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辛亥革命中的湖南货币
盛强

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南新的货币工作迅急启动,在革命的各项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湖南革命工作的运转、生产建设的恢复及人们的经济生活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一、辛亥革命中的湖南儿女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湖南是具有光荣传统的一方热土。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不少有识之士寻求变革,力图拯救中华民族。有浏阳的谭嗣同,为震惊中外的戍戊变法法六君子之;有新化的陈天华,为唤起革命在日本海岸慷慨蹈海捐躯;辛亥革命大名鼎鼎的三位革命家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辛亥革命三巨头,其中有两人是湖南的即长沙的黄兴,桃源的宋教仁,黄兴的作用和地位仅次于孙中山。著名的辛亥革命在武昌首先起义,是在两位湖南人的影响、发动和组织下爆发的。

湖南常德人刘复基精心制定了武昌起义的军事计划,1911年l0月9日,紧急情况下,是刘复基下决心当日夜里起义;湖南澧县人蒋翊武是湖北的革命军总指挥,蒋翊武果敢地发布了第一道起义命令,后来蒋牺牲,孙中山说:“辛亥武昌发难,公(蒋翊武)功为冠”。对于刘复基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的牺牲,1913年中华民国稽勋局局长冯自由发布通电,将刘复基与其他民主革命先躯并列,呈请作为“开国前先躯及开国时殉难之重要人物。”在湖北的革命军中有很多是湖南藉战士,如果没有这些湖南人,辛亥革命的首义不一定在那里爆发。

武昌起义前夕,湖北革命军总指挥蒋翊武与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秘密往返搓商起义,焦达峰提出,若湖首先起义,湖南即刻响应,若湖南首先起义,湖北即刻响应,或两省同时举行更好。所以,武昌起义后,最先响应的是湖南。

全国率先响应起义的前七个省都是湖南人担任的都督,湖南都督焦达峰为浏阳人。云南都督蔡锷为湖南邵阳人。吴松(上海、江苏、浙江北部)都督李燮和为湖南安化人。福建都督孙道仁为湖南慈利人。山东都督胡瑛为湖南桃源人。甘肃都督黄铖为湖南宁乡人。广西都督沈秉垫为长沙人。湖南人李燮和领导的光复军成功攻下上海、南京,为中华民国的建址打下大本营。

武昌起义后,清廷派袁世凯率军到湖北镇压。率军前往武汉进行保卫战还是湖南人黄兴、蒋翊武指挥的,士兵多是湖南派去的援军。毛泽东当时正在长沙读书,毅然投笔从戌,参加新军,准备马上驰援武汉。

这些事实说明,在辛亥革命中,湖南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湖南革命将领极为重视货币金融工作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最先响应,于l0月22日在长沙正式起义,23日,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成立湖南都督府,辛亥革命在湖南取得第一步的胜利。31日,湖南新军中的乱军颠复了新政府,新政府仅仅存在9天,在这革命初起的非常时期,年仅25岁的都督焦达峰、三十多岁的副都督陈作新都很懂得金融、货币工作的重要性,在仅有的短短9天执政时间内,军务紧急、政务繁忙,他们在处理军事、政权工作的同时,真可谓百忙之中速急处理了货币、金融工作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宣布成立湖南都督府后,他们即刻考虑货币库房的安全保卫工作,决定速急派兵守卫湖南钱官局,即今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原地上的湖南官钱局,以保护金库货币的安全。

第二件,派遣人员接管大清银行长沙分行,并更换行名,为湖南大汉银行,保护了该行库款的安全。

第三件,湖南和丰火柴公司曾发行货币,广泛流通于长沙及湘中地区,辛亥革命期间,湖南新军中的乱军为了对抗新政权,制造了和丰火柴公司货币挤兑风潮,新生的都督府为了稳定货币市场,维护金融秩序,10月31,由副都督陈作新亲自出马,前往和丰火柴公司,应及处理货币挤兑风波,未料此风波由乱军策划,将叛军埋伏在和丰火柴公司附近,当陈作新一行行至今文昌阁附近,叛军乘其不备刺杀了陈作新,接着另一支叛军冲进都督府,杀害了焦达峰。当天晚上,谭延间就位湖南都督,为辛亥革命时湖南第二任都督。

三、湖南银行货币的发行是辛亥革命的产物

辛亥革命后,满清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地方政府被推翻,其金融机构湖南官钱局处于半瘫痪状态,该局原已集亏计银240万两,加之在辛亥革命的战火中,湖南官钱局遭清湖南藩司公署卫队袭击、劫掠,致使钱局工作受到影响,金融货币工作不能正常运转。谭延闽就位湖南都督后,湖南正值光复伊始,机关设立,新军屯驻,各行各业急待开拓建设,政费军需骤增,市场的货币需求量大增,湖南官钱局货币不敷应用,全省货币市场银根紧缩,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更新金融机构,企盼新的货币投入市场,建立新的银行、发行新的货币成为革命政府的燃眉之急,湖南都督谭延闽立即适应形势的需要,决定迅速筹备发行新货币,为新生政权组建新式银行,湖南银行货币即应运而生。

四、湖南银行前期的货币发行

很短的时间内,发行新货币的筹备工作有效进行,一切就绪。1912年(民国元年)正月,都督谭延闽告示发行货币,票币为银两票、银元票、铜元票3类。银两票面额有壹两、伍两、拾两3种,俗称纸银;银元票为元票1种,俗称纸洋;铜元票有壹拾枚、贰拾枚、叁拾枚、伍拾枚、壹百枚、伍百枚6种,俗称票钱。银两票票币正面有色彩斑斓孔雀图案,故民间又称雀斑票。原湖南官钱局货币民间称为被窝票,称雀斑票以示区分。各票背面印有谭延间签署的告示:“凡持此票及前官钱局发行各票充纳本省丁漕关税盐课,准照票载足银铜元各数按照市场交纳,商民交易,一体行用。各局所州县如有藉辞不收,或留难折扣,准该商民控告,一经本都督查实,定立即严行处分。”告示落款时间为民国元年正月吉日。

湖南银行货币发行3个月后,1912年4月,都督府正式组建湖南银行,行址为今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所在地,于长沙设总局。货币发行工作由库务、兑换二课分工担负;省内将原湖南官钱局各地分局、子局改为分行、支店,后又增设部分分行,支店,计有湘潭、衡州、常德、宝庆、洪江5个分行及平江、益阳、岳州、永州、辰州、淑浦、澧县(津市)、醴陵、新化、郴县、安化11个支店,货币发行工作由各分行、支店与长沙总行库务、兑换两课相对应的部门担负。1913年(民国二年)1O月,湖南银行增设发行课,专司货币发行工作,这是湖南历史上首次设立货币发行专职机构。

先发行货币,后建立银行,表明首先开展货币工作,后设立银行其他工作部门,这在中外金融史上是不多见的。当时一定是货币工作迫在眉睫,一定是市场缺乏货币,以致市场运转、经济工作、政权建设、军事活动都不能很好地进行,迫切的社会需求,推动新的执政者在掌握政权、军事之后把货币工作放在其他金融工作的前面,产生了货币工作率先,其他金融工作跟进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可能本来就是货币需求在先,其他金融需求在后,只是这种本来的规律在政权变更的非常时期方才凸现出来。

湖南银行货币发行之初,仅承湖南官钱局资本银53万两(包括田地产折价),以及湖南官钱局历年余利项下加拨的银两27万两,共计资本银80万两,但在货币发行前期,发行量与市场需求保持平衡,加之商民认为官方所发票币,有都督告示能缴纳赋税,均信之不疑,倍加珍爱,持银两、银元兑票使用,并有乡镇勤俭人家积攒所得票币,藏于箱柜,轻易不用,故所发各种货币信誉尚好,币值稳定。银两票1两初能折合银元1.33元,甚或一度超过银两实价;银元票一直与银元等价流通而无行市;铜元票亦维持相应价格,票1串作铜元千文左右。当时,湖南银行货币的发行对缓解清末民初湖南货币市场银根紧缩现状、对开拓湖南地方工商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便城乡居民交易、巩固新生革命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12年年底,发行壹两银票200万张,伍两银票30万张,合计省平银350万两;发行银元票40万元;发行铜元票300万余串,这时,湖南银行的货币成为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湖南全省的主体货币。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