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张子清生平简介
张咏,唐义芳
  张子清,工农红军早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历任工农革命军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红四军十一师师长、红五军参谋长及湘赣边区特委委员、边区政府军事部长、代理湘赣边区特委书记等职。1928年4月,在指挥酃县阻击战中身负重伤。1930年5月,牺牲于江西省永新县三湾附近的蕉林寺,时年二十八岁。

张子清,又名涛,别号寿山,益阳板溪乡风景市(今属桃江县)人。其父张建良,是一位爱国军人,参加过同盟会和湖南新军,在辛亥革命及护国、护法诸役中都有过贡献,以军功升任湖南江道区司令官。他在父亲影响下,从小酷爱军事,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1912年,他进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读书(相当旧制初级中学),毕业以后,又考入湖南讲武堂。1920年,他以优异成绩在讲武堂毕业,任零陵镇守使署上尉副官。

1923年下半年,张子清因反对军阀赵恒惕,遭到通缉。他侥幸逃脱后,便回到家乡,在浮邱山、大水洞一带组织游击队伍,公开打出“武装反赵”的旗帜。1925年,他联合湘中邓赫绩的部队,攻占了益阳县城,并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成立了湘中游击司令部,他是支队长之一,配合北伐部队作战。这支部队由益阳经桃江、安化到达溆浦时,他离开部队,回益阳处理游击战时的善后事宜。事后他仍积极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继续从事反军阀的斗争。在这段时间内,他经表兄夏曦的帮助,结识了熊亨瀚、郭亮等人,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教育,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同年,由夏曦、郭亮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冬,中共湘区委员会委派他去广州黄埔军校学习。到广州后,他进了国民革命政府举办的政治讲习所,因成绩优异,曾被选为中队长。

1926年秋,张子清在广州政治讲习所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北伐军宣传队工作。次年,中共党组织派他去常德,在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任政治连连长,负责培训政工干部。随后,黄埔军校第三分校在长沙成立,他又被调到分校任政治教官。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张子清受党的指派,先到岳阳、华容去联络在那里组织农军起义的何长工和段德昌,因没有找到,他去了武汉,到共产党所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工作,任三营五连连长、副营长。在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的严重关头,他和卢德铭、何长工、何挺颖等共产党人,一致主张带领警卫团,拿起枪来和蒋介石战斗。不久,警卫团奉命去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因九江被敌军堵截,只得留在修水、武宁待命。后与平江工农义勇队合编为秋收起义部队的第一师第一团。

7月底,张子清来到江西上高,会见了浏阳县委书记潘心元。他们商定将二十军独立团(即浏阳工农义勇队)与他和伍中豪率领的警卫团部分官兵,合编为第一师的第三团,他任第一营营长。部队合编后,他们打着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团的旗号,将部队带到铜鼓,然后在铜鼓城西的河坝上进行紧张的整训和练兵,使这个团的政治、军事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

震动全国的湘赣秋收起义爆发后,张子清所在的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铜鼓宣布起义,率部随前委书记毛泽东攻克了浏阳县白沙镇。9月12日,他又率先头部队勇猛冲杀,将遭遇之敌击溃,毙敌排长一名,顺利进入浏阳东门市。后因第一、二团在战斗中受挫,左右路失去配合,第三团也遭到敌新八军两个团及地方团防武装的包围,敌人抢占了羊牯脑制高点,用重机枪向三团扫射。在三营的配合下,他立即率领第一营奋力向羊牯脑反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多次冲锋均被打退,三营营长汤采芝亦中弹身亡。这样,他不得不率部向上坪撤退。为了挽救这支革命力量,毛泽东于14日同三个团的负责人商量后,决定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各团火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结。19日,他又率领第一营最先攻克文家市,保证了当晚前委扩大会议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召开。

工农革命军在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途中,由于战斗的频繁,给养的困难,疾病的蔓延,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张子清此时染上了疟疾,但他临危受命,带病挑起军事指挥重担,于25日,攻克了江西莲花县城。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的三湾,在这里进行了有名的“三湾改编”,三个团缩编为一个团,他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和党的前敌委员会委员。10月初,部队胜利到达井冈山的宁冈古城,开始了建立和保卫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斗争。

1927年10月中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主力沿湘赣边境南下,开展游击活动,扩大革命根据地。23日,部队在赣南遂川县大汾镇遭到萧家壁靖卫团的截击。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与毛泽东失去联系,他只得单独向南挺进,来到桂东县鹅形一带的崇山峻岭间与敌周旋。这时,正值朱德、陈毅率领保留下来的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县,与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取得联系,然后以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团的名义率部进驻资兴。张子清也通过朱德的关系,以第十六军第四十七师第一四二团的名义,率领三营打着“青天白日”旗进驻桂东县城。桂东县长也把他的队伍当成“国民革命军”,连忙设站招待,并亲自出城迎候。他也利用这一机会,使部队得到休整和补充。12月下旬,当工农革命军攻占茶陵的消息传来时,他大为振奋,立即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率部攻占县衙,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之后,北上茶陵,与工农革命军汇合。

这时,湘敌吴尚的第八军和地方武装,芷向茶陵县城反扑,张子清及时率部参战,重创敌军。战斗结束后,他与第一团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等主张回师井冈山,而团长陈浩、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庄剑等人,却企图将部队带往湘南,投靠第十三军方鼎英部。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他将截获的陈浩给方鼎英的密信,连夜派人到宁冈送给前委书记毛泽东。毛泽东同毛泽覃、陈伯钧等星夜赶来茶陵湖口部队驻地,立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将陈浩一伙叛徒处决,宣布张子清代理第一团团长。

张子清率领部队回井冈山后,打了许多胜仗。如1928年1月5日,他攻克了遂川县,打垮了萧家壁的靖卫团。2月17日晚上,他将第三营埋伏在宁冈县新城城外,等第二天黎明守城敌兵照常到城外出操时,突然发起攻击,打得敌人仓惶逃窜,缴枪三十余支。紧接着,他指挥第一营、第三营全力攻城,并与袁文才率领的二团配合,全歼敌军。这次战斗计击毙敌七十九军警卫营营长王国政、靖卫团团长李树滋,活捉县长张开阳,缴枪三百余支。井冈山人民在革命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革命政权。

2月下旬,前委在宁冈大陇朱家祠召开了军事会议,重新扩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下辖两个团,毛泽东兼任师长,张子清任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3月中旬,他随毛泽东率部出发,策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4月上旬,在攻占汝城的战斗中,团指挥所突然遭到守敌猛烈反扑,子弹像雨般倾泻过来,他不顾这些,立即命令三营一连沿右侧干涸小河沟袭击敌后,迫使敌人后撤,然后下令全线出击,一举攻占汝城县城。4月下旬,当朱德、陈毅率部向井冈山转移时,他奉命担任后卫掩护任务。当他得知湘敌吴尚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妄图抢占战略要地酃县,卡住工农革命军进入井冈山的通道时,立即率领第一团从桂东县沙田出发,经龙溪洞、彭山庙、中村、水口等地,抢先占领酃县,给吴尚以迎头痛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将敌人打退,保证了朱德、陈毅部队的安全转移,从而实现了红军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井冈山会师。但他在这一战斗中,腹部不幸负伤,左脚踝骨也被打断。

5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砻市宣告成立,毛泽东任军党代表,朱德任军长,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等三个师。朱德兼十师师长,陈毅任军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师师长,张子清任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在这个月召开的湘赣边区第一次党的代表会上,他还被选为第一届特委委员,继而被任命为边区政府军事部长。在特委书记邓乾元去中央报告工作期间,他曾代理特委书记职务。

张子清负伤之后,毛泽东,朱德见他伤势严重,派了一个班护卫他,还调一个叫刘小虎的战士作他的联络员。党组织曾多次安排他到外地去治疗,但他考虑到自己不象农民,而且是湖南口音,脚上又是枪伤,恐难混过敌人的哨所,加之自己也不愿离开部队生活,因而一再拒绝说:“与其被捕死在敌人手里,倒不如留下养伤,坚持战斗,最多成个残废。残废了算什么,一样能革命!”由于缺医少药,子弹取不出,伤口溃烂,他的伤势日益恶化。为了不让同志们担心,他强忍伤痛,有谈有笑。没有酒精洗伤口,就用盐水,后来连盐水也用不上,他就用金银花水代替。一天,团里的官兵特意把从伙食中节存的一包盐送给他洗伤口用,他没能推辞掉,就用油纸将盐包好,放在枕头底下。后来医院有一批重伤员已一个星期没用盐水洗伤口,伤势日益恶化时,他连忙将这包盐拿出来交给护士排长说:“盐不多,一定要把重伤员的伤口洗一遍,可能时,把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洗到。”护士排长手捧着这包盐,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张师长献盐”的故事也迅速在部队中传开,成为鼓舞战士英勇杀敌的号角。

1929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著名的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用外线作战来减轻敌人对根据地的压力,留下彭德怀、滕代远指挥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张子清因负伤不能随军远征,前委将他留下任红五军参谋长。从此,他坐着担架参加会议或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研究作战方案;或深入部队,了解士兵思想情况,细致地做政治思想工作。他还关心湘赣边苏区的建设,把自己的全部心力用在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事业上。

1929年春,湘赣敌军攻陷井冈山,张子清被护送到深山区,隐藏在一个被称为“红军洞”的石洞中。不料连日大雪,交通断绝,随身带的一点干豆、竹笋都吃完了。他饿了四天四夜,等到敌人撤退后才被接回来。自此以后,他的伤势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弱。当他最后被安排到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养伤时,常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看来,我是不行了。不过,也不要紧,人生在世,总有一死嘛。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与同志们一起战斗了。”永新县赤卫大队长鄢辉来看他,他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支裹着红布的勃朗宁手枪送给他,语重心长地说:“鄢辉同志,把枪交给你、你要知道它的份量,好好保存,用它去武装人民,消灭敌人。

1930年5月,张子清逝世后,中共永新县委派鄢辉将他的遗体接回县城,召开了三百余人的追悼大会,将他安葬在永新城郊东华山上。1981年中共中央拨款重建了他的墓地。墓地四周,苍松掩映,翠柏环抱,一块刻有“张子清烈士之墓”的石碑耸立其中,墓门两侧娶着石柱,刻着一副对联:

青山埋忠骨,

浩气贯长虹。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