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许多同志被杀害,红军将领段德昌,就是在洪湖地区被杀害的著名烈士之一。
段德昌,字裕后,单名魂,南洲厅九都山(今南县九都山乡)人,1904年8月19日生。父亲段心铨早年留学日本,后在外地作事。母亲早丧,他幼时全靠祖母抚养。七岁发蒙,后转读南县第一高等小学。1922年秋,又考取长沙圣公会雅各中学。次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日艰,便辍学回家。
1924年,段德昌与共产党员何长工等,在与南县毗邻的华容南山一带,创办了一所新华学校,并担任该校的副董事长兼教务部长、英语教员。这时,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决心投身革命斗争的行列,并以“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著称。1925年6月,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受党组织的选派,去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第四期燕塘入伍生团学习。不久,就参加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被开除出军校,经周恩来介绍,到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政治讲习班学习。在北伐战争中,他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五师政治部秘书和第一师政治部秘书长兼《北伐周报》主编等职。在攻占武昌的战役中,他结识了在第八军第一师任营长的彭德怀,并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段德昌被第四集团军清洗,已不能在军队中工作,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他由宜昌转入鄂西、鄂中一带农村,秘密从事组织农民的武装斗争。因左眼烧伤,潜回南县老家医治。他在家期间,曾通过中共南(县)华(容)安(乡)特委,秘密会见了驻防南县的现已担任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并介绍彭德怀入党。这一经过,在彭德怀以后写的《自述》中有详细的叙述。
这年冬,段德昌到达湖北公安县南五洲一带,恢复了中共公安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和鄂西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年春节前夕,他组织和领导公安县年关暴动,取得成功,一举全歼国民党收编的土匪部队傅祖光营,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烈火。接着,他跟周逸群、贺龙等一道,开始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他带领公安游击队渡江东下,至江陵白鹭湖与敌人周旋,继而转入洪湖腹地,利用洪湖河港交错、芦苇稠密的自然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多次向国民党驻军和地方保安团进攻,并取得胜利,初步在湖畔的瞿家湾、柳集、剅口等地创建了一小块游击根据地。
1929年春,段德昌率洪湖游击队进入江凌、石首、监利等县境内,开展游击战争,仅十七天就打了二十一仗,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红色政权,随后又攻克沔阳峰口、仙桃等镇。8月,鄂西游击总队成立,他先任总队参谋长,后任代总队长。
在组建游击总队期间,段德昌和周逸群在部队中建立和健全各级党团组织,举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努力提高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为了加强部队的纪律教育,他特地编了一首《红军纪律歌》,教给指战员们唱。这首歌词通俗易懂,很受欢迎。其词有:“大马刀,红樱枪,找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行动听指挥,团结又友爱,官兵同甘苦,平等来互助,吃苦抢在前,享受在后头……爱护老百姓,处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差半毫分”。他还和周逸群等共同总结了“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很快被指战员应用于各个战斗,并收到成效。不到半年时间,鄂西游击总队就扩编为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由他担任师长。1930年2月5日,独立第一师所辖的两个纵队会师监利汪家桥,并根据党中央指示,将独立第一师升编为工农红军第六军,他被任命为第六军副军长、前委委员,稍后并兼任第一纵队司令。接着,他率领红六军驰骋荆江两岸,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潜江等县边界苏区大体联成一片,为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年5月中旬,段德昌去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同月,还参加了中共中央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第一次苏区代表大会。他回到洪湖根据地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他指挥红六军南渡长江,连克华容、石首、南县,继入公安,迎接由贺龙等在湘鄂边组建的红四军东下。7月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公安县城南平胜利会师。7日,两军前委召开联席会议,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兼红二军(由红四军改称)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而段德昌先任红六军副军长兼第十七师师长,后任军长。不久,红军渡江东进,他率部在监沔一带,扫除苏区的敌人据点。摧毁了反革命地主武装“白极会”,巩固和扩大了洪湖根据地。
这时,由于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洪湖地区的推行,使这位平日审时度势、能征善战的段德昌受到打击。就在这年9月,当中央代表邓中夏到洪湖担任湘鄂西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职务之后,强令红二军团渡江南下,配合一、三军团再次进攻长沙。10月,在红二军团跨江南征,攻克华容、南县、公安、官垱和石门、临澧等地,把江南苏区联成一片后,又不顾当时的敌我形势,不接受段德昌等提出巩固新老苏区、停止南征的正确主张,致使南征失利,新苏区丢了,老区洪湖也几乎丧失殆尽。在红军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上,党内展开了“上山”和“下湖”之争。段德昌与贺龙主张回师洪湖,重整苏区老根据地;而邓中夏却主张放弃洪湖根据地,上武陵山搞“第二个井冈山”。在这次争论中,邓中夏最后采取组织手段,于12月中旬免去段德昌的红六军军长职务,令其返回洪湖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卫队总队长。他忍辱负重,将红二军团在战斗中失散的近千名士兵收集起来,打回洪湖,整编为红军独立团(群众称新六军),由他负责指挥。在1931年春的两次反“围剿”斗争中,他和周逸群领导独立团和赤卫队,采取“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的游击战术,活跃在洪湖地区的大江南北,伺机将进剿的敌人各个击破,将他们挤出根据地。敌人“围剿”洪湖,他便进击江南;敌人回到江南,他又挥师北渡。先后四克朱河,两占峰口,还在余埠、沙岗、普济观等地连战告捷,使敌人疲于奔命,无可奈何,而他却把敌人一个营、一个团的消灭了。在反“围剿”中,他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再创了洪湖根据地,而且发展壮大了红军。使独立团迅速发展到两千余人,成为湘鄂西地区使敌人闻风胆丧的一支红色劲旅。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辖七、八、九三个师,洪湖苏区的独立团改编为第九师,由他任师长。
这年夏秋间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敌人乘机掘堤,水淹苏区,洪湖地区顿成泽国。接着,敌人又以两个师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时,贺龙、邓中夏率红三军主力七、八两师远在鄂西北苏区,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已于5月壮烈牺牲,而执行王明“左”倾错误的夏曦,也于3月来洪湖担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因而保卫苏区的任务,主要落在段德昌及其领导的红九师肩上。他率领红九师指战员一面同灾区人民抗洪抢险,修堤,转移灾民;一面和地方武装紧密配合,利用排筏,开展水上游击战争。8月初,正当红九师全力投入抗洪救灾和反“围剿”斗争的紧要关头,湘鄂西军委分会又命令他和万涛率九师第二十六团(九师辖两个团,第二十五团留守苏区)北上,出击襄北,迎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七、八两师南返洪湖。他们在荆门县刘猴集同贺龙会师后,按计划于10月初回到了洪湖苏区。在这短短的两个月中,段德昌不仅胜利地完成了军委分会原定的发展襄北苏区,迎接红三军返回洪湖的两大任务,而且在战斗中壮大了红九师,新扩建第二十七团,应该说是有功的。可夏曦却指责红九师去襄北迎接红三军主力是抛弃主要任务,执行次要任务,把江南苏区失守的责任推在他和万涛的身上。他和万涛、贺龙等对此十分气愤,并同夏曦进行了严肃的斗争。而夏曦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以中央的名义撤销了万涛的职务,并给他以警告处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以革命事业为重,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跟贺龙一道,英勇奋战,屡建奇功。并且于同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员。在1932年的上半年,他连续取得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三次大战的胜利,总计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活捉敌旅长两名,打伤敌师长两名。湘鄂西苏区的军民都称赞他为“常胜将军”。
同年7月,敌人纠集十余万兵力,向洪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面对严重的形势,段德昌与贺龙等红三军领导人,认为这时在内线作战,击破敌人的进攻,已不可能,极力主张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游击战的方法,到外线去同敌作战,歼敌有生力量,以打破敌人的“围剿”,挽救洪湖苏区。但夏曦从单纯防御的思想出发,坚持“不让敌人蹂躏苏区一寸土地”的错误主张,强令红军死打硬拼。结果由于分兵堵击,阵地防御,加上错误肃反的危害,致使红军虽然奋战了三个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屡遭挫折。至10月间,洪湖根据地全部丧失。11月初,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被迫放弃洪湖根据地,绕道豫西南向湘鄂边转移。在这危险丛生的七千里转战途中,他率领红九师始终承担着全军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保证全军的安全行进。12月底,红三军到达湘鄂边界。
1933年3月,段德昌鉴于红三军自反“围剿”以来的严重损失,和当前十分困难的处境,向中央分局提出了打回洪湖去,利用洪湖地区群众基础的有利条件,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建议。他对贺龙说:“军长,我请求军部给我四十条短枪,批准我打回洪湖。三年之内,如果没有恢复洪湖根据地,就把我的头割下来交军部。”但夏曦却指责他的建议为“分裂红军”,是“要带九师跑”。紧接着,又将他诬为“改组派”,在邬阳关将他逮捕,解送金果坪关押。在关押期间,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多少次的审问中,他始终只说几句话:“我对党是忠诚的。”“共产党员砍脑壳也要讲真话。”
1933年5月1日,段德昌被错杀于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时年二十九岁。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批判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左”倾错误,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也给段德昌平反昭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给段德昌烈士的亲属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党和人民政府还在湖北省鹤峰县的满山红陵园和湖南省南县的九都山分别修建了段德昌烈士的陵墓和纪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