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主义者,是风云纵横的政治家、文学家。毛泽东文章写作横跨近半个世纪,其语言融人了隽永的史诗之气概、灵秀的哲理之火花,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成为人民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亦为文章写作树立了语言艺术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文章写作禀意而拟章,文章撰写为时为事,开宗明义、提纲掣领,具有非常明显的务实性,在运笔措辞之始,就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布置辞藻,一切为主旨服务。毛泽东文章创作严谨透辟,纲举目张,但又不乏志高意远、文采斐然,学习毛泽东文章的语言艺术对当前文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娴熟高超,玲珑应变——毛泽东文章的修辞艺术
修辞是探究文辞之美的一门学问。毛泽东的文章中运用了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丰富的辞格,诸如层递、讽喻、借代、回文、反问、比拟、夸张等手法,行文展现了娴熟高超的修辞艺术,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使得文章语言溢彩流光。如中央军委针对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命令而发布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韵律明快隽永,采用歌谣语体褒扬新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古田会议以后,党内弥漫着对革命前途的悲观的看法,林彪就此情况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贺信。毛泽东写下《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作为回复,信中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辞格将革命喻为“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来形容革命此刻犹如一点儿小火星,但加以时日便会燃烧整个原野,有力地驳斥了甚嚣尘上的革命高潮虚无主义论调,“星星之火”这一形象的修辞也为战士们注入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希望。
毛泽东文章语言铺设妙用修辞表情传意,根据具体的情境而玲珑应变、梦笔生花。例如运用比喻修辞将调查比作母亲“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将中外反动势力比作希腊寓言里的“毒蛇”,将党和革命民主派比作好心肠的“农夫”;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在指导全党整风运动中运用了“‘钦差岷大臣’满天飞”的夸张修辞;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运用了赋予语言结构美感,又反映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回文修辞;在《反对党八股》中,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拟作“怪物”,运用了将抽象概念化为具体形态的比拟修辞;“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则运用了句式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顶真修辞;“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则运用了语意变化由浅及深、由轻到重的层递修辞。细细体会,毛泽东文章语言具有明晰透彻、平易鲜明、简约凝练的修辞特征,使得语意更翔实丰厚,更易引发读者联想。
二、言简意深,笔墨酣畅——毛泽东文章的行文风格
毛泽东的文笔如“万斛泉涌”,具备汪洋雄浑之势,他曾这样阐释文章写作:“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至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人海。行文亦然。”毛泽东自幼就博览群书,笔墨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深谙文章写作技巧,无论“说理”还是“用典”都能高瞻远瞩,笔墨酣畅。除了求知于有字之书、苦读书本典籍之外,毛泽东也秉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在群众中展开调查研究,将理论的精华转化为指导革命建设最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毛泽东的文章是五四以来一座巍峨的高峰,其行文简洁凝练、质朴自然,文脉又如势如破竹之态,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与他的纵横捭阖的斗争艺术。
毛泽东文章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是笔墨酣畅淋漓、活泼生动、气贯长虹。在革命步步胜利的时候,毛泽东更是运筹帷幄,以高屋建瓴、征马嘶北风之势,用笔锋指点江山。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毛泽东以犀利语言剖析内战带来的灾难,呐喊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所有战士“打倒蒋介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其笔锋饱含锟鹏击浪的豪情、台风扫环宇的壮志,读起来荡气回肠。毛泽东文章避免了语言的肤浅俗套,无论何种文体都能运笔腾挪自如,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人木三分,在运笔成辞之初渊思寂虑,于朴素中见奇崛,在平实中显机锋,斟酌与磨砺词句之中产生得以创造出文章精炼警策的语言,为文章写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命力。
三、精心巧裁,精炼警策——毛泽东文章的显旨技巧
文不在乎奇险曲、惊人耳目,行文的意旨才是谋篇立意的依据。毛泽东强调文章写作要注重文辞意旨准确、鲜明、生动,文件的起草要切中时弊。革命建设时期,形势瞬息万变,事业百废俱兴,为改善文章写作中眉目不清、交代不明、不守文法、滥用省略、篇幅冗长的现象,毛泽东强调文章“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必须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阅读”。这成为毛泽东文章写作的特色,如1949年毛泽东起草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他在每个段落在对问题具体铺陈之前都用简短的句式概括主旨,“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互通情报”“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以“篇前撮要”的写作技巧交待党委领导工作的方法,从而使得文章层次一目了然,文脉酣畅,骨架丰满。
毛泽东亲自起草的文章中心明确,字字推敲,波澜老成。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谈到雕琢文章,不妨将重要的文章反复看十多遍,认真删改后再发表,将主旨突出,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精心巧裁彰显毛泽东文章写作的显旨艺术,破除了旧文章中的一些繁文缛节的程式和冗长晦涩的用语,赋予文章玲珑透漏的美感,他也擅改文章标题,达到为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效果。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党的文献,并对每篇文献都进行了精心审核,例如,他将《请看!!!反日战争如何能够取得胜利?》这个感情色彩浓郁的标题修改为《中央关于一二八事变的决议》。修改后的题目符合文章高度概括性和程式化、专业化的特点,去掉了原题中抒情和祈使的成分,使人一望便知文章文种和主题。毛泽东运用自己纯熟的语言艺术使稿件增光添彩,文章修改起到了点铁成金、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四、雄辩深邃,高屋建瓴——毛泽东文章的哲理思辨
毛泽东的文章是现代革命史的真实记录,擅以精妙的语言、平实的话语来阐幽明微,在诉诸语言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将哲思融化在气吐霓虹的斗争情境中。毛泽东文章以雄辩深邃的哲理和浩瀚深远的意境著称于世,文字深入哲理层次而获得了丰富的意蕴美,贯穿始终的辩证思想又使得文章升华到一种崭新的高度,让读者在文字张力和生命力感染中备受启迪。毛泽东文章运用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从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高度阐明规律,其中蕴涵着对智慧的求索,充满了对底层群众的关注与救世心态。
毛泽东文章中既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认识论的火花,又包蕴了人生价值理论的哲思,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蔓蔓日茂,芝成灵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毛泽东把辩证分析方法同样也运用到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证服务、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服务,更多还原“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具有独特的思想建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他创造性地将群众史观与实践论熔铸于一炉。在毛泽东熠熠生辉的文章创作中也阐明了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同时还包含着关于人生的生死、荣辱、苦乐等多方面的思考,是无产阶级的系统的人生哲学。“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一崭新的人生价值理论既具有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高尚品格,又具有庄重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五、小结
刘勰《文心雕龙》有云:“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毛泽东文章写作避开艰深的典故和浮丽的辞藻,文风具有清新质朴、活泼生动的美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熔铸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和中国特色语言形式的创作过程中,其文章展现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和人文情怀,蕴含着娴熟高超的修辞艺术、笔墨酣畅的行文风格、精炼警策的显旨技巧、浩瀚深远的哲理思辨,具有宏博深邃、短小精悍、贴近现实、服务民众的特点。毛泽东的文章既是他崇高政治理想、伟大人格和光辉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由时代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豪隋熔铸而成的艺术瑰宝。学习毛泽东文章的语言艺术是倡导“短、实、新”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必要之举,对推进当前“转作风、改文风”的文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