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情系人民
陈明禹
  1958年冬到1959年7月,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多次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毛泽东还亲自到河北、山东、河南、湖南等省视察,并于1959年6月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园——韶山。

1959年6月25日,这是韶山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下午5点多,毛泽东在公安部长罗瑞卿、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韶山。人们激动、欢笑,喜讯迅速传遍了这个宁静的山村。

毛泽东进招待所不久,就对支部书记毛伟昂说:“你去帮我把山神(指公社书记)找来。”公社书记毛继生来到毛泽东身边,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1954年我代表家乡人民去看您的时候,您说想回韶山来看看,乡亲们日盼夜盼,如今您真的回来了!”毛泽东问了问韶山的情况,然后说:“我离开韶山几十年哒,要请乡亲们吃餐便饭。”请毛继生通知一下。他一边折着指头,一边数着,毛继生仔细地听着、记着,这些人包括毛泽东的戚族——老表、堂兄弟和韶山冲的烈属、老地下党员、农民协会老自卫队员等,一共40多人。毛泽东最后吩咐说:“明天晚上请他们来吃晚饭。”

当晚,毛泽东阔别归来的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深了,他还提笔写了几封信。韶山人民更沉浸在欢乐之中,他们围坐在屋场里,摇着蒲扇乘凉,在笑谈中送走这个不眠之夜。

26日一清早,毛泽东就起床了。服务员见他往外走,赶快叫醒陪同的同志。毛继生听说主席要到父母坟上看看,便在前面给他带路,罗瑞卿等也紧紧跟了上去。毛泽东爬上山,找到了父母的合葬墓。他久久站立在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感慨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随行的人也跟着鞠躬。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要到这里来,后悔没有准备一个花圈。幸好毛继生灵机一动,折了几枝松枝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恭敬地将它放在坟上。略停一会,他就拄着由青年农民庞景霞送来的棍子往山下走。毛继生问:“要不要把坟修一下?”他边走边说:“不要了,把它填一下土就行了。”由于晚上下过小雨,山路较滑,警卫员去扶毛泽东,结果自己跌了一跤。他开玩笑说:“要扶的人没有跌跤,扶的人倒跌了跤子。”引得大家都笑了。

从山上下来,他们来到土地冲李文贵家里。毛泽东坐在地坪里的长扳凳上,笑容满面地和李文贵等拉家常。当时地坪边正在烧火土灰,晨风卷着烟雾向着毛泽东飘来。警卫员劝他换个位置,李文贵也起身给他移凳子。他笑着说:“我不怕烟,还是坐在这里好。”李文贵看到毛泽东这样平易近人,心情无比激动。“你们每天吃多少粮食呢?”毛泽东问。“每人每天吃九两。”李文贵回答。这时,正好农民邹长卫也站在这里,因为口粮不足,一身刮瘦的。毛泽东见了就问:“他这样刮瘦的是不是有病?”李文贵回答说:“冒得病,本是咯号人。”“这样的人要照顾他搞点松活事。”毛泽东对公社书记说。接着又问了韶山四大宪(即绅士,指毛宗圃、毛明德、毛吉成、毛鸿初)的情况。当他听到这四个人只剩下毛鸿初一人活着在守庙后,叹了口气说:“这四个人过去是与我对立的,他们反对搞农民运动。”

在土地冲,毛泽东看到有十多亩田没有种稻子,指着田里问:“你们这里种的是什么?”李文贵说:“种的是杉树、漆树等二十多种树苗。”他说:“你们山上冒绿化,田里倒又绿化起来了。”接着又说:林业很重要,小孩生出来要用脚盆,人死了要用棺材,砌房子、做家具需要木材,国防、工业也需要木材,但我们中国是个大国,是六亿多人口的大国,主要要解决吃饭问题,林业与农业不要争田地,应该把田里的树苗移到山上土里去种。毛泽东问陪同的省委书记周小舟,湖南提的什么口号。周小舟回答说:“苦战三年,改变湖南面貌。”毛泽东十分严肃地说:“象这个样子,三十年也改变不了!”他看见有两个伢子在水塘边放牛,夸奖牛养得不错,并说牛是农家之宝,我们靠它走头,现在我们国家拖拉机工厂还不够,将来都要使用铁牛,但山上的小丘田拖拉机不能去,还是需要牛,要很好地爱护牛,保护牛。毛泽东同志同:“田里能打多少谷?”李文贵回答说:“每亩四百多斤。”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多,但汇报时讲得多一点。毛泽东对陪同他的干部讲:“你们冒得咯多,霸蛮讲那么多,田里都荒了,难怪不饿死人。”他对省委书记说:“咯些问题你都要解决。”

毛泽东边走边谈,不觉来到自己老家对面的谢家星场。他问这里有没有公共食堂,陪同人员说这里就是。他说:“我正好想去看看。”走进堂屋后,他看见墙上写着“公共食堂好,饭菜样样香,男女老少喜洋洋。”便说:“你们搞得不错呀!饭菜样样香,能样样香吗?吃食堂,有人要吃咸的,有的要吃淡的,青年人要吃干的、硬的,老年人要吃软的、稀的,你们做得到吗?”这时,毛霞生正在田里劳动,听到毛泽东到了自己家里的消息,丢下锄头就往家里跑,进屋后他见妻子在堂屋里摆了一条长凳、一张靠椅。毛泽东没有坐靠倚,而是坐在长凳子上。毛霞生只好坐靠椅,并挨着毛泽东,穿着短裤,赤着脚,连脚上的泥巴都忘了洗。毛泽东递给他一支珞珈山牌香烟。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手有点发抖,一连擦了好几根火柴才把烟点着。毛泽东说:“怕什么?”停了一下又说:“啊!你就是毛福村的儿子,你小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接着详细地询问了生活、生产情况。毛泽东问:“你们的粮食怎么吃的呢?”毛霞生说:“粮食是按人定量,指标到户,集体保管。”毛泽东说:“那就分到自己冒得家当哒!怎么不自己掌握粮食呢?假设我今天干重活,要多吃一钵饭,那有不有呢?”“没有。”一位农民插话答道。“如果我今天病了,这钵饭怎么办?”“那你家里的人拿去吃了。”“来个客人怎么办?来个姐姐,来个岳丈,来个舅舅,冒得饭吃不只回得家吗?”“那他自己带米来。”“你们这样搞有什么好处呢?”公社书记说:“主席呀!我们要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有个别人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光了,闹补粮。”毛泽东说:“你们把粮食下放到户,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忙时多吃,闲时省吃吧!”接着又说:“象你们这样管,农民冒得一点权,就跟瓜瓢一样,把全是你们抓了。”他还严肃地说:“一个人从娘肚子里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冒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你们当干部的要作工作,相信多数群众会听党的话,多数群众会计划用粮,不会管理粮食的早少数,应召集大家来开个会,进行节约粮食教育。”后来,毛泽东问毛霞生家中有几口人吃饭,劳动力如何,生活怎么样。毛霞生一一向他汇报了,并十分感激地说:“搭帮毛主席,我们解放了,土改分了田地,现在生活过得很好。”毛泽东说:“搭帮我什么?我在北方,要搭帮共产党,搭帮人民自己闹翻身。”“你们水稻田每亩能产多少斤?”毛霞生停了一阵没有做声,因为那时有浮夸,有的地方说亩产几千斤,甚至上万斤,他讲少了怕挨批评,讲多了又感到对自己的领袖不老实,就说:“亩产是咯八百斤。”“八百斤?”毛泽东疑问似地重复了一遍。他接着说:“这个田每亩能打得五百斤就谢天谢地了。你们要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要有计划地逐年提高产量,但要实事求是。一亩地一年增产一、二百斤就算了不起了。”随后,毛泽东又问起了当年和他一起劳动、读书的一些老人的情况。毛霞生回答说:“这些老人都不在世了。”他听后,感慨地说:“可惜这些老人我一个都看不到了。”

当时,汤瑞仁抱着小孩站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同她叫什么名字,父母亲哪里去了,爱人在什么地方。汤瑞仁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鼓励她说:“那好啊!你是军属,在家好好生产,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又说:“你们青年人要好好干,世界是你们的。”这时,陪同的同志看了看表,请毛泽东走,他笑着说:“你们叫我走,我就走,服从组织。”

他站在地坪里,回头看看四周,关怀地问道:“你们这房子住多少人?”毛霞生说:“我们这个房子原来只住两户人家,现在办食堂,集体伙食,集体劳动。住了十几户。”毛泽东说:“住这么多人怎么住得下呢?住不下到我那边房子里去住,那里能架铺。”

毛泽东从谢家屋场出来,横过塘基,便来到了自己的故居“上屋场”。他站在“毛泽东同志旧居简介”的说明牌前,轻轻念道:“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诞生在这栋普通的农舍里。”然后说:“我的生日不要让外国人知道了。”

在地坪里,他用亲切而深情的目光久久环顾着阔别三十二年的故居。然后,缓步走进堂屋,望着神龛上的祖宗牌位和观音菩萨、赵公元帅问故居工作人员毛乾吉:“这些东西还在呀?”“是后来复制的。”毛乾吉回答。他对陪同的罗瑞卿、周小舟等人说:“过去我们家里也信迷信,这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经过退堂屋、厨房、横屋,便到了他父母亲的卧室。站在双亲大人遗像前他静默了一会,然后感慨地对陪同的同志说:“这是我父亲、母亲。我母亲颈项上生一个包,穿了眼,只因是那个时候,要是现在不会死。”原来他母亲患的是淋巴腺炎,终年52岁,父亲得的是伤寒病,去世时才50岁。

他来到自己当年的卧室,一进门,就朝着那张放大了的他兄弟三人和母亲的合影走去。他对这张照片既感兴趣,又觉惊奇。笑着用地地道道的韶山话问道:“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毛乾吉告诉他是从他外婆家湘乡棠佳阁那里拿来的。他说:“这是我母亲有病时,一九一九年在长沙照的。我这个像和现在完全不一样。”这时旁边一个同志正在看关于建立韶山党组织的说明牌,对毛泽东说:“韶山党的小组就是在这个楼上成立的。”他听了以后纠正说:“不是党的小组,是农村里头一个支部。”当时靠窗子的方桌上陈列了两本《中等适用算术教科书》,有人看了看封面上的批语:“算法之道,唯以先乘除而后加减,求之则先后不紊矣!”有人同毛泽东:“这是你批的吗?”他说:“我以前的书都批了,现在不晓得搞到哪里去了。”毛乾吉说:参观的外国人问,毛泽东过去办“雪耻会”的经费是哪里来的,工作人员怕答错不敢答。毛泽东说:“是会员自己凑起来的。”在毛泽覃卧室外面,毛泽东问:“那房子里睡了人没有?”毛乾吉说:“没有睡人。”“为什么不睡人呢?放到那里空着,群众不会有意见?”毛泽东说。陪同人员说:“参观的人多,不好住人。”他笑着说:“我完全没有权了。”到了毛泽民卧室,墙上挂着一张烈士遗像,头戴一顶红军帽子,身穿灰军服。毛泽东看了一阵,说道:“我们毛泽民这个像很象。”

出了故居后门,他指着以前曾经种过的菜土问:“这些菜是哪个搞的,给哪个吃呢?”毛乾吉说:“是我们搞的,给招待所的同志吃。”他听后高兴地说:“好。”菜土旁的山边上有棵枇杷树,牌子上说明是毛泽东同志亲手栽种的。毛乾吉问:“这棵枇杷树是不是你栽的?”毛泽东说:“不记得了,不过那时候我很爱栽树。”他站在晒谷坪,指着坪下边他曾劳动过的稻田说:“水塘下边的田,阳光、水利好些,产量高一些;水塘上边的田,阳光、水利欠一点,产量低一些。”当毛泽东回到故居前坪时,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凳子。有人说:“请毛主席照个相。”毛泽东与群众合影后,坐在一张谷牌凳子上休息,天气热,汗流不止。他看了一圈说:“咯么多人,一个都不认得。”毛继生说:您老人家认识我吧?我五四年到您屋里做过客。毛泽东诙谐地说:“你五四年在我家住过,你看,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我没十分官僚也有九分官僚。”大家对主席诙谐言词报以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问毛乾吉读过书没有。“读过几个月书。”毛乾吉答。“你看得报清吗?”“看湘潭报看得清。”“你在哪个老师面前读过书?”“在邹春培老师那里读过书”。“邹春培是我的老师,又是你的老师。”接着他又问:“韶山还有文盲没有?”“韶山文盲百分之九十消灭了。”“这余下的一十呢?”“这余下的一十都是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现在学不进了。”毛泽东亲切地说:“老头子认不清字,就请儿子、孙子帮帮忙。学点文化,好提高觉悟,跟上形势。”毛泽东问陪同人员几点钟了,陪同人员告诉他九点多钟了。悟开玩笑似地说:“不会把你们饿死去,这阵子还冒吃早饭?”然后,他用韶山话对陪同人员说“走,我跟你们吃早饭去。”

毛泽东离开故居往回走的时候,路上欢迎他的人更多了。韶山学校的师生和一些农民早就自觉地组成欢迎队伍,站在马路两旁恭候毛泽东的到来。当他们见到毛泽东朝他们走过来时,情不自禁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边走边挥手,并喊:“大家万岁!”刚走过“儿童桥”,韶山学校的学生向毛泽东献了花。他亲切地和少先队员手挽手走上校门口的台阶,一边走一边询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一位同学说,韶山学校是戴帽子的中学。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你还是这个帽子底下的哒!”毛泽东拿起一个学生的书翻了翻,指着书上的拼音字母问:“这些字你认得吗?”学生说:“认得。”毛泽东笑着说:“你还不错,你的文化比我高些,我还不认识,你认识。”说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掌声、欢呼声响彻校园。师生们要求和他一起照相,他点头同意。学生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走到毛泽东跟前,行了个队礼。毛泽东弯下腰来,让脚蹬得老高的少先队员给自己系上红领巾。毛泽东抚摸着少先队员的头,亲切地问:“你不要了?”“送给您。”“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哒!”说完,毛泽东看看周围的人们,高兴地说:“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毛泽东被师生们的笑脸簇拥着。摄影师抓住机会,摄下了一个珍贵的镜头。

照完相,大家围着毛泽东,争着和他握手。警卫员告诉毛泽东:“十点多了,您该吃早饭了。”毛泽东以商量的口吻对大家说:“他要我去吃饭,你们同意不同意?”大家依依不舍地说:“同意!”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离开了学校。

中午,毛泽东稍稍休息一下就离开了松山,准备到韶山水库游泳。这时路的两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毛泽东下了车。群众热烈鼓掌,毛泽东也鼓掌。群众都争着和他握手,有个女同志握过了手,又跑到前面来握。毛泽东笑着说:刚才好象跟你握过了。他走到毛氏宗祠门口,这是他1925年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之一。他的夫人杨开慧曾在这里对农民群众进行过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教育。他想进去看看。毛继生说:“里面精光的,祖宗牌位、菩萨,解放后都烧了。”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他几个躬再说。”走进祠堂,他在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三鞠躬。离开毛氏宗祠来到毛震公祠。这里是他1927年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时的旧址之一,当年,他在欢迎他的群众会上讲了话,特别是赞扬了妇女们的革命行动,并请妇女坐头席吃饭。

毛泽东在去水库的途中,步行到毛福轩烈士家里。毛福轩是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建立的韶山党支部书记。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烈士的妻子听说毛泽东来了,赶忙抱着孙子迎了出来。见到毛泽东,她很激动,想起了往事,她哭了。毛泽东安慰道:“毛福轩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死得很光荣,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女。”临走时,毛泽东请她到松山吃晚饭。她答应了。毛泽东叮嘱毛继生,要照顾好烈士遗属,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毛泽东离开这里,一边走一边看禾苗。“你们今年插的是什么寸?”毛泽东问。“插的是板板寸,只进去得脚,踩不得田。”还没等毛继生回答,一位农民就插话道。毛泽东问毛继生板板寸到底是多少寸。毛继生说是“三六寸”,“不过也有插四六寸的”。毛泽东说:“三六寸太密了。”他又指着毛继生说:“你是主张越密越好的。”指着青年人讲:“你们是听梆子响的。”指着老年人讲:“你们是反对密植的。”接着,他说:“田里要增产,要和老农研究,老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你们干部、老农、青年三者来一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

当毛泽东来到韶山水库的时候,早已等候在水库两边山坡上的二百多人响起了一片欢呼声和掌声。他不断地挥手向人们致意。陪同毛泽东游泳的青年水手说:“水很凉,很深。”他说:“在长江能够游,在这还不是一样。游泳是一种意志的锻炼。”他往坝下走时,对站在坝上的一位白胡子老人说:“你也来游泳吧。”老人说:“主席,我70多岁了,不能游了。”他说:“你坚持游泳,可以多活20年。”他还指着一些站在山坡上不敢下水游泳的人风趣地说:“你们是脚踏实地啊!”有人给他丢了一个救生圈。他说:“不要依靠它。”

水库周围山坡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看看毛泽东游泳,急切地问:“哪个是毛主席呀?”毛泽东听见了,脸朝天躺在水上,拍手道:“我在咯里啊!”他了解大家的心情,就沿着水库边上游。有时踩水,有时又仰泳或潜水。正当毛泽东向一个有刺的地方游去的时候,有人就喊:“毛主席你不要往前游了,那儿有刺。”他幽默地说:“有不有鬼?”并侧过头来问游在他身旁的陪泳人员:“你们怕不怕鬼?”“不怕!”他听到陪泳人员的回答,满意地笑了。有人怕冷,只游了十几分钟就上岸了,而他游了一个多小时,有人告诉他时间不早了,太阳快下山了。他说:“我呀,还要游一下!”并对站在岸上的人们讲:“你们每个人都要困觉,我困觉给你们看看。”说着把双手放在胸前,仰卧在水面上,做着睡觉的姿势。又说:“困觉要翻身。”他又做翻身的样子,随后又说:“起来还要坐。”他又立起身子,象坐在凳子上一样,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岸上的人看见毛泽东在水里作这些动作,都拼命地鼓掌。有的人欢呼,有的人跳跃,有的人则把草帽抛向空中。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久久地在山谷中回荡。

毛泽东看着身边这些年轻的游泳运动员说:“你们会蛙泳、蝶泳、自由泳。我只会立正、稍息、困觉、坐凳子。立正、稍息是基本动作,困觉、坐凳子是日常生活,你们行不行?”边说边做起立正、稍息的动作。陪泳的年轻人都跟着学起来。有人学不会,说:“主席,我睡觉还马马虎虎,立正、稍息、坐凳子不行,手不动脚就要动,脚不动手就要动。否则就会下沉。”毛泽东说:“脚并拢好象一块木板,不会沉。”毛泽东再做了一次。年轻人也跟着做了一次。“还是不行。”那些陪泳的年轻人说。毛泽东笑着说:“你们回家好好研究研究,锻炼锻炼吧!”

毛泽东回到岸上太阳已经下山了。他问在岸上的一些青年人:“你们怎么不下水游泳?”他们回答说:“我们不会呀!”毛泽东说:“不会就学。”接着又说:“你们青年人要接我们的班。我们这些老年人快要见‘上帝’去了,什么是‘上帝’呢?就是阎王老子。你们以后要很好锻炼身体,才能当好接班人。”

毛泽东在临时搭起的棚子换了衣服,休息了片刻。当他再次走到人群时,人群又一次沸腾起来。

夜幕徐徐降临,松山毛泽东住所的电灯亮了起来。今晚,这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人们带着幸福的微笑,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毛泽东邀请地下党员、大革命时期的自卫队员、烈士家属、老贫农以及公社和大队的主要干部等几十人在松山开座谈会,并宴请众位乡亲。他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吃餐便饭,先敬大家一杯酒。”他一边说一边离开座位来到众位乡亲面前,一一给大家敬酒。当给他的老师毛宇居敬酒时,70多岁的毛宇居连忙站起来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饭后,毛泽东又和乡亲们亲切交谈。他说:“请你们咯些老人对我提些意见。”老人们说:“我们对主席还有什么意见?”他说:“对生产生活冒得意见?总有点意见吧!”有一位老人说:“如今讲不得。”他说:“我保险。”老农说:“现在插田插个板板寸,产量倒少了,听说是您老人家要搞的,我们冒得办法。”他说:“我冒要搞,我那‘六条’(1959年4月29日《党内通信》中的六个问题)你们晓得吗?”老农说:“韶山这里还晓得,有的地方就不准念。还听见讲有的地方一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又要求深耕几尺,我们不相信。他们说我们是老保守,对老年人不尊重,有保守倾向的就要挨辩论、挨斗争。韶山还好一点,没有这样做。”另外一位老农说:“主席呀!食堂粮食还是少了一点呢。”他说:“你们多种点蔬菜,蔬菜半年粮。”他把周小舟喊来,说这些事是在他管的范围内,要他记下来。同时称赞他们是老积极,还一起照了相。

送别众位乡亲,毛泽东回到了住房。深夜了,他房子里还亮着灯。后来,毛泽东走到房子外面的地坪里。服务员连忙搬了一张凳子。他坐了一会儿又回到房子里写东西,写一张搓了,再写一张。服务员还看见,写的时候,毛泽东总是轻轻地哼,有时候头就是那么轻轻地摇,还不时地在房间内踱来踱去。这一晚,一直到天快黎明,吟成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7日,毛泽东又接见了部分群众、干部以及招待所的工作人员,听取了有关生产、生活等情况的汇报和意见,并和他们合影留念。

下午三点多钟,不少群众站在招待所外面的道路两旁自动地来欢送自己的领袖。毛泽东走下车和欢呼的群众握手、合影。当刘秀华跑上来和毛泽东握手时,毛继生向毛泽东介绍说:“她是刘秀华,县里的劳动模范。”毛泽东笑着说:“你就是刘秀华啊!”原来他已听人介绍过刘秀华等八人搞互助组的情况。这时候,毛继生又说:“她是全县第一个妇女互助组组长,县里还给她们奖过一头牛。”毛泽东说:“你们做得不错啊!如今妇女翻了身,能够赛过男同志。”

毛泽东步行很远才上车。群众还在不断地欢呼。他不断挥手向人们致意。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