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杨开慧生平简介
黄林石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热情讴歌的“骄杨”,就是他的夫人,中共早期党员杨开慧烈士。

1901年11月,杨开慧出生在长沙县清泰都(乡)下板仓屋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乳名霞,字云锦。父亲杨昌济,是位著名的学者。她小时随母亲在家,常搞些扒松毛柴、扯猪草等杂事,乡里人都喜爱她,亲热地叫她霞姑娘。她会读书,七岁进杨公庙县立第四十小学,在班上年龄最小,但成绩却好。她在这里只读了三个学期,便转到隐储学校。近几年发现她读初小四年级时给同学范裕英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她因颈上生疡子(淋巴腺炎),请假在家时写的。现照录于下,可见她当时国文程度之高。

裕英我最爱之姐姐鉴:许久未晤,甚以为念,近维起居多福,学业日增为颂!妹因发头昏,且生疡子,请医诊治,总难见效。校中功课堆积,偶一思及,颇为之焦灼也。妹与吾姊至好,素承规劝,有暇望赐数行,以慰系念。天气将寒,惟珍重。不一。此问大安!

  愚妹杨开慧书上

在海外留学的父亲的鼓励之下,她的母亲来到离家二十多里的衡粹实业女校求学。她也随母亲进了这所学校。这里既学文化,又学编织、缝纫和绣花。她为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而十分高兴,但也不愿象其他同学那样将来只想做些缝纫、编织的事。她曾对同学说:“我现在还搞不清将来会做什么,但是我不愿做的事,别人要我做我也不会做。事情愿不愿做,要看对救国有没有好处。”后来衡粹女校迁往长沙,她便转学到麻林桥附近的一所县立第一女子高小继续读书。

1912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学成回国后,应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她随母亲也来到长沙,住在离第一师范不远的天鹅塘“板仓杨寓”。她来到父亲身边后,只在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了一学期书,便停学在家,由父亲教导自学,前后共达四年。在父亲的培养薰陶之下,她对诗词有极浓厚的兴趣。这时正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以及蔡和森、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常来“板仓杨寓”聆教。杨昌济对毛、蔡等学生很赞赏,而他们的学识品行,也使杨开慧十分钦佩。她最爱听他们和父亲的谈话,并从中受到不少启迪和教益。因此,她在家这四年的自学,比一般在学校的中学生的进步要大得多。

杨开慧还有一位好友,就是她的还未过门的嫂子李一纯。当时,李一纯正在周南女校读书,有较好的文学修养。1917年秋,她将一册精装的诗韵送给了李一纯,李一纯买了两盆菊花回送给她。并附了一首诗。她也和了一首,原诗如下:

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

所始娇丽菊,今尚独开花。

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第二年,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和李一纯结婚了。这时的她,不仅有了一位朝夕相处的好嫂子,还有了相互唱和的好诗友。有时她和哥哥杨开智争论问题,还可得到嫂子的“声援”。

1918年夏,杨昌济先生受聘去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一家都到了北京,住在北京地安门豆腐池胡同9号。她和嫂子都没有入学,只是在家陪侍生病的父亲,仍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自学。这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来到北京,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并经常到杨家来。这一期间,她和毛泽东的接触就较多了,也经常在一起阅读进步书刊和讨论问题,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密切了。

这时的杨开慧,年纪不过十八岁,虽举止温雅,但性格坚强,喜欢沉思。她有抱负,有追求,总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尽我的心,尽我的力”,“寻出一个信仰来”。她经常锻炼身体,洗冷浴,做体操,“相信人的寿命可以由人的意志力去延长”。她生活俭朴,喜欢穿大布衣,说是要像平民一样生活。她遇事从不随便附和,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自由毋宁死”,“不完全则宁无”,已成为她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都给毛泽东以深刻的印象。加之杨昌济先生对毛泽东也十分器重,认为是“海内奇才,前程远大”,这更有助于她和毛泽东的相互理解。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后,他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友谊。

杨昌济先生于1920年初病逝北京,杨开慧一家便扶柩南下,回到板仓,安葬父亲以后,她和嫂嫂李一纯来到长沙。经父亲生前好友李肖聃先生介绍,她到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读书,而李一纯则去周南女校附小教课。

福湘女中是一所教会学校。杨开慧入学的时候,校长就盯着她的短发,说她“男不男,女不女”,是个“过激派”,她只付之一笑。她对学校规定学生必读《圣经》,做礼拜,不感兴趣。对付的办法,是每逢上课,她桌上虽摆着《圣经》,而夹带看的却是刊物。要是做礼拜,她不是请假,便是有病,没有一次到场。更令学校当局头痛的,是她鼓动同学上街游行,参加全省“驱张”的群众斗争。当学校拦阻同学外出游行,锁上大门,理化教员施庄克还打了学生时,她怒不可遏,与蒋英等同学冲上前去,高喊“不许打人!滚出去!”吓得施庄克抱头避走,然后她与同学一起冲出校门,涌上街头。

在杨开慧等进步学生的冲击下,这所学校已不再是一潭死水了。礼堂里,同学对新思想的讨论,压倒了基督赞美诗的哼唱;校刊上,她写的《向不平等的根源进攻》等文章,成了师生们谈论的重要内容。在校外,她还参加了通俗教育馆、文化书社的一些活动,担任湖南学生联合会的宣传工作,为妇女运动奔忙。有一天,她来到周南女校,听到一片哭声,一问,才知道是做童养媳的女学生袁舜英,因不堪丈夫的虐待,投塘自尽,留下一封极为悲痛的绝命书。同学们念着、听着,不禁都哭了起来。如何对付这一事件,申张正义,她带着大家去找毛泽东。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她带领大家马上行动,到大街上宣传,在校刊上揭露真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使这一事件很快轰动长沙全城,激起社会的公愤。

杨开慧在福湘同学中赢得了信任,大家都很爱慕她,称她为“开慧姐”。1921年夏,为了打破男女不同校的清规戒律,她和周南女校的许文煊、周毓明、王佩琼、杨没累、徐潜、蒋玮(丁玲)等女同学,报考岳云中学。学校当局看到她们的成绩特别优异,便新设一间女生宿舍,破例招收了这几位“开放女禁”的急先锋。这件事,在当时的长沙城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杨开慧恋着毛泽东,但不轻易向毛泽东表示这种感情;她一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决不妄去希求”。毛泽东也深深爱着杨开慧,却经常在信里明确表示这种爱慕之情。特别在写的一首《虞美人》的词中,毛泽东更是一往情深,情感跃然纸上。他写道: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对于这一期间的美好回忆,杨开慧后来有过如下的叙述:“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头,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运命”。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多么坚强的信心。

杨开慧对于结婚也有自己的见解,她“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反对一切“俗人之举”。1921年春节前夕,她和毛泽东乘轿从长沙来到板仓,探望嫂子李一纯和新生的侄女杨展。并宣布他们已经结婚。清泰乡一带的亲朋戚友闻讯前来祝贺。而他们没有什么排场,招待客人只用一杯盐姜豆子芝麻茶。

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婚后,她仍在岳云中学读书,直到这年初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三个多月,她才离开岳云中学,同毛泽东一道住进长沙小吴门清水塘,算是正式有了一个“家”。这个“家”是一幢两进三开间的小小木板平房,周围都是菜园。它是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机关设置的。这时,毛泽东已是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并兼任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书记,公开的职业是湖南师范国文教员和一师附小主事。杨开慧也在这一时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家”担任机要和联络工作。

杨开慧在湘区委员会工作期间,她为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了毛泽东得力的助手。她动员母亲拿出父亲逝世时亲友送的奠仪、募捐款给毛泽东做活动经费;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星期同乐会和自修大学的学习;选阅剪辑每天的报纸刊物,给毛泽东提供资料;接待前来联系工作的同志;帮助毛泽东抄写拟定的文稿。她还担负外出的联络任务,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青年图书馆、望麓园织布厂等秘密联络点之间。到了晚间,她还要为前来清水塘秘密开会的同志站岗放哨,为通宵工作的毛泽东准备夜餐、烘笼。她随身携带的一只首饰箱,成了她保藏重要文件的“保险柜”,睡觉时便塞在枕头底下。她还经常坐在堂屋门边,以便随时可以看到大门外的动静。正是由于她的保卫工作做得如此周密、细致,以致湘区委机关设在清水塘这一期间,没有出过什么事。

杨开慧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是在1922年10月24日出生的。这时,长沙正处在泥木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潮,毛泽东日夜奔走在外,没有时间来照顾她。而她因为长年劳累,临盆难产,也不愿意让毛泽东受到家务的拖累,把困难独自担当起来。因此,她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起来,用他们《自述》中的话说,是“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到了我的心……我们觉得更亲密了”!

然而生活毕竟是复杂的,人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杨开慧在清水塘几年的时间里,湘区委的许多工作要她做,不到半岁的孩子岸英要她照顾,到了1923年她又怀了第二个小孩,压在她身上的工作、生活负担是很重的。加上毛泽东工作繁忙,接触广泛,有时不免引起她的某些误解。特别在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4月,党中央又调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当此临别之际,自然更引起她的伤感,凄然相向,思绪万千。毛泽东对她也是非常体贴的,仍以在革命胜利时“重比翼”相期待,并把对她的这一深情,写进了《贺新郎》这一首词中: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泉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3年11月,杨开慧回到板仓,生下第二个孩子毛岸青。不久,她又回到长沙工作,在清水塘住了几个月。大约在1924年的端午节前,她和妈妈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上海。在以后的三年间,她辗转于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跟随在毛泽东身边,同毛泽东一起工作和战斗。

在上海,他们住在慕尔鸣路甲秀里一栋简陋的石库门房子里。这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的组织部部长,又是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委员,工作十分繁忙。杨开慧除照料孩子外,仍然帮助毛泽东做些整理材料、誊写文稿的工作。她有时还要到小沙渡的纱厂工人夜校去讲课,并慢慢地学会讲一点上海话。

1925年春节刚过,杨开慧随毛泽东一起回到了韶山。在韶山住了好几个月。这一期间,她同毛泽东访贫问苦,动员农民上夜校读书,并协助毛泽东在毛氏宗祠、毛震公祠、郭家亭、如意亭等处办了十多所农民夜校。她每天都要到夜校去讲课,并编写些如“农民苦,农民苦,打下粮食交地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土里仓里光”等通俗的歌谣教农民念唱,很受农民欢迎。

在这年秋以后的两年时间里,杨开慧同母亲带着孩子在广州住了近一年的时间,于1926年底回到长沙;1927年2月,又随从武汉回到长沙的毛泽东前往武昌,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她在这里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毛岸龙。这时,毛泽东正忙着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的事,隔了三天才去医院看望她,一走进病房就说:“真对不起!”她却风趣地回答说:“生小孩你在这里我要生,你不在这里我也要生,你工作要紧!”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按中央指示,要回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嘱媬姆孙嫂带着岸英先回板仓,而她则带着岸青、岸龙随毛泽东一道来到长沙。当毛泽东在沈家大屋参加了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后,就星夜送她回到板仓,第二天清早便匆匆离开,到湘赣边境领导秋收暴动去了。从此,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留在板仓,在这个地处长沙、平江、湘阴三县交界的地方,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从1927年8月到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坚持斗争三年多。除参加地下党组织的一些活动外,她还注意阅读报刊,了解时事动向,有时,还动手写些文章。比如,她在看了《京报》副刊上袁枚功写的一篇题为“女权高于男权”的文章后,仍借用这个题目,只是在后面加了一个大问号,然后驳斥道:“要男女平等,必须先承认女子是一个‘人’,因为女子是一个‘人’,男子也是一个‘人’,所以男子有承继财产权,女子当然有承继财产权。现在的办法,已出嫁的女子没有承继财产权,那么,分明说女子是附属于男子的,所以出嫁了就是男子的人了,无须于父母的财产了。……姊妹们!我们要做到男女平等,绝对不能容许人家把我们做附属品看。来!我们来!努力要求政府给予我们彻底的平等法律吧!必须要达到女子不论结婚与不结婚和男子一样,有承继财产权的目的,才能算得男女平等的法律。现在我们还在受附属品的待遇,而袁枚功先生还说女权高于男权,请袁先生承认我们是‘人’,再来谈话吧!”再如她在看到1929年3月7日湖南《民国日报》报道“朱德妻萧奎联(伍若兰同志化名)被杀后挂头示众”的消息和两篇欣赏人头的文章,十分愤慨,立即写了《见欣赏人头而起的悲感》一文,指出“湖南《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两篇欣赏人头的美妙文章,欲知时代精神所不可不读!……想不到前清时候罪诛九族的故事,现在还给我亲眼瞧到!我从前根据我的时代眼光,对于杀人的事实,常常是这样说,杀人是处于不得已的呵!虽然事实常常不是这样的,我只惨然的说,这是什么事呵!还以为这不过是少数凶残的人类所做的,普通人并不如此。可是呵,这一次杀朱德妻的事,才把我提醒过来,原来我们还没有脱掉前清时候的文明风气!罪诛九族的道理,还在人们的心里波动!另外,我又知道杀人不但不是悲惨的事,人头简直是普遍需要的一种艺术品!你看他们不是感情奔赴着,以欣赏人头为最快……”

据说杨开慧写的这两篇文章,原来是准备寄给《京报》编辑莫愁的,但终于没有寄出,其原因现在也无法知晓了。在板仓这几年的岁月里,她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靠毛泽民从上海寄钱接济。她在给李一纯的信中说,由于“泽民的家庭观念,我还没有饿饭……孙嫂不要我的工钱。”她还用包过东西并揉得很皱的纸片写信给李淑一,要李淑一给买些纸笔和读物寄给她。

杨开慧时刻惦念着毛泽东。由于音讯隔绝,使她十分惆怅。1928年10月,她写了一首题为《偶感》的五言长诗,以寄托自己思念之情,诗中有这样的语句:“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诗中提到的“足痰”,是指毛泽东送她回板仓时引发的脚病。她在一年以后,犹念及此事,足见她萦怀之劳,真是情真意挚,刻骨铭心。诗中还提及自己的亲友李一纯等人,“沪有一纯姊,思伊展我怀;能识我衷肠,能别我贤愚”。但这些亲友也是远隔千里,不能相见,所以,她在诗的最后写道:“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她是多么渴望同自己的亲人朝夕相处,共同战斗啊!

1930年6—7月间,红三军团攻下长沙。但不久红三军撤离后,湖南当局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他们派赴各县的铲共义勇队和清乡队,到处抓人和杀人。仅板仓附近的清泰乡一带,就有四百多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杨开慧更是清泰乡下五区铲共义勇队队长范庆熙要搜捕的重要对象。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有的同志劝她赶快离开,设法到井岗山去,她没有同意,而是设法让其他的同志们隐蔽转移,而自己则做好应变的准备。她将一些党的文件和材料,密封在一个兰花瓷坛里,埋在菜土底下;将一些没有发出的信和诗文手稿,藏在住房的夹壁墙内。当地群众多方掩护她,使来抓她的敌人前后两次都扑了空。1930年10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刚从外面回来,就被装成贩罐的密探侦悉。这天半夜,范庆熙带着铲共义勇队冲进板仓下屋,杨开慧被捕了。敌人又把她的老屋搜个遍,没有捞到半点东西。天刚蒙蒙亮,敌人就把她和保姆孙嫂、孩子岸英一起押走。当时有两个农民推来两辆土车子,坚持要她和孙嫂坐车子,把她们送去长沙,而不让敌兵押着她们步行。

毛泽东之妻杨开慧被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沙。敌人为之高兴,亲友为之焦急,党的组织四处设法营救。

杨开慧在被捕的十多天时间里,被敌人转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关进设在司禁湾的长沙陆军监狱署。她在清乡司令部的五次提审中,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扛子压等酷刑。她虽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而回答敌人提出的审问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最后敌人把她“请”进客厅,还有新闻记者在场,由执法处长李琼转告何键的意思,只要在报上登个声明,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马上可以获得自由,又遭到她的严辞拒绝。敌人又以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孩子的情况来“打动”她,并要她好好想一想,她只是淡淡一笑而已。其实,这样的事她早已想过了。自从她回到板仓后,面对严峻的现实,早已作了牺牲的准备。早在1929年她写给堂弟杨开明的一封信中,就为她的母亲和孩子的去处提出了如下的安排。信中说:

“我好象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我决定把他们——小孩们托付你们,经济上只要他们的叔父长存,是不至于不管他们的;而且他们的叔父,是有很深的爱对于他们的。但是倘若真个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这是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最崇高的爱,这样的爱,不是敌人能够理解和动摇得了的。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押到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敌人一无所获,只好在第二天的《国民日报》上作如下的渲染,说她“前次自率女匪赤卫队,由赣窜入平浏一带,希图逞乱,经我击溃”,说她“逃遁未及,化装潜伏长沙清泰乡,经警备部密探拿获到省,转请清乡部讯办,业志前报”,说她“经清乡部审讯,对努力共党工作,煽惑妇女,扩大红军女赤卫队,扰害湘鄂赣各省地方不讳,已于昨十四日下午一时,监提该女共匪毛杨氏一名,绑赴识字岭刑场,执行枪决”。这样的报道,不正好从反面证明了开慧烈士为革命斗争到底的崇高精神吗!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悲痛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全国刚刚解放,他就先后派岸英、岸青回到板仓祭扫烈士之墓。1957年他又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并向友人章士钊解释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这是作为对烈士的永恒纪念!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