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李林生平简介
萧胜强
  1984年8月,聂荣臻在回忆李林时说:“李林同志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2年6月第一批参加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我们一起赴苏学习,1925年又一起回国参加大革命。1931年他不幸在闽西革命根据地英勇牺牲。李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李林,号乾霈,字智山,另字平抚,学名范。1896年8月23日生,宝庆府邵阳县东路湾泥渡(今属邵东县湾泥渡乡明亮村)人。父亲李永信,是个农民,在他五岁时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过继给叔父李永杰为嗣。11岁时,养父又去世。他与养母姚氏相依为命。家里仅有八分薄田,所收无几,要靠他到五尺塘、鸡公岭一带帮人挑煤,添补家计。

李林幼年,虽没有机会上学,却得到他的一个堂兄李笏山的帮助。这位堂兄一面为他解除些生活负担,一面教他读书识字,当了他的启蒙老师。当堂兄去日本留学后,他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每天晚上到族办义学听课,坚持自学。1911年,堂兄回国,任教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曾将他接去二师就读,因程度低,跟不上班,又把他送进宝庆中学,直到毕业,后来,又资助他去法国勤工俭学。

李林赴法勤工俭学前,先到保定留法预备班学习了一年。在这里,他结识了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贺果等同窗好友,也认识了在湖南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和蔡和森。1919年12月,他抵达法国巴黎后,于第二年2月,与李维汉、李富春等发起成立工学励进社,以团结广大勤工俭学学生。8月,工学励进社改名工学世界社,以“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实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为宗旨。社员发屣到三十多人,他与工学世界社的社员,参与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所进行的许多重大斗争。1922年6月,他与陈乔年、陈延年、王若飞等参加了由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发起成立的旅欧少年共产党。8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成立,他又被确定为第一批党员发展对象之一。

在共同学习和斗争中,李林与李维汉等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2年11月20日,他在巴黎给堂兄李笏山写的一封信,就极力推崇过这些好友,并认为比起那些“雉鹜争食者流”是“大不可同样而语”的。信中还特别详细介绍了李维汉,说“其人能干有学识,求之现青年,诚不可多得!他现回国了。我便请他到长沙时来会你,一方面诚然关于我在法的情形,便于你询问,他方面则是他的为人,学问,智识,思想,愿为吾挚爱之笏哥介绍,倘有机会,以你之爱我,当弟视之,以你之爱材,当师敬之。对恶浊社会久已厌恶万分的你,得遇此人后,当更有一番新的现象。”

旅欧的团组织和许多学友对李林印象也很好。1924年9月,他与聂荣臻等二十七人赴苏学习时,团旅欧区委在给团中央的一份报告中,介绍了这批去苏人员的情况,给李林作的评语是:“研究主义无系统,颇能活动,与工友很接近,热心,而且忠实于团体,做事偏重感情,个性浪漫,有美术色彩,不甚守纪律(重感情所致)。”

李林到苏联后,被分配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林在法国、苏联的学习经历,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写了一首五言长诗,抒发自己的感受。现摘录其部份内容如下:

国家兴亡事,匹夫有责任;

同志和同学,长啸壮怀兴。

回首思故国,凭栏血沸腾;

大任自天降,立志为人民。

同志共研讨,三折与九回;

只有共产党,适合中国情。

马列是真理,众志可成城;

舍此无他由,指路有明灯。

虚文难缚虎,徒手不斩鲸;

复向莫斯科,东大学陆军。

1925年8月,李林同王一飞、聂荣臻、叶挺等一行二十六人从苏联回国。9月,他被中央分配到冯玉祥部队工作,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混成旅第一团副团长。为了充实党在这支部队中的基层骨干力量,他曾要求中共陕西党的组织,派一批年轻的党团员到他的部队当学兵。

李林到部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将士兵和军官团结在党的周围,并从中培养革命骨干力量,然后通过他们去宣传组织官兵,推动国民革命的进展。因此,他不论从陕西华阴到河南洛阳,或从洛阳到河北石家庄,以及以后向西北转移,总是注意带领部队骨干做宣传发动工作,并积极参加战斗,以实际行动,继续推动冯玉祥部走向革命。特别是在他担任三混成旅军事政治学校校长期间,他按照中共北方区委的指示,同共产国际派来的三名军事顾问一起,在学校开展了军事政治训练,培养了一批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骨干,在国民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他随部队向绥远转移时,在玫瑰营子地区与大股匪徒发生战斗,不幸身负重伤,被转到五原治疗。9月,他被任命为国民联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

1927年3月,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创办后,李林又被任命为副校长兼教务主任(邓希贤即邓小平任政治部主任),协助校长史可轩(共产党员)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他在兼授军事条令和战术课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学员一样过严格的军队士兵生活。这所学校虽只办了一期,但为党培养了一批军事指挥人才和政治工作骨干,对推动当时的国民革命运动和以后在陕西地区开展的武装斗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所学校也被誉为“西北之黄埔”。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冯玉祥与汪精卫于6月在郑州秘密会谈,曾策划在郑州以召开国民联军政治工作会议为名,诱捕国民军中的共产党员。为了使党的力量不受损失,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史可轩立即率部北上,脱离冯玉祥部。不幸的是,史可轩行至富平县美原镇时,被当地军阀田生春杀害,而他和邓小平等在去郑州途中,得知有变,迅即离去,得以安全脱险。

这年8月,李林按照陕西省委的安排与妻子吴碧云带着半岁的女儿辗转来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吴碧云担任地下交通员。在上海两年多的工作期间,他以拉黄包车为掩护,走街串巷,出入工厂,开展党的王作。由于他经常深入群众,熟悉情况,因而能对闸北区的工人运动提出许多好的意见,曾受到区委的赞同。但当时上海的斗争环境是严酷的,然而他在这种“龙潭虎穴里,九死得一生”的处境中,并没有后退,而是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坚持战斗。有次,一位友人来看望他,见他为革命出生入死,面容消瘦,不禁掉下泪来。在送别友人时,他挥笔写了两首长短句相赠,原词如下:

是暂别,

是永别,

此情此景那堪说?

送君归去我未得,

唯余黄埔江上月。



莫伤离,

莫怨别,

男儿当以身许国。

四海是家乡,

何须限南北?

同志即兄弟,

何须分胡越?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饭千金须报德。

了却夙愿归来时,

酸甜苦辣从头说。

在这一时期,李林还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江北特委书记,经常往返于江苏、安徽以及香港等地,筹措革命活动经费和担任联络工作。他还奉命到徐州、海州、蚌埠等地开展党的活动。据贺果回忆,他在徐海蚌曾写了一篇题为《徐海蚌纪行》的长篇散文诗,记述此行的见闻和感受,回到上海后,曾将这篇散文诗给贺果看过,给贺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0年冬,李林、吴碧云夫妇奉调中央苏区,参与创办苏区《洪荒月刊》和《农村月刊》的工作。不久,他又词任闽粤赣军区彭杨军事学校副校长兼教育长。这所学校是为纪念彭湃、杨殷二烈士而创办的。校长是军区参谋长萧劲光,教员有萧向荣、伍修权,阎揆要、李伯钊(女)、危拱之(女)等人。学员有五百多人。

李林来到彭杨军事学校后,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校长萧劲光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教职学员团结一致,对闽粤赣军区在党内军内大抓“社会民主党”的错误进行了抵制。一次,彭杨军事学校由龙岗向白砂转移途中,学员黄鹄显不慎把套筒步枪退子钩弄断,连长硬说黄鹄显有意破坏武器,是“社会民主党分子”,把黄抓了起来,送交他处理。他先听了黄鹄显的说明,又在学员中进行调查,认为黄鹄显不是有意破坏,更不是什么“社会民主党分子”,便严厉批评了那个连长,对黄鹄显进行了安慰和解释。校长萧劲光支持他的做法,并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郑重宣布:“今后,不经李林副校长同意,谁也不准随便抓人。”因而有效地制止了乱抓乱捕现象的发生。

从1931年5月以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围剿”,而福建的张真、卢新邦、钟绍奎等部队,也就向闽粤赣苏区频繁进攻,彭杨军事学校只能在经常的转移中,一面参加战斗,一面进行训练。6月28日下午,彭杨军事学校学员和军区直属队的重机枪连、警卫连,在阖西永定县境的泸丰与敌钟绍奎部一个旅展开激战,第二天上午9时半,敌军再次反扑,集中兵力向泸丰街头猛冲,军校第一大队被分割,战况十分危急。正在指挥作战的李林,一面组织抢救伤员,一面指挥部队抢占泸革东山,控制有利地形,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不料他在这时被躲在岩石后的敌人击中,当即壮烈牺牲。萧劲光对这位年仅三十五岁的战友的牺牲无比沉痛,说“李林的牺牲是我们的一个重大损失”。近几年来,李维汉、伍修权、阎揆要等人,都写有怀念李林的文章,以寄托对战友的情谊。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