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使湖南驶入文化强省的快车道。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千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稳定,成为湖南发展新引擎。“湖南文化产业现象”引起关注。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
中国经济时报:文化大漱南是在什么样的战略引领下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促使文化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作用的?
蒋祖烜:在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湖南发展新引擎的过程中,湖南重点做好“五大”文章。
第一,突出大战略引领。实施“文化强时战略,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出台《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和《湖南拾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第二,坚持改革推动。通过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市场主体,仅转企改制一项就新增市场主体352家。积极支持转企改制单位加快发展,五年来,为全省各级、各类转制文化企业减免各类税收10多亿元。
第三,依托大企业带头。湖南发展文化产业重视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路子,着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四,注重大项目带动。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将重大项目推向境内外地区,构建文化“走出去”新平台。近三年,湖南在深圳文博会上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0多个,合同引资400多亿元。
第五,强化大品牌支撑。充分发挥湖湘文化“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特点,在出版、广电、动漫、演艺等方面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注重品牌研究,成立了文化创意和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加强产权保护,成立了知识产权协调领导小组,将出台《湖南省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
文化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社会其他系统要素进行互动与融合,从而不断地获取与整合资源,促进文化自身快速发展。湖南应当积极加大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目前,湖南非常重视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促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力求打造“文化湘军”新的生力军——文化旅游湘军。
在“文化强时战略强力推动下,湖南各金融机构对文化这一新兴产业表现出浓厚兴趣,部分银行目前已制定了文化产业的专门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重点支持。近年湖南文化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授信近千亿元,共推出项目500多个,合同引进资金400多亿元。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当今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全球化竞争加剧,”文化湘军“如何突围?
蒋祖烜:主动出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组织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努力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
随着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越来越紧密,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生产力时代正在到来,湖南文化主力军团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积极抢占各自的制高点。云电视、电子书包、3D打愈等一批高新技术在湖南问世。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经落户长沙,成为全国第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长沙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湖南还争取到两个国家级动漫公共技术平台。抢占制高点,对于”文化湘军“积极健康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中国经济时报: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您认为湖南文化产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蒋祖烜: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文化产业提出很高的要求,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是最大的利好。目前,湖南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文化产业更是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以推进,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政策红利及跨媒体整合必然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具体的项目安排数量与金额上,突出支持大湘西文化旅游、动漫、演艺、工艺美术和”走出去“五大板块;资金分配上,集中拳头办大事,资金安排向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项目集中;区域分布上,增加市(州)项目所占份额;项目主体上,坚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重。这些措施的推动和实施必然给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湖南一直以文化名片自傲,2006年到2012年,湖南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已然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与经济发达省市相比,在重视程度、改革力度、政策支持和解放思想上都有差距。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随着主、客观条件变化,处于高位运行的湖南文化产业开始面临速度、结构、内容和投入等方面的问题,呈现出”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活而不稳、早而不快“等不足。长期以来,文化单位大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绝非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