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也谈毛泽东推荐给刘少奇的两本外国书
陈启伟

1967年1月,刘少奇在“文革”中被“打倒”之前,曾与毛泽东见过最后一面。毛泽东在谈话中要刘少奇“好好学习”,并推荐他读几本书,其中有两本外国书是西方哲学的著作,一是“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一是“狄德罗的《机械人》”。刘少奇当时曾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查找这两本书,但未找到。“文革”结束后,人们从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到北京各大图书馆到处搜寻,亦终无所得。

没有人怀疑这两本书的真实存在,但是,既然遍觅不见,就不能不令人怀疑或许二书的书名有误(刘少奇自己也说“可能书名不对”)。因此,我们不可再循此名以求其书,而是要问:被误加此名的书究竟是两本什么书?

近阅本刊本年第1期载《毛泽东推荐给刘少奇的几本书》一文,作者散木对毛泽东所荐的两本西方著作究指何书,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对其有赞同,也有质疑。

关于所谓“海格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散木先生论之略详而考定其实为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著《宇宙之谜》一书的误称。言之有据,其说颇可置信,也正是笔者所支持的。(至于文中引述德国人克劳斯·梅奈特的说法,认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根据“不断革命论”与海克尔的哲学观点有某种深刻的思想渊源,这是否是一种随意的推想,过度的发挥?对此自当另论,此处恕不多议。)

关于另一本书,“狄德罗的《机械人》”,不知何故,散木先生思路忽变,似又觉得此书久寻未获,罪不在其书名有误,而是人们查找的功夫没做到极致,未曾将狄氏著作搜求彻底无余。他告诉我们:“狄德罗的著作,今有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狄德罗哲学选集》以及其《哲学原理》等。”(按:狄德罗的著作中并无《哲学原理》一书,散木先生恐系误记。又,狄氏著作之译为中文者尚有其未提到的收入商务印书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若干作品。)“至于《机械人》”,他又设想或非成卷成册的论著,而“似为其中的单篇文章的另名,或出于其‘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我们照此提示,反复逐篇逐句逐字翻阅了目前已有中译的狄德罗全部著作。很遗憾,结果竟未发现任何一篇“单篇文章”题有“另名”(哪怕是一个副标题)日“机械人”者,而且在不下二三十万字的译文中,我们也决然不见有“机械人”一词。实际上,在整个18世纪西方各种语言词汇中都还没有这个词。“机械人”(或译“机器人”,英文为Ro-bot)是现代科技的发明,其最初的设想大概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据说,一个精于制造最巧妙机器的英国发明家“想利用人工方法来制造一个人”,而且真的造出了一个“完全能像一个人那样举止动作”的“机器人”,“除了一个灵魂之外其他什么都不缺少”。(参阅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98页)

在狄德罗那个时代,人们虽然还没有“机器人”的概念,但机器和人的关系却已成为哲学家们所关注和议论的重大话题。恩格斯说,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家力图用力学的规律、机械的作用解释一切领域的自然现象,无论是无机界的还是有机界的,包括生物学、生理学乃至心理学的对象都不例外。这种机械论观念的极端贯彻莫过于用纯粹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动植物有机体的活动和过程,将动物和人都看做一种非人工所及的天然生成的机械构造、一种无比精巧的机器。也如恩格斯所说,那时“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机体只作过极浅的研究,并且用纯粹机械的原因加以解释;正如在笛卡儿看来动物是机器一样,在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四卷第209页)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17世纪就提出“动物是机器”,但否认人是机器,因为人有灵魂,有一种精神实体,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源于灵魂,受灵魂的支配,而不是其肉体(生物有机体)内机械运动的结果。到了l8世纪中叶有一位与狄德罗同时而略早于他的法国哲学家则进而更大胆地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这位哲学家就是l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第一人拉·梅特里。拉·梅特里在1748年发表了一本震撼哲坛的著作,书名就是《人是机器》(L’hommemachine)。他否定有所谓独立自在的灵魂实体,认为精神是随着人的机体的生长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体机械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人是一架如此复杂的机器”,“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人是机器》,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l7,20页)

《人是机器》一书在上世纪30年代曾有一中译本(任白戈译,辛垦书店印行),印数极少,鲜为人知。解放后,又有一新译本(译者顾寿观,三联书店1956年出版)。笔者推测毛泽东可能在上个世纪50年代读过这个译本,不过,由于过时已久,老人家在“文革”中与刘少奇谈话时,或许已不能确记其名,故而误为“狄德罗的《机械人》”。至于毛泽东何以在刘少奇即将惨遭灭顶之际向他推荐《人是机器》、《宇宙之谜》等几本书,奥秘安在,笔者实在百思不得其解,古人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其斯之谓欤?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