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情感表现,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主观感受和预知能力。它反映了社会主体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毛泽东同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爱国主义精神养分,更善于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始终心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本文在阐述毛泽东同志忧患意识产生和内容的基础上,揭示了其忧患意识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忧患意识的产生
1.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是对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批判继承。毛泽东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历代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吸收了传统知识分子忧患意识中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把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行动,把传统忧患意识提升到新的境界,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早在青年时期,面对中国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危机四伏的状况,毛泽东同情劳苦大众,忧虑国家前途,萌生了忧国忧民的意识并逐渐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他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清楚地指出:“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游学四方,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冀图挽救中国于危亡。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对繁重的革命任务心存忧患的同时,也对革命的胜利信心满怀。他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他心中畅想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对传统忧患意识中积极入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对其中悲怆情绪的彻底抛弃。同时,毛泽东剔除了传统忧患意识中丧失自我、忧患与“忠君”相联系的封建性糟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恢弘气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建立了新中国,解决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内忧外患。
2.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来自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历史事件反复证明,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毛泽东饱读史书,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深刻理解和领会历史发展这一不变真理的基础上树立了科学的忧患意识。
毛泽东同志精通古史,时刻以古为训,以古鉴今。历史上因统治者缺乏忧患意识,不思进取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事例引起他的高度警觉。就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夕,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吸取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后,部分领袖很快腐化、内部发生宗派斗争,最后导致彻底失败的历史教训,他把进北京比做进京“赶考”,意味深长地说:“进京考试应该及格,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他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责任感将革命进行到底。就在全国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依旧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以史为鉴,心存忧患,才确保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
3.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来自对国内外局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对所处时代社会危机和面临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思维,它体现了社会主体高瞻远瞩的非凡眼光和积极进取的思想作风。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来自对革命与建设初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入思考。
在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整个世界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在中国国内,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军阀混战,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广大民众的苦难,青年毛泽东深表同情和忧虑。正是在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激励下,毛泽东积极寻求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道路,最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了出来。
二、毛泽东忧患意识的主要内容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课题就是“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如何推翻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旧社会,建立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的新社会成为毛泽东忧患意识的主题。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以后,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敌视,独立和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毛泽东同志又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而忧虑。他在开展阶级斗争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和加强国防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巩固和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
1.毛泽东的忧国之心。在革命时期,第一,忧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面对国家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被瓜分的状况,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并树立了救国于危难的理想,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之道。第二,忧国家政治黑暗和吏治腐败。毛泽东面对旧中国各派军阀长期混战不休、政治黑暗的现实指出:“中国四千年来的政治皆空架子,大规模、大办法、结果外强中干,上实下虚,上冠冕堂皇,下无聊腐败,民国成立以来,名人伟士大闹其宪法、国会、总统制、内阁制,结果愈闹愈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毛泽东对当时现状的清醒认识,也启发他转向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的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的忧国意识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忧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冷战以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愈演愈烈,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歧,中苏两党论战公开化,甚至两党断交,新的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出现,中国周边摩擦不断,新中国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的独立与安全极度忧虑,主张积极加强国防建设,解决来自外部的威胁和隐患。此种忧虑和做法在当时有一定现实根据和必要性,但过分忧虑世界大战的爆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扩军备战,就会影响了国家正常的经济建设。第二,忧国家的贫穷落后,担心“落后挨打”。旧中国由于贫穷落后而惨遭挨打的历史教训是刻骨铭心的。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就会重演。这一忧患意识促使他在建国初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了一批重型工业,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毛泽东的忧民之心。第一,忧中国国民思想陈腐,文盲甚多。他创建了各种刊物,为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唤醒广大民众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觉悟起了很大作用。第二,忧广大民众生活的艰辛。旧中国广大民众不仅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而且受到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剥削,所受之苦世界罕见。对于广大民众生活的艰辛,毛泽东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忧民的强烈意识,促使他立志救民于水火,领导劳苦大众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第三,忧国民体质的虚弱。在旧中国,中国人由于受鸦片的毒害,体质虚弱,被称为“东亚病夫”。毛泽东对民众的身体素质犹为关注,提倡国民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的忧民之心主要表现在忧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他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以苏联为借鉴,试图找到一条更好、更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毛泽东的忧党之心。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党的建设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出于对党的纯洁性和思想倾向的忧虑,开展了数次整风运动来统一思想,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执政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核心,他始终关心党的建设问题。1957年3月12日在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针对“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这么一种思想出来了”的现状,提出了党内整风,造就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忧患意识不仅科学、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可忧之患,而且在科学的预见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之策,推动了革命与建设时期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在当代,继承和发扬这种忧患意识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和发展征兆清醒认识并理性判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清醒认识发展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味陶醉于已有的成就只会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必须居安思危,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确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的新观念。必须清楚认识到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潜藏的问题与危机。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不协调,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经济驱动力方面,重投资和出口驱动而轻创新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不仅影响了产业水平从低端向高端过渡,而且制约了总体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树立协调、绿色、创新、共享的新观念才是解决问题与矛盾的基本思路。
第二,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有利于对当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内忧外患保持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保持稳定的思想观念。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政治命题。当前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在国内,还存在危害社会安全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刑事犯罪甚至恐怖活动。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民主”“自由”“人权”等口号,企图煽动反对派,并拉拢、分化共产党内部的不坚定分子的和平演变企图从未改变。此外,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加紧实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并借南海问题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制造地区紧张局势。因此,对于一切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传统与非传统因素,必须心存忧患。
第三,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有利于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精神污染和精神匮乏现象,强化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紧迫性的认识。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条件,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国外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华丽包装乘虚而入,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相当尖锐。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极端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部分社会群体精神生活枯竭,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文明准则。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批驳丑恶歪风,弘扬社会正气。
第四,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有利于我们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心存警惕,提高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存亡与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目前,我们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同党担当的历史责任相悖的突出问题。如有的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不讲大局,甚至理想信念丧失,跨越政治界限;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经不起考验,贪图享乐、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有些干部忧患意识缺失,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党防腐剧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2.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忧患意识,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是批判意识、奋进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统一,是心忧与实干的统一。当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要知不足而发奋,念忧患而图强,在忧患中奋起,以创新创造的精神和勇气破解发展难题。
第一,认清当今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挑战,依靠创新创造驱动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环境的诸多挑战。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把创造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支撑点,广泛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联动,打造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第二,正视我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简政放权为抓手,依靠改革健全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渐凸显。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市场机制的完善,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简政放权,实现真正的政企分离、政事分离,为市场松绑,同时推进政府职能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转变。其次要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再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认清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其次,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再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明确认识我党随着环境和地位的变化而面临的新问题,借力高压反腐打造政治新生态。十八大以来,在高压反腐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违反党纪国法的腐败分子被清理出党的队伍,“不敢腐”的政治氛围基本形成。随着监督检查机制和巡视制度的推行以及党内一系列规定的出台,“不能腐”的约束机制正在发挥作用。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在反腐方面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旧显著。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再到“不想腐”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建立高压反腐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价值观教育是当前党建面临的重大任务。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层出不穷的挑战,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又要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并以此作为奋进的精神动力,树立深远的战略目标,采取合理科学的方式解决所忧之患,才能确保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谱续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肖显社,王丽文.统帅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4]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