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问题,关系到一个政党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合法性。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是指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状况,领导文化斗争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文化领导权的一系列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们党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人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萌芽酝酿、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三个阶段。
(一)“五四”运动前后到大革命失败是萌芽酝酿阶段。“五四”运动之前,毛泽东就和蔡和森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研究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等又创办了《湘江评论》和文化书社。在《文化书社缘起》中,毛泽东对文化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尚没有新文化,而使世界发生一种新文化,是他们的一种历史责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短暂主持宣传工作,提出了许多加强文化宣传的意见,为他以后从事文化领导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对农村社会的文化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农村文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就是地主对农民血汗的掠取。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将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相结合,在苏区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活动,提出了许多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并对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明确了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第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首次指出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并对苏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内容做了阐释。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是最终形成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纷纷涌向延安,延安一时间成为各种文化思想的聚集地。不同文化思想的聚集,在丰富延安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一系列文章,回答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为谁服务、如何实现文化领导权、如何建设文化领导权等重大问题,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夺取文化领导权、怎样夺取和建设文化领导权”等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文化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物质生产资料、精神生产资料和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意识到了掌握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为人类思想解放创造条件的重要性。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进一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历史必然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肯定经济和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指出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能动作用。他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在对当时的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因此,文化也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倒阻碍了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无产阶级要想建立新经济、新政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就必须建立新文化,而不把旧文化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无产阶级打倒旧文化的关键,就是从旧文化手中,夺取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领导权。
(二)文化领导权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关系文化领导权授权、文化领导权限度及目标指向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他看来,文化性质不同,文化服务的对象就有本质的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存在多种性质的文化。其中,封建文化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汉奸文化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所以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才给予中国共产党新文化的领导权。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最终来自于人民大众。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只能用来丰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大众逐渐提高的文化需求。“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毛泽东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呢?”毛泽东认为,就是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他说:“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当时,广大工农兵“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不识字,无文化”,故他认为,普及的工作更加迫切。
(三)吸收和改造知识分子。建立文化大军。列宁曾对无产阶级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做过专门论述。他说,共产党能否夺取政权、执政之后能否维护政权,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毛泽东也认为:“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第二次国内战争中,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面前,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机关一败涂地。这在毛泽东看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强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力量。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化大军。他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如何建立这样一支文化的军队呢?毛泽东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吸收和改造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常常在文化斗争中起着先锋作用,而且只有通过知识分子,无产阶级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政策才能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对文化人、知识分子采取欢迎的态度,懂得他们的重要性”。“工人阶级应欢迎革命的知识分子帮助自己,决不可拒绝他们的帮助”,“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强调吸收知识分子的重要性的同时,毛泽东还指出,由于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小资产阶级出生,“灵魂深处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即使已经入党的知识分子。也“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所以,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改造,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引导他们深入群众实践,帮助他们纯粹思想,提高觉悟。
(四)建立文化统一战线。实现文化领导权。“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都只占少数,而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占人口的多数)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无产阶级只有与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战胜最反动的革命敌人。毛泽东认为。在文化领导权斗争中,同样需要建立统一战线。只有建立文化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才能组织起最强大的文化力量,获得文化领导权斗争的最后胜利;才能调动起一切文化力量的积极性,开创中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文化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中国的新文化“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而且“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因为“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曾领导过文化战线,但“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所打退了”。“五四”运动之后,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下。文化战线才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文化展开了猛烈进攻,“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中国文化从思想到形式,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领域等都取得巨大的发展。二是发挥其他文化思想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其他文化思想的积极性,引导它们参与到文化斗争中来,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合力。共产党的文化政策“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做事”。三是通过说服和教育行使文化领导权。什么是领导权?毛泽东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五)采取多种途径建设文化领导权。毛泽东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出发,认为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建设。
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教育。马克思认为,应该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达到胜利。”只有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才能提高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才能为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在清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外国文化中,有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过滤掉文化杂质,减少文化发展障碍,才能确保新文化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创新艺术形式。艺术是“组织”群众情感,“联合”群众意志,向群众灌输革命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有效途径。毛泽东认为:“‘艺术应该将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联合起来’,似乎不但是指创作时‘集中’起来,而且是指拿这些创作到群众中去,使那些被经济的、政治的、地域的、民族的原因而分散了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了政治原因,但其他原因仍在)‘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借文艺的传播而‘联合起来’。”文艺要想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就必须创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创新艺术形式:一种是创造新的文化艺术:一种是改造旧的艺术形式,赋予旧的艺术形式新的文化内容。在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戏剧运动和秧歌运动,产生了《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电影、报刊、演说、出版、教育等形式,把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思想带到了全国,促进了共产党理论和政策的普及,增进了全国人民对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认同。
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创办报刊、学校,报刊和学校是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毛泽东认为,只有创办共产党自己的报刊和学校,才能掌握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动权,才能引领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他多次为《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共产党人》等报刊题写报名、题词、写发刊词,并要求“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创办了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这些学校,为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文化领导权思想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取了文化领导权。从此,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事业,进入了崭新的时代。尽管在建国后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和巩固的过程中。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挫折。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领导权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一)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从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起。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的文化领导权争夺就从未停止过。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尽管最终取得了文化领导权斗争的最后胜利,但是以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落后、腐朽文化思想。并不甘心失败,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迄今为止,它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反扑。当前,国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虽然已经不存在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亦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从世界范围看。我们仍处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包围中。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世界延伸,并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试图通过文化的“西化”。消除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个性,进而主导全球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国家则在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文化发展创造丰富物质基础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努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二是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利用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之机,打着“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旗号,试图窃取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科学社会主义则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同时,不断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努力进行文化理论创新,以期更好地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我国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领导权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抵御文化侵略、能否粉碎“西化”图谋、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能否建成现代化的文化强国的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潮的解释权。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一刻也不能放松对世界文化发展和建设问题的话语权。
(二)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是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立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就失去了根基。“获得他们的认同,关键的问题不是被领导者的消极的和间接的认同,而是单独个人积极的和直接的认同。”中国共产党要获得“单独个人积极的和直接的认同”,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来讲,就是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才能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基础。
(三)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政党政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一个党无论是要上台执政,还是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以多数民众的支持、拥护为前提。”“多数民众的支持、拥护”的核心,是对政党价值观的认可、追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多元价值并存的文化格局。既有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以等级观念、官僚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残余,还有以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腐朽文化思想。这样的文化格局,在给人们提供更多文化选择的同时,也造成了价值选择标准的混乱。不仅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削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规定了基本范畴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又要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还要借鉴世界文明包括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既要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又不能把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帮助人民群众突破价值选择困境,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价值认同基础: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减少落后、腐朽文化的干扰;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凝聚文化力量,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O]张士海,毛泽东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