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宁乡四髯”等革命家后代回故里赞叹家乡巨变
李广军

  “宁乡真美!”近日,“宁乡四髯”的后代回到故乡,和董必武、吴玉章等革命家后代一起,找寻先辈们留下的足迹,品味今日宁乡的新风新貌。“宁乡四髯”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等宁乡籍革命家合称,四人都留有胡子,借以掩护革命活动,他们同在长沙从事民众运动时曾合影,谢觉哉题“宁乡四髯”四字。

  何叔衡后人坚守勤勉家风

  “这么多年一直守在家里,您辛苦了。”在位于沙田乡的何叔衡故居,何叔衡后人们的手握在了一起。何叔衡外孙夏威逊今年86岁了,但他还是从成都赶了过来;另一外孙杜渝生则表示“一夜没睡,心情非常激动”。而何叔衡的孙子何霞飞已经85岁,一直坚守在故居。先辈的眼镜、照片、信件……戴着老花镜的老人们细细端详着,不时给儿孙们介绍着。

  和何霞飞一样,不少何叔衡的后人都留守在故居所在的杓子冲村,在山坡上耕种劳作。何叔衡在外进行革命时曾多次书信家中,教导后代凡事要靠自己努力,要学会踏实做人做事。他在苏联学习深造期间,1929年给儿子何新九写了一封家书提到:“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后来这句话成了何家的家训。如今,这种精神依然激励着他的后人: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坚守勤勉家风。

  在“延安五老”合影前留念

  离开何叔衡故居,革命后代们来到第二站:谢觉哉故居。

  今年是谢觉哉诞辰130周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谢觉哉故居修缮工程即将启动。此前,宁乡县组织专业人员赴甘肃兰州“八办”、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等谢觉哉生平工作过的地方,征集到谢觉哉合影、怀表、印章等文物实物200余件。

  在谢觉哉故居,悬挂着一张“延安五老”谢觉哉、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等人的合影。革命后代们睹物思人,谢觉哉之子谢飘、吴玉章孙女吴本立、董必武儿子董良羽在照片前合影留念。据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原馆长萧普刚介绍,董必武和何叔衡是党的一大代表,在中央苏区他们也是亲密战友。“所以说他们俩很有渊源,从1927年到1935年长征前,他们两个人基本工作和生活在一起。”萧普刚感慨地说:“因为上一代的革命情谊,革命后代也结成了深厚的情谊。”

  谢觉哉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云山书院坐落于宁乡县横市镇水云山下,三面环山、沩水萦绕,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曾在此同窗共读、同校任教。先人已去,但书院琅琅书声犹在。

  书院里的“云山学校”四个大字系谢觉哉所题。当年,谢老在题字时还作了一首《忆云山》的诗,表达自己对云山书院和峥嵘岁月的无比怀念之情。谢飘站在云山书院院子里,深情地抚摸着一棵大樟树,自豪地对同行的友人们说:“这棵树,是我爸爸当年在这里教书的时候种下的。”

  据了解,谢觉哉在云山书院教书时,在院子里种下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带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美好寓意。当年种下的小树苗,现在都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暗合了谢老当年的美好愿望。

  革命后代惊叹故乡巨变

  “宁乡的变化太大了!”此次故里行,从凌云之沩山,到旖旎之灰汤,茶香满溢,乡音醉人,让革命后代们惊叹着故乡发展的巨大变化。

  姜梦周孙子姜水平离开宁乡已经65年了,这次回来找记忆中的一条街,硬是半天都没找到,他回忆说,过去的宁乡尤其是沩山、沙田一带,非常贫穷。如今,家乡变富了,变美了,变得让人热泪盈眶。

  杜渝生在十多年前来过宁乡,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街道、建筑、人文面貌都远远不如当下:“从宁乡到沙田一路70多公里,感觉变化都非常大。”

  谢飘近年来经常回家乡,但此次回来又有全新的感觉:“如果继续对沩山的旅游资源和灰汤的温泉资源进行挖掘,宁乡将会变得更有魅力!”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