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理论研究
从《向导》周报看蔡和森的新闻思想
邓涛

蔡和森(1895一l931)同志是湖南双峰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先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书记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对中共早期新闻事业和新闻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3年蔡和森进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这里与毛泽东相识;蔡和森1918年和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巾同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大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党的二大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党报问题。

《向导》周报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由于其创刊时间在党的二大闭幕不久,因此历来传说《向导》是党的二大决定出版的中央机关报。其实,创办《向导》周报的决定是1922年8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作出的。《向导》周报系首家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它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舆论宣传和政策指导的作用。

蔡和森是《向导》的具体筹办者、首任主编、排名第二的重要撰稿人(仅次于总书记陈独秀)和周报主要评述者。他主编《向导》周报的时间应是1922年9月至1925年5月(1924年1月至8月除外),共两年时间。在此期间,蔡和森为该报撰文160余篇,其文代表了《向导》的理论水平和战斗风格131。作为首任主编,蔡和森参与了《向导》办报宗旨、方针的拟定,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的组稿、出版和发行等各个环节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总结巾国革命经验”,具有开创之功,影响深远。周报为蔡和森充分展现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华和宣传才干,进人中共中央核心决策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向导》甫一面世,就紧紧围绕党的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任务开展宣传。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通过具体事实说明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争权夺利,是造成中国连年内战和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推动统一战线的巩同和发展,积极开展工农运动的宣传鼓动。周报开天辟地地在中国人民中高举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旗帜,为群众斗争指明了方向,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发行量迅速上升。创刊初期仅发行2000份,不久增加到4000份,两年后每期销售2万余份。当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的李立三说:“《向导》的功绩,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国革命中表现的极大的功绩。”

从蔡和森任《向导》主编期间的业绩观其新闻思想。蔡和森的编辑思想十分明确,一开始就集中力量宣传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把中国建成真正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他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及时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实际事例,揭发封建军阀祸国殃民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另一方面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剖析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关系,指出帝国主义是中国一切贫困和战乱的根源。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宣传方法,很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在编辑作中,高度重视对当前重大政治事件的评论,注意联系渎者,重视报道各地革命运动的通讯。

周报第15期(1922年12月27日)刊发《敬告本报读者》,文中指出:“《向导》有一种不可磨灭的价值。他是真正代表中国民众利益的报纸:他是中国苦同胞的忠实好友,他是中国革命运动中不可少的先锋,他的影响现已布满全国,他将来更能完成他的革命任务,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本报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本报是有组织的活动的表征。本报并不像别的报纸一样,只是发空议论。本报所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其所论述乃党报在建党和发动人运动中的特殊职能,与列宁的党报理论——强调党报的政治性、革命性,报纸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功能,党报具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等如出一辙。

在《向导》第一期之《本报宣言》中,我党首次提出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目标。文章署名“向导周报同仁”,实为陈独秀执笔。其结尾段高呼:“本报同仁依据以上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笔者认为,《向导》一创刊便将“新闻自由”的大旗高擎着。持此论的依据是,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指搜集、发布、传播和接收新闻信息的自由权利。

厘清社会思潮,明辨理论是非。孙中山曾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称为“国民革命”,但含义不清,目标也不甚明确。后来,陈独秀、蔡和森等共产党人重新提出“国民革命”口号,并赋予它新的含义。蔡和森在《向导》第23期(1923年5月2日出版)上,发表《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一文,文中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性质与欧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同,“已不是纯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问题,事实上业已变成为国民革命(亦可称民族革命)的问题”。“殖民地国民革命运动的特性就是:一面打倒国内的封建势力,一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在这种立场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所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向导》在中国革命史上首次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阶段革命的性质为民主革命,最早向群众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的口号和国民革命的口号。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党报在国共合作巾独立批评的党性原则。《向导》创刊时,孙中山已被陈炯明赶广州,来到上海。孙中山虽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转变,准备改组国民党为真能担负起民主革命任务的政党,可是对军阀和帝国主义还有幻想,还没有完全放弃和他们妥协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想法。直系军阀想利用孙中山这块招牌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孙中山企图利用直系军阀的力量来完成全国的统一目。这时《向导》的任务,就是联系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宣传党的纲领,帮助孙中山提高思想认识,推动同共合作的实现。1924年以前出版的5O期《向导》上,蔡和森写了与此有关的文章20多篇,远甚于其他撰稿人。在这些文章中,蔡和森一方面积极评价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的革命地位,称赞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革命家”,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党”,对孙中山的每一进步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但另一方面,对孙不重视发动群众,幻想依靠帝国主义和军阀力量实行和平改革,“倡言与军阀妥协裁兵”等错误表现,则进行既严肃又诚恳的批评,直言孙中山的调和四派势力(直系、奉系、皖系及“西南护法诸省”)以实现统一的政策“有离开革命立场的危险”,“主张邀请外国帝国主义者干预内政,更是引导国民运动脱离正当轨道”。

美帝国主义为了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提出“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和独立,以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的口号,从而在我国部分人士中,引发对美国政府的幻想。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资产阶级学者,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文章说:“外闰投资者希望中国和平与统一,实在不亚于中国人民希望和平与统一。”《向导》对这种错误论调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一针见血地指:所谓“帝国主义希望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其实际意义不过是要求“中国人民俯首帖耳让他们榨取精液不加反抗”。“帝国主义的政府可以对中国用不同的方法来谋他们国内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政策虽不同,他们拿中国的利益满足他们自己资产阶级的利益则相同。”

《向导》被誉为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四万万苦难同胞思想上的“向导”,“立在舆论指导地位”的“本党政策之指导机关”。其宣传形式多样,文风朴实,多短小精悍、具战斗性的评论与报道。所谓战斗性,即新闻媒介通过正面表扬和揭露批评报道扶正祛邪、引导舆论、争取群众、打击敌人的功能。《向导》的战斗力,集中表现为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时排除一切阻力、干扰和破坏所具有的战斗力量,既包括揭露敌人,亦包括克服自己内部的消极因素;既包括打破反革命舆论,又包括用正确的舆论去克服消极舆论。周报设有“时事短评”、“读者之声”、“各地通信”、“寸铁”和“外患日志”等栏目,大量优秀的短文出自蔡和森等专栏作者的笔下。《向导》上多文笔犀利、生动活泼、针砭时政、人木三分之篇章。蔡和森所撰《吴佩孚真会拣择便宜货》、《何东的狐狸尾巴现出来了!》等文,“用浅显的文字,向民众普遍宣传”,真乃思想性与通俗性、说理性与生动性之“四合一”精品。

1926年底,蔡和森在中共旅俄支部会上作长篇报告《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对中共早期党报,特别是《向导》的历史发展作了评介,显示出周报在全党和社会上的重大政治思想影响。蔡和森强调,政治机关报的创办,是中共由初创时鼓吹主义的宣传团体走上政治舞台,宣传和实现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的舆论前驱。《向导》持之以恒地传播党的政治主张,臧否中国政局,是全国报界唯一的革命向导,这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首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 孙文铄,谢国明.中国新闻界之最[M].北京:社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 蔡铭.《向导》周报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 徐方平.蔡和森与《向导》周报[M].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06.

[5] 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M].北京: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丁树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新闻战线,1957.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