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消息重大事件杰出人物革命文献研究评论文艺作品红色故址图片集锦影音作品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评论 > 其他
陈东日生平简介
安平
  陈东日,号破晓,原名陈原祥,1903年12月生,宜章县栗源堡(今栗源乡)人。因家境贫苦,幼年就到外祖父家割草放牛。从十岁起,他跟武师陈加年学习武艺。深得武师喜爱,并为他与自己的外甥女文辛花订婚。辛花的父亲也很喜欢他,资助他读完小学后,就为他举办了与辛花结婚的喜事。

1920年夏,陈东日来到长沙考入大同师范学校,在英算专修科学习。他在长沙读书的五年期间,积极参加湖南学联组织的各种斗争。在学联领导人夏曦、陈佑魁等人的培养和帮助下,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在全省掀起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中,他为蓬勃发展的学生运动所欢欣鼓舞,认为自己“看到了光明”,并说“我中华祖国犹如东升之太阳,希望之远大,前途之宏伟,不可估量。”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东日”,并邀集旅长同乡同学组织宜章青年励进会,发表宣言,向宜章县民众揭露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号召民众奋起参加改造社会的斗争。1925年夏,他在大同师范毕业后,被党组织选派考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并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期间,他先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和十三军李滟滨部任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随部队从广东南雄开来湘南,进驻衡阳,曾为中共湘南特委送去部份枪支,支援暴动。有一次,就给湘南特委组织干事曾志带去四支短枪。不久,他又随军开往武汉。

1927年7月初,陈东日奉中共中央军委的派遣,以中央军委特派员的身分前来湖南汝城,把广东东江来汝城的千余农军与当地武装会编成一个师,由他出任师长,然后将这支队伍带到武汉,听候党的调遣。但当他与阳兴光、武文元到汝城把队伍编好,并准备前往武汉时,武汉已发生“七一五”事变。湖南省委命令他不要再去武汉,立即回汝城就地组织暴动。他即率队伍占领汝城县城,成立了党的临时特委和军委,由他和广东农民军领导人吴振民、汝城县委书记朱青勋负责领导,并着手整编农军,训练干部,把守要隘,击败前来骚扰的桂东何监章的挨户团,缴获钢炮一门,枪数十支,打了暴动后第一个胜仗。经过他的部署,暴动部队基本控制了全县的区乡政权,并在一些农村实行减租减息,插标分田。这时,与汝城邻近各县的农军也纷纷来到汝城,参加暴动部队。在白色恐怖笼罩湖南的情况下,汝城这一地区却被革命者喻为解放了的“新湖南”。

7月底,中共中央根据陈东日派去武汉的阳兴光的汇报,曾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南特别委员会,领导以汝城为中心的湘南秋收暴动。8月8日,中央给前委的《指示信》中,还“决定由前委分兵一团或者二团交由郭亮处,希率领到湘南占据郴、宜、汝一带,组织湘南革命政府。”但由于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和郭亮等均未能来到湘南,使中央的上述决策没能实现。领导汝城斗争的重任,只能继续由陈东日等担负起来。

8月中旬,陈东日将部队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辖三个团,共四千多人,枪一千余支,自任师长,并拟将部队撤至原坊山,坚持斗争。不料于14日深夜,即遭到汝城匪首何其朗与国民党军三个团的袭击,结果战斗失利。他与高静山指挥部队突出包围,到了县城西山,再转移到濠头后方基地后,将第二师缩编成一个团(番号为第二师第一团),任命何举成为团长。他自己决定去找湘南特委,请示今后工作。当他与湘南特委取得联系时,才知第二师第一团已奉命参加了秋收起义。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他仍回宜章恢复组织,组建武装,准备举行新的暴动。

这年9月,陈东日回到宜章栗源,用陈祖顺化名,出任堡城小学校长。他到任后,将校名改为国民小学,以利于隐蔽和斗争。不久,根据中共宜章县委的指示,他与党员陈策等组成了栗源党支部,从事发展党员和秘密恢复农会的工作。他还动员青年农民陈光,拿出为农会收藏的十二支枪,组建了栗源的地下赤卫队。

1928年1月5日,陈东日接到县委进来有关朱德、陈毅率部进入广东乳源县境的情报后,便连夜赶去朱德驻地梅花,与朱德取得联系。当朱德与宜章县委决定进占宜章,举行暴动后,他于11日下午将朱德队伍迎来栗源堡城。12日,他以“参谋”身份随朱德打着国民革命军一四○团的旗号进入宜章县城,指挥部队暗暗包围守敌驻地,扼守交通要道,并解除驻养正书院的团防武装,占领警察署和县府,控制了宜章城。这时,由县长带头设宴招待朱德的官绅也全部就擒,宜章县城宣告克复。

智取宜章以后,陈东日被增补为县委委员,并任军委书记。为了武装群众,扩大暴动的军事影响,他同陈俊、陈光等人领导栗源堡城农民,竖起暴动大旗,在县赤卫队配合下,捕杀了反动豪绅陈禄角,攻占了栗源税卡,还派人到附近的坪山、石下等地协助组织暴动。不久,栗源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他挥笔写了“压迫数千年,到今日洗污涤垢;共产党万岁,观此时革故鼎新”的对联,贴在区苏维埃政府门前。陈东日作战有勇有谋,深得战友们称赞。当撤出宜章县城的朱德部准备围歼尾追至岩泉的许克祥部时,他带领几十名战士扮成商人和赶圩的农民,先来到岩泉圩内,配合朱德部队对许克祥来个内外夹攻,迫使敌人怆惶向栗源方向逃窜。接着,他又与胡少海一道,带领农军从小道急奔栗源,与早已埋伏的栗源赤卫队拦腰给逃敌以沉重盼打击,最后,他随部队一直追到敌军的老巢坪石。当时参加坪石战斗的赵镕将军曾回忆说:“坪石战斗,陈东日很有计谋,出力尤大。”

坪石战斗结束后,陈东日带领农军回到宜章,收复了县城。2月4日,宜章农军奉命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不久,又扩编成第三师,胡少海任师长,他为副师长。此后,他与胡少海组织指挥了许多战斗,取得了大黄家水楼、观音寺等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反革命武装,保卫和扩大了暴动成果。

1928年4月初,陈东日率军民转移后,宜章县的反动豪绅进行疯狂的报复。他的家人都被抓去,二哥陈耀祥壮烈牺牲,半岁的儿子陈铁灵被丢在河里淹死,妻子和女儿也被打得死去活来。他闻讯后,悲愤地对战友们说:“我家里牺牲再大,我革命是革定了。”

陈东日上井冈山后,担任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党代表(团长袁文才)。三十二团原是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地方武装。由于他坦诚的襟怀和热情的工作,很快取得全团官兵的信任,并有效地整顿好了逮支部队。使这支部队在永新、宁冈、七溪岭打败杨如轩部的作战中,在保卫黄洋界的作战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受到军部的表扬。不久,他与何长工等一起到宁冈县农村从事区乡政权的整顿工作,还先后参加了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二大”等一系列重要会议。11月,他担任了红四军参谋处长。在艰苦斗争的岁月里,他为井冈山的武装割据,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9年2月17日,陈东日随红军到达东固,与江西独立第二、四团会师。根据红四军前委决定,他与一批干部被留在东固工作,加强地方和部队的建设。

陈东日在东固做了许多的工作。首先,是帮助第二、第四团建立了团党委、政治部和连队党支部,成立了团、营、连士兵委员会。其次,他帮助独二团办起了教导队,自任队长,负责培训红军干部。后来,这个教导队改为二、四两团的教导队,由他任政治部主任。12月,教导队又改为红军学校,由毛泽东任校长,他任教育长,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2月,又以红军学校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以后又称为红三分校),由朱德任校长,毛泽东任政委,他任纵队长,在朱德、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他为培养红军干部取得很大的成绩。到这年7月,他还担任了红校校长兼校党委书记。他的办校工作,多次受到毛泽东等人的好评。赣西南特委也赞扬他主持红军学校工作“成绩很好”。

不幸的是,由于当时肃反扩大化,陈东日于1931年7月被诬陷为“AB团”,受到错误处置而蒙冤逝世,时年二十九岁。1946年党的七大为他彻底平反,他的名字被载入七大《英名录》。他的革命业绩将永为后人所纪念。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16年8月