找出经验来,用这些经验再随时去改进以后的调查和整理材料的工作”。这样,调查和研究便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实际上,调查和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基于此,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进一步把调查研究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联系在一起。他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概念、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他强调:“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说:“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如此,调查研究不仅与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为一体,而且成为连结“来”与“去”的重要桥梁和途径。
为使调查研究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结合起来,毛泽东还根据自己做调查研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如,他强调在调查研究中要搞典型调查,要把个别指导与一般号召结合起来,要下去蹲点等。他认为,领导干部“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都是经验之谈,他调查研究的众多成果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三、调查研究是转变领导作风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重在求真求实,即要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取得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毛泽东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所谓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作风问题。所以,毛泽东强调:“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毛泽东结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对调查研究中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至关重要是以下两条。
一是要有向下的兴趣和决心,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倾听群众意见的过程;调查研究的方法,就是深入群众的方法。因此,进行调查研究,“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的许多内容丰富的调查报告,正是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虚心求教的结果。他把作为调查对象的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称为“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搞调查研究,决不可以当“钦差大臣”,不可以摆架子,因为群众看到这种态度和作风就会敬而远之,不会向你说心里话,不会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他还进一步论述了学生与先生的关系:“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他的志愿是“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
二是领导干部“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不能单靠书面报告”。毛泽东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调查工作“要亲自出马”,他认为:“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因此,毛泽东一直非常看重领导干部亲自进行调查研究,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满足于在会议上听汇报、看书面报告、或靠报表来了解情况,必须亲自到群众中做调查,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和统率全局。1961年,面对“大跃进”的教训,毛泽东又深有感触地说:“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书面报告也可以看,但是这跟自己亲身的调查是不相同的。自己到处跑或者住下来做一个星期到十天的调查,主要是应该住下来做一番系统的调查研究。”他要求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或公社。“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谈话的时候还要会谈,不然就会受骗。要看群众是不是面有菜色,群众的粮食究竟是很缺,还是够,还是很够,这是看得出来的。”他还和大家相约,搞点副食品基地的调查研究,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他还要求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自己做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假手于人是不行的”。
另外,毛泽东还提出,调查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事先准备,定调查纲目;要下马看花,从个别问题深入,解剖一两个麻雀等。
四、结语
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丰富多彩,以上只是撷取了部分相关内容。这些论述都是从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得到的真知灼见,对于今天仍不无启迪。
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称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不断告诫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2011年11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专门作了题为《谈谈调查研究》的讲话,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倡导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这些规定和倡导对于推动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习近平所说:“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重视调查研究、不善于调查研究的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强调工作忙,很少下去调查研究。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有的调研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因此,重温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并非多余之举。
毛泽东把调查研究与联系群众、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转变领导作风联系起来、结合起来,体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方法或能力问题,而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态度问题,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问题,是一个党员、一个领导干部的立场和作风问题。做不到这一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便无从谈起。我们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这样的意境去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才能真正体味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自觉地拿起调查研究的武器,把调查研究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真心诚意地走出高楼;跳出文山会海,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做亲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转变作风,彻底清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化解所谓“条件越来越好了,反而与群众的感情浅了;通讯越来越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论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l一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