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黄公略生平简介
诸秉忠,方大铭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

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

黄公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从参加平江起义到参加指挥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屡建奇功。1931年9月15日,不幸在敌机扫射下牺牲,年仅三十三岁。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湖南省湘乡县人,1898年2月20日生。父亲黄秀峰,早年考秀才未中,便绝意仕途,在家乡老虎山下的高木冲结庐数间,以耕田自给,兼教蒙馆。黄公略七岁时,父亲先教他识字,后又教他读经,十岁入峒山小学。毕业后,又到离家六十多里的永丰高等小学堂就读。他很聪颖,对各种知识接受较快,又能诗会画。有一次,他用“烟携孤鸟渡,云拥半湖晴”这两句诗的意境,挥笔画了一幅烟波浩渺的湖水,上空白云拥簇着红日,一只飞鸟掠空而过的图画,寄托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黄公略性情刚烈,不畏强暴。十四岁那年,在离家约五里地的壕基界小溪石桥上,他看到一个税警欺压民女,怒不可遏,走向前去,一掌把税警推下石桥便跑掉了。父亲喜欢这种正义感,又担心他将来闯大祸,于是,教他读苏轼的《留侯论》,要他学天下之“大勇”,不要学匹夫之“小勇”。他也很喜欢这篇文章,特别是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经常背诵,身体力行。他非常羡慕张良受兵书于圮上老人黄石公,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功立业,因此改名黄公略,又名黄石,激励自己立志做一番事业。

1914年,黄公略在永丰高等小学毕业后,父亲年迈,不愿让他远离身边,留他在家教了一年的私塾。1915秋,父亲病逝,他向大哥提出外出求学的要求,大哥却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不但不支持,反而要他弃教种田。他十分气愤,于次年底弃家出走,投笔从戎,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1916年底,黄公略投入湘军后,最初在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三营八连当兵。不久,他的书画才能得到营长的赏识,被调到营部当文书。1918年四五月至1920年四五月间,六团团部在驻地浣溪圩(位于湖南茶陵酃县之间)举办临时训练队,他被调去训练队当国文教员。1920年6月被提升为排长。1922年秋,他考入赵恒惕主办的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编入第四教授班学习。1923年8月结业后,被派回原部任副连长。在回部队就职以前,他曾请假回家,与农家女子刘玉英结婚。同年11月,被提升为连长。

在湘军中的这几年,黄公略从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体会到:要救国救民,“还是先要改造军队”。与他一起在讲武堂学习的还有李灿和彭德怀。彭德怀原是他在训练队当教员时的学员,而彭的好友李灿又在六团一连二班当兵,他们三人都抱有爱国热忱,思想感情一致,认识后,很快成了挚友。他们都想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士兵,如黄公略当排连长时,别的连排长多以醉酒嗜赌来消遣,而他总是勤研典范条令,与士兵同操作;暇时读书看报,给士兵讲时事;并团结一些人,以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不扰民相勉励。他还积极参加组织救贫会的活动,并参与制定有灭财主、灭洋人、发展实业、实行士兵自治等内容的章程。这些既反映了他当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也反映了他想和别人团结起来改造湘军的愿望。

1926年,北伐开始不久,湘军编入国民革命军的建制。6月2日,原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在衡阳就任新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中路前敌总指挥。原湘军第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周磐任师长,黄公略在第一师第三团任连长。这时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和团,营指导员经常给部队讲课,并在进步分子中秘密传阅《共产主义ABC》等书刊,使黄公略开始了解共产党和接触马列主义。

黄公略在北伐作战中非常勇敢。1926年10月10日总攻武昌时,他率领连队向宾阳门进攻,身先士卒,冒着密集的炮火,搭云梯爬上城墙,将敌人的机枪炸哑,使部队得以冲上城头。他的英勇行动,深得士兵的赞扬,受到团长李仲仁的嘉奖。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黄公略随部队经孝感、花园等地,开到宜昌过春节。这时,适逢黄埔军校要从国民革命军中招收一批年青军官到高级班学习。这个高级班是黄埔军校为适应北伐胜利和部队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级司令部的幕僚人员而设立的。能到黄埔军校学习,这是黄公略的宿愿。经过团长李仲仁的推荐,师长周磐的批准,并通过考试,他被录取了。当彭德怀赶来为他送行时,他把自己使用多年的一支驳壳枪送给了彭德怀,留作纪念。

黄埔军校高级班,设在广州长堤原海军司令部旧址,分为军事、无线电及化学三科,1927年1月开课。黄公略读的是军事科。当时黄埔军校革命派与右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高级班同样也不例外。黄公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旗帜鲜明地站在革命派一边,积极拥护共产党的主张。不久,“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黄公略更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本质。特别是在这年十二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不顾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高级班结业前夕,黄公略收到了彭德怀的来信,邀他毕业后仍回原部工作,并告诉他,已征得周磐师长的同意,由他来办一个随营学校,同时还寄来了路费。这时,第八军第一师又改称湖南独立第五师,周磐仍任师长,彭德怀已升任该师第一团团长。党组织同意黄公略回原部工作。

1928年3月中旬,黄公略由广州经上海、汉口到达当时独立五师一团驻地南县,同阔别一年多的彭德怀(当时彭已入党)等人见了面。这次会见的情况,在《彭德怀自述》一书中有一段生动具体的描述:

“一九二八年二月中旬(注:应是农历),黄公略由粤回南县团部,使人高兴。顷刻李灿等闻讯跑来,交谈了一年多来的情况。晚饭后除团的情况外,又谈到随校筹备工作快已完毕,周(指周磐)兼校长,黄公略为副校长,实际周不会来校,对工作反而会有好处。军事教科书以湖南讲武堂的教材为准,正在翻印。讲到学校宗旨章程时,其中有打倒新军阀,黄石突然发问:‘新军阀是指谁呀?’我说:‘当然是指蒋介石!’黄公略突然发怒说:‘我们校长如何如何……。’大家也突然失色,一切秘密工作都告诉了他,这还了得!大家气愤到不可形容。我说:‘公略呀!我们多年友好,过去你说,对革命事业如何如何,现在一反过去,那就好吧!你走你蒋介石的阳关大道,我走我艰难险阻的独木桥。’张荣生拿了一条毛巾在他嘴上一封,颈项上一缚,黄石脸上立即发白。张荣生、李力都说:‘绞死他,今晚抛到南县河中去灭迹。’这时,黄石手指着皮鞋后跟,被邓萍察觉,邓说:‘慢一点,放松一些,等他好出气,跑不了的。’把皮鞋后跟扦开,发现了广东省委的介绍信。大家猛吃一惊。半小时后,他才清醒过来。我说:‘公略,你这是干什么?开这样大的玩笑!’他说:‘你现在当了团长,谁知道你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又说:‘还有黄纯一同志一道来的,在外面伙铺里,请派人接他进来,还有一个贺国中同志,候补党员,不知他今天到了没有,请到伙铺里查明一下。’幸而即刻弄清了真象,马上消除了误会,免除了意外的损失”。

第二天早饭后,黄公略与彭德怀在团部门外的柳荫堤上,作了一次长谈。两人谈得很热呼,很兴奋,黄公略即兴写了一首诗递给彭德怀:

广暴失败旗帜在,

树立红军苏维埃。

旅沪武岳语弃市,

乌云蔽日只暂时。

欣谈时局喜春风,

柳絮飞舞庆重逢。

锦绣洞庭八百里,

四江精粹在湖滨。

彭德怀也写了一首诗回赠:

求知心切去黄埔,

夜梦依依我不然。

马日事变教训大,

革命必须有武装。

唯有润之工农军,

跃上井冈旗帜新。

我欲以之为榜样,

或依湖泊或山区;

利用周磐办随校,

谨慎争取两年时。

他们各自表达了对挚友的感情和共同的革命愿望。

1928年四五月间,独立五师随营学校在南县正式成立,师长周磐宣布黄公略为校长,贺国中为教育长,黄纯一为大队长。

开学后,彭德怀约集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三人开了一次有南(县)、华(容)、安(乡)特委代表张匡参加的党的会议,研究如何通过随营学校培养,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在两年内以一团为核心举行全师起义的问题。同时,根据特委指示,决定在一团成立党委,由彭德怀任书记;随营学校成立分支,受一团党委领导,以黄公略为分支书记。

黄公略在随营学校的时间不长,但给学员印象很深。他经常给学员讲国民革命的意义和形势,讲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中国农民运动的特点。他对训练抓得很紧,要求很严,亲自带操喊操,纠正动作。他特别注意和学员打成一片,生活和普通战士一样,常常通过个别谈心,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彭绍辉,回忆在随营学校学习这段往事时说:“记得公略同志在一次谈话时问我:‘你知道地主老财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我说:‘我做长工时,有个地主姓刘,外号叫刮皮佬。’公略问为什么叫刮皮佬,我一下答不出来。他就说:‘刮皮佬的意思是剥削厉害,答不出来,说明剥削了你还不知道。’这话对我有很大启发,至今记忆犹新。”彭绍辉在黄公略的启发教育下进步很快,后来由黄公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年6月,随营学校第一期尚未结业,独立五师奉命开往平江,接替阎仲儒旅“剿共”。因三团三营营长贪污被撤职,一团九连连长病故,周磐决定黄公略调任三团三营营长,黄纯一调任九连连长,随营学校由贺国中负责,移驻岳州。不久,黄公略离校随部队去平江。

1928年6月17、18两日,独立五师除随营学校外,陆续到达平江,彭德怀的一团驻县城及城南,黄公略的三团三营驻城东六十里外的嘉义镇。

当时,平江的革命运动自“二月扑城”失败后,在国民党军队及民团、清乡队的“清剿”下,虽遭到严重破坏,但党的县委还在,平江游击队在胡筠等的领导下,仍然活跃于北乡及东、南两乡,和浏阳游击队相呼应。湖南省清乡督办署饬令独立五师加紧“进剿”,并制定了一个相当严密的“清剿”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一团党委,专门研究制定如何打破敌人的“清剿”计划,阻止清乡团、队的烧杀抢掠和减轻人民痛苦的对策。黄公略认为要贯彻党组织的决策,必须首先取得周围士兵对自己的信任。于是,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分给没有发饷的士兵用,经常到士兵中去问寒问暖,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因而赢得许多士兵的好感,士兵们说:“这营长真好。”

正当黄公略在三营的工作初有成效的时候,7月18日,周磐的马弁陈玉成从长沙给彭德怀拍来密电,说黄公略驻防南县时,曾开通行证给南、华、安特委的同志到长沙买油印机。现特委机关被破获,查出了这张通行证。周磐认出是黄公略的笔迹,已电副师长李慧根(当时周磐在长沙,部队由李负责)立即逮捕黄公略、黄纯一、贺国中三人。与此同时,彭德怀也在电报局截获了周磐给李慧根的电报,大意也是如此。

情况来得这样突然,时间十分紧迫。彭德怀随即与刚刚到达平江的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商量决定: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军,时间定在7月22日,并密告黄公略在嘉义率部就地同时起义,配合平江城内行动,然后来平江城会师;密告贺国中届时率随营学校师生离开岳州,赶来平江参加起义;以副师长李慧根名义密电周磐:“三人已遵示逮捕,随校已令开来平江。”

这时,黄公略在三营的行动,也已引起反动团长刘济仁的怀疑。7月20日,黄公略将关押在乡政府的赤卫队员黄耀南(按: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监委书记)释放的事,被在三营当连长的刘济仁的侄儿察悉。黄公略看到事已泄露,不能等到预定起义时间,便于21日下午,以闹饷为名,提前发动全营士兵“哗变”,当场杀死刘济仁的侄儿和另一名连长,缴获了当地挨户团的三十多支枪,枪毙了挨户团的头子,并与中共平江第四区(嘉义区)区委书记涂正坤、区委委员李克家取得联系,由他们派人给部队带路,到平江城与彭德怀部汇合。

7月23日下午四时左右,黄公略率领三团三营的起义部队,取道团方、思溪、钟洞,到达平江城郊。他担心部队入城和一团发生误会,便令部队在城北五里处一个叫烟舟田的小镇上休息待命,自己只身骑马先入城向彭德怀、滕代远汇报。谁知就在这时,他率领的这个营在九连连长贺仲斌的煽动下逃走了。他闻讯后十分气愤,即要前往追赶,被彭德怀劝阻。这件事使他得到一个严重的教训。并在党委会上主动作了检讨。

7月24日下午,在平江城内的月池塘,召开了有几万人参加的庆祝起义胜利大会。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下辖一、四、七三个团,共二千五百馀人。黄公略被任命为第四团党代表。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共红五军委员会,黄公略当选为委员。

黄公略按照五军军委的部署,率第四团向平江以南发展,与浏阳县委取得联系,帮助他们开展工作。7月29日,平江遭到敌六个团的围攻,第四团奉命返回参战,中途遭敌伏击,损失很大。这时四团只剩下两百余人,又与主力失去联系,处境十分困难。黄公略带领部队在平江、浏阳边界坚持了一月之久,终于在黄金洞与军部主力汇合。红五军军委决定撤消第四团番号,改为教导大队,由黄公略任大队长兼党代表。

1928年8月底,根据湖南省委指示,红五军从黄金洞出发,向井冈山推进,以与红四军取得联系。红五军在途中遭到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前堵后追,伤亡很大,不得不折回平江、修水、铜鼓交界的纸坊休整。这时,红五军剩下不到一千人,生活也十分艰苦。为了度过这严重难关,军委决定将部队整编,取消团、营番号,将全军改编为五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黄公略任第二大队大队长。为了避开湘、鄂,赣三省敌军的“围剿”,争取更多的时间休整部队,他率领第二大队在平江、浏阳、万载边境活动。10月。根据湘鄂赣边特委与红五军军委联席(扩大)会议的决定,将红五军和工农游击队混编为五个纵队(每纵队约四百余人)时,他又被任命为第二纵队纵队长。不久,红五军军委为了粉碎湘、鄂、赣三省敌军对红五军的再次“会剿”,决定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四、五纵队和军部直属队向南突破敌军的包围,朝井冈山进发,与红四军取得联络时,他又被留下来,统一指挥一、二、三纵队,在平、浏、修、铜、武、万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开展群众工作,保卫和发展湘鄂赣苏区。

1928年10月,在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四、五纵队奔赴井冈山以后,黄公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紧紧依靠边区人民群众,在根据地坚持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黄公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将二纵队的四、七、九中队分布在万载农村,一、二、三、五,六中队分布在浏阳各地,一、三纵队分散在平江、武宁、修水、铜鼓等区域,一面帮助群众抗租、抗债、抗粮、抗税,一面有计划地打击敌人,保存部队的实力。为了鼓舞部队斗志,他与战士同甘共苦。没有吃,他同战士一起吃红薯和草根;没有宿处,同战士一起在山林里露宿。他经常教育部队,斗争越是艰苦,纪律越要严明,借物必还,有损必赔,尤其要搞好和群众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他带领的部队能在险恶艰苦的环境中,拖不垮,打不散,而且战斗热情高涨,军事素质也不断提高。

1929年春,蒋桂矛盾日趋尖锐,“围剿”的敌军一部分被调走了,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红军的变化。黄公略不失时机地迅速将一、二,三纵队集零为整,对地主豪绅武装和小股敌军进行打击。从1月起,二纵队在浏阳先后发动了毛田暴动、鲁家湾暴动,老乌塅暴动和金坑暴动,消灭了这些地方的挨户团和驻军。2月中旬,有一排敌军主动向红军缴械投诚。3月24日,他又指挥部队,配合浏阳第二区赤卫队共一千五百馀人,趁黑夜兵分三路包围永和市的联防武装,发起突然进攻,打死打伤敌人九十多名,缴枪一百一十多支,子弹三十八担和许多其它军用物资。在此之前,还在白沙、大胜等地,消灭了挨户团,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一、三纵队在其他地方作战,也取得了不少战果。这些胜利大大鼓舞了边区工农群众的斗争热情,红色区域各项工作迅速顺利地开展,出现了全面复兴的局面。潘心元在1929年7月2日写的《“秋收起义”前后浏醴平革命斗争》一文中,对这一形势作了如下的描述:“彭、黄兵变虽遭到了很大损失,但对于平、浏的工农群众斗争,确有很大的发展。浏阳自黄公略带两百枪来以后,东乡造成全乡的赤色恐怖,南北乡受到很大影响,东乡并建立了两个区苏维埃。平江游击队增加四倍以上的枪支,斗争的发展普及到全县,建立了十几个区苏维埃组织。斗争的发展已波及到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各县。”这一形势使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惊惶不安,到处张贴告示,悬赏捉拿黄公略,赏金不断升级,由一万元、五万元增加到十万元。何键还两次派人到湘乡挖黄公略的祖坟,把黄公略祖父、父亲的尸骨运到长沙,丢进湘江。

1929年4月12日,湘鄂赣边特委在江东乡八区召开了扩大会议。根据新的形势与要求,决定统一边区赤色武装组织,成立湘鄂赣边境支队,由黄公略任支队长,下辖三个纵队;会议还通过了边区特委的任务与前途及目前工作计划等各项决议案,并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将湘鄂赣边特委改为湘鄂赣边境特委,选举了特委委员和候补委员,黄公略被选为特委委员和常委。

就在这一年的六七月间,湘、鄂、赣三省反动当局又调集了近五个团的兵力,联合平、浏、修、铜、万、萍、醴七县的地主武装(称为“七县联防”),向边区再次发动进攻,边区环境又趋险恶。黄公略仍然采取化整为零、昼伏夜击、彼合我散、彼散我合、避实就虚和声东击西等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他用这个方法,先后在浏阳的官渡、万载的高村、大桥、黄茅等地同敌人作战数次,连战连胜,共缴获敌人步枪八十多支,子弹数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这期间,他还把他总结的游击战经验,写成了一本叫《游击战术》的小册子,在所属部队中传播,使仗越打越精。曾在红五军一、二、三纵队工作过的彭绍辉、何长工等同志,当时都看到和学过这本小册子。这件珍贵文物,可惜已经遗失了。

正当边区军民斗争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刻,彭德怀率领四、五纵队回到了边区。在平江黄金洞、桐木桥地区,与黄公略率领的湘鄂赣边境支队会合,战友重逢,分外高兴。黄公略对四、五纵队重返边区感到由衷的喜悦,特别是听了彭德怀关于湘赣边区和红四军开展群众工作、建设根据地和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介绍,深受启发,也更增加了他对红四军及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的景仰。这时,根据湖南省委指示,两部合编,取消湘鄂赣边境支队建制,仍称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下辖三个纵队,全军共三千馀人。合编后,部队士气大振,10月1日,一举攻克了平江长寿街。这是红五军成立以来第三次攻打这个地方。前两次没成功,这一次却取得了胜利。从10月到11月,部队又连续作战十馀次,每战必胜,大大鼓舞了边区人民的斗争信心。

11月底,彭德怀、黄公略等率领一、三纵队开始向南游击。12月中旬,到达湘赣边的遂川一带。这时,红四军尚远在闽粤赣边区。赣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拟将赣西南的独立二、四团及延福、富田纵队等地方部队,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他们要求红五军派黄公略去当军长,红五军党委答应了这一要求。从此,黄公略离开了红五军,开始为创建又一支新的工农红军而努力。

红六军成立于1930年1月,全军约三千人。当时,政治委员陈毅、政治部主任毛泽覃都没有到职。黄公略既是军长,又是军委书记,既抓军事,又抓政治,为部队倾注了全部心血。在他的领导下,使这支成分复杂,干部缺乏的队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部队。

红六军成立不久,首次作战就攻克了吉水县城。2月3日,红六军在吉安的富田、东固一带与由闽再度返赣的红四军汇合。两军协同作战,在吉水的水南以及吉安的值夏、赤家山一带,全歼金汉鼎部的精锐部队唐云山独立十五旅一千六百馀人,缴枪二千余支。此后,黄公略根据总前委“以三个月为期分路游击”的决定,将红六军分布在赣西南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建设红色政权,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他特别注意对部队进行政策和纪律教育,注意了解人民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和主张;他还用自己和政治委员陈毅的名义发布了一份六言体的红六军司令部布告。原文如下:

红军第六军司令部布告

反动国民逆党代表地主豪绅

摧残革命团体屠杀工农士兵

勾结帝国主义敢向苏联挑衅

为着争权夺利制造军阀战争

增加苛捐杂税民众痛苦日深

当此严重时期本军应运而兴

接受共产指导努力民权革命

实行武装游击肃清地主豪绅

彻底分配土地予贫苦农民

工人减时加资保护商人邮政

废除苛捐杂税统一累进税金

打倒帝国主义没收洋商资本

推翻反动统治实现工农专政

至于白军靖匪准其悔过投诚

所过秋毫无犯纪律特别严明

望我工农群众一致向敌进攻

特此剀切布告望各一体凛遵

  军长  黄公略

  政治委员  陈毅

  公历一九三○年月日

这份布告在赣西南地区曾产生很大影响,至今有些老人记忆犹新。1930年7月,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用“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词句,对黄公略及红六军所做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1930年6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黄公略任红三军军长。从此,黄公略率领的红三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成为一支不仅能打游击,而且能打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能攻善守的红军主力部队。从这一年的8月到10月,红三军在奇袭文家市、抢占醴陵、攻打吉安等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更是战绩辉煌,功彪史册。如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红三军在有名的龙冈战役中,担任正面攻击任务,首先发起冲锋,一举生俘张辉瓒师的警卫营全体官兵,为全歼敌十八师、活捉张辉瓒立了大功。在第二次反“围剿”时,红三军独当一面,在东固通往中洞的南侧山上,秘密设伏,居高临下,如“飞将军自重霄入”,一举包围敌二十八师师部,捣毁了敌人的指挥机关,为五战五捷首开胜局。在第三次反“围剿”时,红三军和兄弟部队一起,首战莲塘,次战良村,再战黄陂,三战三捷;老营盘一战,又取得歼灭蒋鼎文第九师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当时,在各红色区域,人们将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把他们当成中国工农红军的象征。1930年9月,红三军参加第二次攻打长沙后退占醴陵时,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在县城渌江桥东的状元洲,召开了有一万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大会宣布结束时,群众却迟迟不走,“我们要见黄军长”的呼声此起彼落,黄公略闻讯赶来与群众见面。群众情绪热烈空前,当他离开会场时,群众簇拥在他身后,一直把他送到军部。

黄公略指挥作战的特点是:部署周密,行动果断。如这1930年8月奇袭文家市时,他指挥红三军一、三纵队首先从文家市后山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了高升岭、棺材岭等制高点,但在一纵队向下猛冲时,司令员柯武东不幸阵亡。这时,他立即与三纵队司令员徐彦刚亲率一、三纵队发起冲锋,终于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举歼敌三个团又一个营,取得红一军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捷。又如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三军独战老营盘时,他在前沿阵地指挥七、九两师作战。九师师长考虑他的安全,将二十七团放在军部附近,留作预备队。战斗打响,黄公略认为必须速战速决,争取一小时内歼灭敌人,便断然命令二十七团团长:“预备队不要了,歼灭敌人要紧,动作要快,要坚决,向敌人猛攻。”果然在一小时内解决战斗,全歼了敌九师一个旅。

黄公略在军事上是杰出的将领,在政治上是坚强的革命家。他时刻不忘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维护党和革命的利益。在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由于李立三冒险主义的影响,江西省委中的少数人坚持打南昌的错误主张,反对毛泽东“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大量消灭敌人”的正确方针。有的还不顾大局,借肃反问题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错误口号,公开进行挑拨离间。在这大敌当前,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严重时刻,黄公略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他于这年12月18日,与朱德、彭德怀联名发表公开信,明确指出“诱敌深入”的战略,“是整个一方面军总前委的策略,已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意见,所谓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右倾等于无的放矢。”并郑重宣告:“目前决战在即,凡是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应在共产党总前委领导之下,一致团结,坚决消灭敌人。谁不执行这一任务,谁破坏这一任务,谁就是革命的罪人。朱德、彭德怀、黄公略对于同志之去就,只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没有私人拥护与否之别。”旗帜鲜明地维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和一方面军的团结。他在对亲属问题的处理上,也充分反映了这种“只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的坚定立场。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坐卧不宁,曾千方百计地对黄公略进行“策反”。他一面令何键将黄公略的母亲和妻子押到长沙,然后在报纸上大造所谓“黄公略既将母亲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的舆论;一面又委任黄公略的堂叔黄汉湘为宣抚使,进驻南昌,并派黄公略的长兄黄梅庄为参议,携带银洋一千五百元和蒋及黄汉湘给黄公略的亲笔信进入苏区,劝诱黄公略“归正”。可是当黄梅庄进入苏区,即被红军扣押,当方面军总部写信征求黄公略对其兄的处理意见时,他不顾母亲、妻子尚在敌手,在复信中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刀两断,义无反顾。”他大义灭亲的坚定立场,不仅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而且大大激励了全军指战员革命到底的决心。

1931年9月,粉碎国民党政府的第三次“围剿”后,红三军奉命由西向东移往瑞金、石城、于都、宁都地区,以便消灭江西革命根据地内残存的白色据点和“土围子”,使根据地完全联成一片。9月15日,当部队行军至东固附近的六渡坳时,突遭成群敢机的袭击。黄公略和先头部队本来已经隐蔽,后来一个参谋向他报告第七师部队还在路上行进的情况,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跳出掩体,指挥部队迅速隐蔽,并组织对空射击。因敌机低空盘旋扫射,黄公略不幸身中数弹,于当晚7时牺牲。临终前他念念不忘革命,给战友留下了宝贵的遗言:“一、二、三次反围剿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绝不可骄傲轻敌,应当充分准备,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噩耗传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无不哀恸。为了纪念黄公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东固六渡坳和瑞金叶坪修建了公略亭,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了公略县。公略县成立之日,召开了追悼黄公略的大会。会场主席台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所写的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黄公略烈士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