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由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一位在地下“长眠”二千多年的西汉轪侯夫人重见天日,这不仅震动了长沙城,而且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据新华社统计,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报纸,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对此进行了报导,成为当时世界上一大新闻。放置轪侯夫人尸体的湖南省博物馆内,万头攒动,人山人海,都想见一见这位二千多年前的贵夫人的容貌。随着时间的流驶,这种万众参观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但是,另一个热潮却正在中国和世界升起,那就是对码王堆汉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三千多件珍贵文物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外刊物上已发表研究马王堆汉墓的论文和已出版的专著达三百余种。在海外,美国、日本、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出版了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专刊或研究马王堆出土文物的书籍;在国内,各种研究马王堆汉墓的组织也如雨后春笋,纷纷产生。如湖南长沙成立了“马王堆医书研究会”,并不定期出版《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先后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释文、译注等数十种;湖南医学院成立了“马王堆古尸研究小组”,并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成立了马王堆文物研究组,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也成立了马王堆古尸研究组。1979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国际学术讨论会。马王堆汉墓医书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将召开。专家们认为,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以及它们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是极其珍贵的,它们对防腐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医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音韵学、美学、训诂学以及农业、手工业、宗教、军事、地震、交通、绘画、音乐、舞蹈、纺织,烹调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有的学科的历史需要重新改写。专家们指出,马王堆汉墓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
一、对女尸的研究
马王堆汉墓之所以能够闻名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土了一具两千多年不腐的尸体,这具尸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夫人,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左右(公元前165年),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女尸出土时,皮肤淡黄色、润泽,肌肉柔软而富于弹性,用手指按下去,再放开,它又会慢慢的起来,恢复原状,给她注射防腐剂时,肌肉随即鼓起,以后又逐渐扩散,和给生人注射没有什么两样。女尸的四肢关节还可以自由弯动,皮肤有些地方的汗毛汗孔清晰可见、甚至眼睫毛、鼻毛也保存下来了。左耳里薄薄的鼓膜仍然完好,脚的趾纹清晰可见。经过解剖,发现女尸内部也保存得非常好。在食道、肠和胃里发现138粒半甜瓜子,是刚吃过甜瓜死去的。血管也和新鲜血管相似。在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下,各种组织的切片中以胶原纤维保存特别好,几乎和新鲜尸体没有什么区别。从静脉里凝固的血块,测定死者的血型为A型。由于尸体保存得如此完好,所以通过解刮,对死者生前各器官的病变均能看得一清二楚。众所周知,人死后,如果几天不下葬,就会腐烂发臭。轪侯夫人死于瓜熟季节,天气是炎热的,但下葬后经过二千一百多年,尸体仍旧和新鲜尸体相似,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奇迹是怎样发生的?认为深埋和密封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白膏泥对密封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空气是无法穿透厚厚的白膏泥进入墓室的。由于密封,墓室内有限的一点氧气被有机物耗掉后,就形成了一个无氧的环境,需氧菌因无氧而死亡。厌氧菌在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也由于本身代谢产物的积聚而不能继续繁殖,并因此而死亡。这样,就排除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细菌等方面对女尸的侵蚀与破坏。所以二千多年前的尸体得以保存下来。但是,对于内棺80公升的棺液是不是二千多年前制造的防腐剂,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是在封棺之前就已注入棺内的一种液态防腐剂;一种认为,棺液不是封棺之前注入棺内的液态防腐剂,而是埋葬后由于墓室中湿度大,气相水分子——水蒸气慢慢地渗入棺内凝结而成的。(参见李经伟:《中国古代尸体防腐的探讨》,《中华医史杂志》1980年第1期;湖南医学院:《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研究》,文物出版社出版;商承祚:《谈西汉软体尸保存问题》,《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二、三号墓墓主人是谁?
在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宋代编著的《太平环宇记》、清代编著的《大清一统志》、《湖南通志》、《长沙县志》记载马王堆是汉代景帝的妃子程姬和唐姬的墓地,或说是长沙王刘发与其母唐姬的墓地,还有说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地。发掘之后,真相大白,是汉初吴姓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家的墓地。一号墓是利苍的夫人辛追,二号墓是第一代轪侯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的儿子。这都有出土文物为证。但对于三号墓的墓主人是继承利苍爵位的第二代轪侯利豨呢?还是另一位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研究者尚有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三号墓墓主不是第二代轪侯利豨,原因很简单,就是三号墓出土一块木牍记载说,该墓下葬的日期是汉文帝十二年,而《史记》的《表》记载利豨的死年是文帝十五年,相差了三年,所以不是利豨的墓,而应是另一个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的墓。(参见何介钧、张淮明:《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版;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一种意见认为三号墓的墓主正是第二代轪候利豨。主要理由是:
(1)汉代郑玄注《礼记•檀弓》的棺制说:“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重是指套在纳尸之棺外面的棺的层数,一重即二棺,再重即三棺,不重即单棺。“诸侯再重”,就是诸侯使用三棺。三号墓正是三层套棺,正好符合诸侯葬制。从长沙已发掘的西汉的初期诸侯墓来看,也都是三层套棺。所以三号墓墓主应是诸侯(列侯)。
(2)三号墓内棺上有一幅“T”形帛画,古代叫“铭旌”。三号墓的铭旌上画日月,下画交龙,按汉代“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为旂”的葬礼,三号墓墓主也应为诸侯。
(3)三号墓遣策竹简记载墓主为“家丞一人”。《汉书•百官公卿表》和《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法规定列侯置“家丞一人”。说明墓主为列侯无疑。
(4)墓中遣策竹简记载墓主有“八十人美人,廿人才人”,“宦者九人”。按汉代后宫制度规定,只有诸侯和皇帝才有“美人”、“才人”、“宦者”。说明墓主的地位起码是一个列侯。
(5)至于利豨的死年应是史书的误记,即把十二年误作十五年了。这种误记是完全可能的,如《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把轪侯利苍误记为“黎朱苍”就是一例。这一错误一直到1974年马王堆二号汉墓发掘,出土了“利苍”印章之后,才把《汉书》这个错误纠正过来。至于纪年方面的错误和误记则更多。尤其是《史记》、《汉书》的《表》,纪年错误叠出,中华书局编辑部1959年标点《史记》出版和1960年标点《汉书》出版时,就改正了《史记》“表”中纪年错误达30多处,改正《汉书》“表”中纪年错误达70多处。考古发现往往可以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马王堆汉墓发掘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除了“黎朱苍”为“利苍”之误和“十五年”为十二年”之误以外,还纠正了其它错误多处。(参见傅举有:《关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1983年第2期;肖璠:《从汉初局势看马王堆文物》,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文物月刊》第1卷第10期;周世荣:《马王堆汉墓中的人物图像及其民族特点初探》,《文物研究》总第2期)
三、墓主人的族属问题
民族学专家对于马王堆汉墓墓主的族属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大致有下面几种意见:
(一)苗族说
认为一号墓墓主辛追是苗族。理由是:(1)“T”形帛画上画有苗族关于“九个太阳”的传说;(2)墓主没有穿裤子,随葬衣服中也没有裤子,数以百计的木俑也没有穿裤子。下身穿裙子,不穿裤子是苗族自古以来的习愤;(3)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蛋生的。一号墓出土一箱鸡蛋,是与墓主人的民族习俗有关;(4)苗族人死后忌用生前的银器、铜器随葬。马王堆汉墓没有用金银铜器随葬,是与苗族习俗吻合的;(5)墓主梳的是苗族的发式;(6)用大量食品随葬也是苗族的习惯。其次,研究者还认为利苍在封为长沙丞相之前就是当地苗族部落的首领。(参见:《试谈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的族属问题》,《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林河、杨进飞:《马王堆汉墓飞衣帛画与楚辞神话南方神话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
(二)侗族说
认为墓主是侗族的理由:(1)《汉书》称利苍为“黎朱苍”或“朱苍”,这是侗语对利苍的称呼。轪侯夫人“辛追”也属于侗族习惯的名字;(2)汉族是夫妻合葬,而侗族是母子合葬。一、三号墓是母子同葬一个山头,而二号墓利苍葬在另一个山头,正符合侗族的葬俗;(3)黑地彩绘棺上画的是侗族的神话传说故事;(4)墓中引魂幡作衣形,遣册也称它为“飞衣”,显然是侗族以衣招魂习俗的反映;(5)帛画中有许多鸟,反映了侗族偏爱鸟的习俗;(6)轪侯夫人辛追用的木梳和鹊尾鞋,也是侗族妇女的习惯,并且直到解放前还在沿用;(7)墓中出土的乐器等保留了侗族古代葫芦笙的原始形态;(8)轪侯家用牛肉掺米粉腌制的“牛白羹”反映了侗族特有的饮食习惯。(参见林河:《马王堆汉墓主人可能属侗族》,《湖南日报》1983年1月36日;云峰:《马王堆汉墓族属问题的讨论》,《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
(三)越族说
认为墓主是越族的理由:(1)长沙王吴芮曾“率百越佐诸侯从入关”,有功封王。故长沙王吴芮的丞相利苍也是百越中的头目之一;(2)从氏族看,“利苍”即“黎朱苍”。黎姓的远祖是传说中的“九黎”,即后来的“三苗”,也就是百越。又黎人即俚人,《隋书•南蛮传》说俚人“古所谓百越也”;(3)墓主人梳的是越人的发式;(4)墓中遣册食谱中多狗肉,这是越人爱吃狗肉习俗的反映;(5)从葬制看,也是采用越人惯用的土坑竖穴墓;(6)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多带迷信色彩,反映墓主“好巫术”和“信鬼神”:轪侯一家信奉的神是祝融和蚩尤,这些也是越人习俗的反映。(参见用世荣:《马王堆汉墓中的人物图像及其民族特点初探》,《文物研究》总第2期71—75页;林河:《马王堆汉墓的越文化特征》,《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3期)
(四)楚人说
认为墓主利苍一家是楚人的理由:(1)据《姓解》记载:“利,《左传》‘楚公子食采于利’,后以为氏”。则利氏在当时是只有楚人才有的姓。(2)利豨是楚人的名字,因“楚人谓豕为豨也”;(3)利秧失侯放归老家江夏郡竟陵,而利苍封侯的封地也在江夏郡的轪县,(“衣锦还乡”),江夏郡是楚地,故利苍一家为楚人。(参见王利器:《试论轪侯利苍的籍贯》,《人文杂志》1984年第5期)
此外,还有利苍夫人苗族而利苍本人非苗族说;利苍楚人夫人越族说等,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天文学研究
(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本天文著作,一本叫《五星占》,另一本叫《天文气象杂占》。天文史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
天文学专家们对帛书《五星占》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关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记载,帛书记载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天天文学家所测得的583.92日,只差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周期,帛书为377日,比今天测得的378.09日,只差一天。帛书说:“五出,为日八岁,而復与营室晨出东方”。也就是说,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帛书中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之间共70年的金星动态表。1965年我国翻译出版的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第2册里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五个会合周期是八年减出二天十小时”。弗拉马利翁还利用这个周期预报了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的金星动态。但是,谁也没想到,中国在二千二百多年以前,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中国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个周期,利用这个周期列出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70年的金星动态表。据专家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而《甘石星经》成书的年代为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比希腊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所以,这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了。(参见席泽宗:《中国天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现》,《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科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二)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
天文史专家认为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里的精华,就是它有29幅彗星图。20多年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天学》部分中,谈到彗星的时候,引用了公元1644年我国手绘的一幅彗星图时,说他不知道北京明清两朝的档案中,是否还有这种手绘的彗星图。他认为公元1644年这幅彗星图就是我国最早的彗星图。但他根本没有想到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绘出了29幅彗星图,而且完好地保存在马王堆汉墓内。这些彗星图都绘有彗核、彗发和彗尾,十分科学,而且这些彗星图都是头朝下,尾朝上的,这是因为彗尾总是背着太阳的原故。彗星尾巴背着太阳的规律,在国外直到公元1531年才由欧洲人波特尔•阿毕安发现,但我国却比他早发现1700多年!彗星离太阳较远的时候,只有一个彗核,只有当它靠近太阳时,才喷射出物质而形成彗尾。这一喷射理论在国外是德国天文学家白塞耳在公元1835年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喷者虞喷,上如彗星”的话,说明中国比世界各国早二千年就观察到了彗星的喷射现象!在国外,直到公元66年才有一个出现在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图;欧洲直到1528年还把彗星画成一个怪物。我国的彗星图比国外最早的彗星图还早了二百多年,比西欧则早了一千多年。由此可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29幅彗星图,是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彗星图。(参见席泽宗:《一份关于彗星形态的珍贵资料——马王堆汉基帛书中的彗星图》,《科技史文集》1978年第1辑;席泽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彗星图》,《文物》1978年第2期)
(三)中国最早发现太阳黑子
凡到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参观过的人,都会看到展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二米多长的马王堆汉基出土的彩色帛画,帛画上部画的是天象图。右上角绘一个血红的太阳,太阳里站着一只乌黑的鸟,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所观察到的日斑,即关于太阳黑子的形象化的记载。而时间比马王堆稍晚一点的《汉书•五行志》记载:“永兴元年日黑居侧,大如弹丸”。又说,“河平三年,日中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又《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中平五年日中有黑气,如飞鹊”。而再晚一些的《宋史•天文志》记载:宋徽宗政和二年,“日中有黑子,如栗大”。又载:“宋高宗绍兴元年,日中有黑子,如李大”。总之,中国史书上记载太阳黑子的形状很多,除了马王堆帛书在太阳里画一只黑色的乌鸦外,有说如弹丸、如钱、如栗,如桃李、如飞鹊、如飞燕等。但不管他们怎样描述,都是指太阳黑子。从马王堆帛画得以证实,中国在二干多年前就观察到太阳黑子,这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美国天文学家海尔在他写的《宇宙的深度》一书中说过:“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二千年。西方一直到公元十七世纪才发现日斑。”(周世荣、欧光安:《神奇的古墓》,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马王堆汉墓有关天文方面的发现,不仅引起了国内,而且引起了世界各国天文学家的重视。并且改写了世界天文学史,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五、地理学的研究
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三幅,它们都是画在帛上的。一幅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一幅是驻军图,一幅是城邑图,都是彩色的。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一幅96厘米×96厘米的帛书地图,地图的方向和现在地图的方向相反,为上南下北。图中所绘的范围是今天湖南省南部、广东省北部、广西省东部,即汉初长沙国的南部地图。地图的主区是今天湖南省南部的几个县。我们把今天绘制的湖南省南部地图和二千多年前的帛书地图对照,感到很惊奇,两个地图基本上差不多。城市的位置、山脉的位置,河流的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均大体相似,可见帛书地图的准确性。最使人惊奇的是九嶷山的画法和现代的等高线类同。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把这幅二千多年前的地图和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绘的同一地区地图——《嘉庆重修一统志》的永州府图,以及《大清一统舆图》比较,便发现清朝绘的地图还没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准确。这实是一件怪事。为什么两千多年前所绘的地图会这么准确?1974年在北京召开了有许多地图专家参加的帛书地图会议,专门讨论了和研究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没有一个人能够解释这些地图是如何绘制成功的。专家们认为,当时一定有了精密的测量仪器,使用了指南针,因为湖南南部是五岭山区,到处都是高山和深谷,如果没有仪器而单凭两只眼睛是不行的。我们说使用了指南针,还有这样的证据:码王堆三座汉墓都是正北正南,没有半点偏差,而且槨室的槨板上也清楚地刻有东南西北的方位,如果不使用方位测量仪器是不可能的。此外,当时还用了规距、准绳、水准仪等,但是,仅用这些是不够的,必定还有别的更精密的仪器,可能这些仪器后来失传了,正如马王堆汉墓的天文书、地图后来失传了一样。
马王堆汉墓地图没有出土以前,我国最早的地图是保存在西安碑林的《华夷图》和《禹迹图》,都是刻在石碑上的。是宋代刘豫阜昌七年,即公元1136年绘的。但它们都比马王堆汉墓迟了一千三百多年。马王堆汉基的地图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实测地图,而且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地图,比埃及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被称为世界最早的地图)早了二百多年,而托勒密的地图有许多部分是根据传闻和想像绘成的,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则是通过实地测绘而成的,故比埃及托勒密的地图要精确得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地图,使得世界地图学史要重新进行改写。(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形图的整理》;谭其骧:《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图》。均载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古地图》,交物出版社出版。)
六、医学研究
(一)我国最古老的医书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种。有人统计过,中国现有的医书八千多种,其中最古老的是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五十二病方》的成书年代,据一些医学史专家考证,是比《黄帝内经》还要早,也就是说,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医书。(也有认为它是与《黄帝内经》是同时成书的。)据考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医学文献,也是最早的经脉学、灸疗学专著。至于帛书《导引图》,无论是文字还是术式,都是首次发现,它远远超过了东汉《五禽戏》创始人华佗的年代,而印度的瑜珈术则是更晚的了。所以学者认为帛书《导引图》是气功养生学的渊源。此外,《导引图》不仅以其时间古老而闻名于世,而且它流传的时间也是极其久远的。据《光明日报》报导,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其功法今天仍在陕西户县、祖庵镇一带流传,经二千多年之久,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僮俊杰:《试论马王堆出土文物的科学价值》,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编:《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第2辑;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文物》1975年第9期;《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其功法仍在户县、祖庵镇一带流传》,《光明日报》1987年6月29日第2版)
(二)解开了内外经之谜
过去认为我国最古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按理说,有《内经》就必然有《外经》。但《外经》一书在哪里?过去一直无法查考。《群经见智录》的内外经篇说:“《内经》当是患病原理之书,《外经》当为论治病方法之书”。《五十二病方》全是古医方,书首有目录,正文每种疾病都有抬头的标题,其五十二题。每种疾病题下分别记载各种方剂和疗法,少则一、二方,多则20至30方不等。疾病包括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的病名。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药物,也有灸法,砭石及外科手术等方法。书中药名240多种,医方达283个之多。药剂型有丸、散、汤、酒、油膏等。所以,有的认为《五十二病方》就是早已失传的《黄帝外经》。(僮俊杰:《试论马王堆出土文物的科学价值》,《长沙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第2期)
(三)中医外科手术有悠久的历史
《五十二病方》在《牡痔》一题记载外科手术的方法:
“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龠,入直中,炊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倒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狗的膀胱套在竹管上,扦入患者肛门吹胀,将直肠下端患部引出,然后用刀把“巢”割掉,再敷上黄芩。如果直肠不能复位,就用膏涂在直肠上使其润滑,倒悬其人,再用冷水溅身腹部以刺激腹腔收缩,这样直肠就自动回到腹腔里了。这大概不仅是中国,而且恐怕是世界上二千多年前外科手术最完整的记载了。除此之外,医书中还记载有烧灼结扎、痿管搔爬和结扎摘除等手术。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告诉我们,中医的外科手术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证明有关扁鹊、华佗的外科手术记载不是没有根据的。
有的专家还对《五十二病方》这个书名提出不同意见,因为它出土时没有书名,是帛书整理小组根据书首目录最后的“凡五十二”四字命名为《五十二病方》的。但分析帛书的主要内容,都是以金创为主要内容,又从墓中随葬众多的兵器,战略地图等来看,墓主是一个带兵的武将,随葬的医书也应与此有关,所以,它应是以金创为主的外科专书,并且很可能就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金创疭瘛方》。(李经伟、傅芳:《关于〈五十二病方〉的书名及其外科成就讨论》,《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1卷第1期;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巳发现的最古医方》,《文物》1975年第9期)
(四)世界上研究性医学的最早专科文献
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养生方》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谈性生理和性心理,如《十问》记录了古代君臣关于性交和饮食方面祛病延年的问答。《天下至道谈》阐述了“合男女必有则”,也就是性交时必须遵守的科学原则。《合阴阳方》则主要是探索男女性交时的生理变化和应注意的事项。性医学在国外的真正研究大概还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人们甚至认为性医学研究的创始者在欧美。如有的说:“最早开展性研究的是英国医生艾利斯(1859——1840年)。”有的说:“美国的玛斯特和约翰逊医生完成了性医学这门学科的创立工作。其《人类性反应》一书出版于一九六○年。”其实,我国才是性医学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我国比世界其它国家对性研究至少要早二千年。医学专家指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由二千一百多年前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性医学专家写的《养生方》一书,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研究性医学的专科文献。(王明辉:《马王堆汉墓的〈养生方〉与性医学的开拓》,《长沙晚报•桔洲》。周一谋,肖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五)水银软膏的发明
西方医学史记载12世纪的意大利外科医生罗吉尔是用水银软膏治疗痈肿和皮肤病的创始者,但是,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使用水银治疗上述疾病不仅已有软膏制剂,并且还有一些其它剂型。显然,中国是这种疗法的最早发明者,它比西方早了八个多世纪。(马继兴:《解放后出土文物在医学史上的科学价值》,《文物》1978年第1期;傅芳、李经伟:《关于〈五十二病方〉的书名及其外科成就的讨论》,《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1卷第1期。)
(六)三联音律奔马律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在“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后有“揗温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的记载。就是说,如果给病人揗脉,病人的脉搏,好像三个人手执杵棒联合参加舂谷一样,很快地以三联的节律协调地用力进行,则这个病人极其危险,过不了三日就会死亡。在现代心血管病诊断上,这叫做“三联音律的奔马律”。它总是发生在危重病人心力衰竭时。在医学史上,最早报告此种三联音律的奔马律现象的,是1838年西欧的Cnarcellay氏。其后,由于Traube氏对奔马律伴有交替脉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并于1872年提出报告,故据被以命名为Traube氏奔与律杂音。但是,谁会想到在比Traube早二千年,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医生已经发现了。医书说“揗温如三人参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脉诊上奔马律的三联音律特征。“不过三日死”则严重地判断了心力衰竭危症的预后。医学家指出:“东西方有关的心血管诊断学发现是在各不相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先后经过2000年的时间间隔记下来”,“不能不使人惊叹马王堆医书成书当年古中国医学者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何宗禹:《马王堆医书考证译释问题探讨》,《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1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